摘 要:国有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其改革与发展关乎大局。通过对广西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进行分析,探讨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广西不断深化区域合作的大浪潮下,广西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自贸区;改革;发展
一、广西国有企业的特点及现状
(一)广西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指除国有金融企业以外的中央部门所属企业、中央管理企业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
广西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与全国国有企业发展历程基本相一致。在广西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对国有企业的改革:经过近三年企业改革整顿的强力推动,广西区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两目标基本实现。至2000年11月,广西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32亿元,脱困率达58%,增幅排在全国首位。2004年,自治区国资委挂牌组建、全区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启动。截至2009年底,全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达6058.63亿元,实现销售(营业)收入2194.95亿元,利润总额94.59亿元。
从广西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数据表明,国有企业呈良好的发展状态,继续担当着广西经济的主导力量。
(二)广西国有企业发展的当前优势
国有企业以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拥有任何个人无法比拟诸多优势:雄厚的资源优势;更低的交易成本。此外,还拥有政策优势和垄断优势。
在看到国有企业优势时,我们也应看到其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效率不高,劳动生产力低下,产品与投入相比效益不高;体制不完善,机制不活,政策不配套等。
面对全球化竞争格局与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现实,国有企业能否抓住机遇,增强企业活力、凝聚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自贸区建成对广西国有企业的重大影响
(一)自贸区建成对中国乃至广西的意义
2010年1月1日,涵盖19亿人口和14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该自由贸区的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经济增长、贸易往来、投资合作,促进了双方合作关系的全面深入发展。
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举办地,是中国对东盟进行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贸区的建成对广西的投资市场、农产品市场、渔业乃至更多的行业都有深远的影响,为广西优势企业带来“走出去”的发展契机。而广西的通道作用以及平台功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广西与东盟的经贸交流将更加密切,广西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打造多项专业平台,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的经济发展大趋势。
(二)广西国有企业在自贸区建设中的作用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国资委充分抓住广西深入区域合作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管好管活国有资产和做大做强做优企业,有力发挥了国有经济在促进广西经济发展和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作用。截至2010年11月底,全区国资监管系统企业实现增加值349.95亿元,销售(营业)收入2068.35亿元,利润总额108.32亿元。
此外,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广西建工集团、广西投资集团等3家监管企业连续几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这些信息表明,广西国有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顶梁柱、领头雁的作用,为广西深化区域合作,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起带头作用。
(三)自贸区建成启动对广西国有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自贸区的建成对广西乃至全国企业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就机遇来说,东盟国家有大量的劳动力、丰富的土地资源、广阔的市场。自贸区的建成给双方带来更广阔的经济合作前景。如东盟国家钢材生产成本较高,产能不足,为中国钢材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中国可以通过东盟进口的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胶、铁矿砂和煤炭等能源型商品,有效地解决中国生产性原材料不足和能源缺口的困境。
在我们看到双方贸易互补性的发展潜力不断凸显,极大丰富国内外双边市场的同时,也应看到,自贸区建成对广西国有企业的冲击与挑战。
自贸区建成后,传统的“关税壁垒”逐步被打破。当广西企业“走出去”后,常有降价竞争,以致经销商和传统的竞争格局乃至价格秩序进行重新洗牌。此外,广西企业还面临着边境贸易优势进一步削弱,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困难,来自广东、云南、海南等周边省份的竞争压力以及东盟各国机制、文化等方面差异的挑战。
面对这些情况,国有企业如何适应自贸区发展的需求,主动迎接挑战,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必然道路。
三、广西国有企业如何融进自贸区
(一)战略指导,提升核心竞争力
多年来,广西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通过放权让利、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着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有企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思想、政策、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全局的战略部署。
——广西国有企业在发展的大潮中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精神,遵守国际规则及所在国家的法律,以双赢、共同发展为合作理念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国有企业在出口东盟国家的时候,应当全面、准确地掌握各种政策。
——制定战略发展目标。国资委对所规定的主业给予鼓励,并对一些关联度比较大的项目,组织合作。就具体合作的项目,企业享有自主决定权。
——提升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对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国有企业应积极鼓励“走出去”;推进国有资本向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矿产资源,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
(二)运用良好战术,发挥优势
在战术方面,广西国有企业可通过打造品牌、市场营销、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途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融入自贸区。
——打造良好的品牌。在发展中,打造企业品牌,增强实力尤为重要。广西加入自贸区之后,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2001年,低价而无品质的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一度遭遇的“冰点”事件教训深刻。国有企业要真正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得依靠树立品牌、质量取胜。国有企业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子公司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就是其中重视品牌例子之一。该公司除了在生产环节严把质量关,在树立品牌方面也打了“保卫战”。公司通过在海关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防止一些盗用“桂花”商标的企业将仿冒产品送出国门。此外,该公司更在越南等国也注册了商标,树立国际品牌形象。现在,尽管公司的产品在东盟市场上卖得比别人贵,但依然是国内农机行业的出口创汇大户。
——技术创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贸区的建成促进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技术领域,东盟一些国家的先进技术已对国内产品的技术层面造成冲击。如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机电产品,除新加坡以外的其他东盟国家都将自贸区下的机电产品作为关注的重点产品之一。而印度等具有较为先进生产技术的国家对我国企业形成挑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是必然道路。如,湖南省在机电和高新技术企业对东盟自贸区出口的对策上采取了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的措施。通过政府抓技术创新重点,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等措施,加强省内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企业融入自贸区,走进东盟添加砝码。
——重视市场营销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处于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之中。国有企业应充分认识抓好市场营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市场营销工作。如,广西农垦作为广西国有企业之一,深入开展与东盟国家的能源合作。全心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抓住自贸区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个平台,寻找商机和合作项目。通过中国—东盟风情园、桂林科技新城等大项目的建设,把广西农垦逐步推向国际交流和竞争,与东盟10国及其他国际和地区建立了经贸与合作关系,保持着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重视人才培养。人力资源是企业一切资源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创效的根源。广西加入自贸区后,国际间的人才交流更为广泛,企业间的人才竞争将面临国际化的、更为激烈的竞争。对人才的吸收与培养,是国有企业抢占人力资源,加强实力的有效途径。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除了加强与东盟各国人才资源的合作开发、加强对员工进行培训、外派学习等,更应重视对能适应自贸区的人才的长期培养工作。而校企合作将是一个良好的方式。2011年1月3日,天津市教委与该市国资委所签署的高校毕业生工作校企合作协议就为此打开了一条道路。该协议的签订不仅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让来自国资委系统的28家集团的近12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为培养适合自身企业发展,能够适应融入自贸区等国际化大环境竞争的人才,提供了一个长效人才培养之路。
总之,在积极主动融入自贸区上,作为国有企业本身应重视自身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而作为国有企业的主体—政府,则应更多地在政策上进行大方向的引导,做好指导工作。
: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EB/OL].2006-12-18http://finance.exam8.com/g/20061218/11133173443.shtml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EB/OL].(2010-07-15).
com/fortune/2010-07/15/c_111958679.htm
许宁宁,裴铕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概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1-25
蔡道利,吴双平.“十一五”时期“十二五”开局广西国资国企发展报告[EB/OL].2010-12-24.http://www.gxnews.com.cn/
staticpages/20101224/newgx4d13d8c2-3512923.shtml
中国—东盟贸易现状、障碍及对策[EB/OL].(2005-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