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工作的内容、成果与创新点.本项目工作的内容与成果主要有:高等工程教育中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研究:支撑本项目工作的教育理论和基本观点;教育理论和多种培养方案的比较;构建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定及实践:试点班和99级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及实践研究;②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系列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工作:①主干系列课程的改革;主干课程的教材编写;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成果.
工程综合实践活动及成果:工程综合实践的目的及做法;工程综合实践工作取得的成果.
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综合评价的目的及做法;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改革的成果.
本项目的创新点主要有: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特点和培养规律提出了若干新见解,破除"因材施教"只着重少数学习尖子的传统做法,强调每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鼓励学生扬长避短,通过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先天素质与潜能,在未来事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为此开设了"素质培养与职业定向"(原名"职业选择与成才")新课程.仅2000年下学期,就有1200多名学生选修该课程.该课将素质教育、成才修养与职业定向三者结合起来,通过自学与讨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努力方向,自觉加强素质培养.对有关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规律提出了新见解,创建了"工程综合实践"新环节.参加该活动的学生已有一批成果用于生产,并发表了多篇论文.提出了"机电集成技术"理论新思路,编著出版了"机电集成技术"丛书,如《机械系统学》、《机械信息学》、《机械控制学》等7册,对机械工程课程体系的整合提供了新的启示,引起国内不少同行专家的关注.从工科教学规律的要求与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的现状,开出了"机械认识实践"与"机电一体化装备案例分析"创新课程.前者通过参观、动手操作等学习实践,使学生获得机械构造及制造过程的总体概念,为后面的分科课程打下基础(本课现已作为全院学生必修课程);后者通过提供详细案例资料并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了解完成工程任务的过程及思考问题的方法.对这2门课程,学生反映良好.
项目工作的主要特点通过3年半的项目工作,我们感到教改工作具有以下5方面的特点:
认识到教育思想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在项目开始时,用了较大的力气来研究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动态,提出了21世纪高等教育应遵循的教育思想和基本观点,提出了构建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通过教育思想的定位,为本项目教学改革措施的拟订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我们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97级和98级两个试点班中付诸实践,验证了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开展了工程综合实践活动,为新方案中提出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强调教育改革项目的辐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我们积极将构建的新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我国西部地区同类院校中推广.我们组织了西部地区12所高校(甘肃工业大学、陕西工学院、广西大学、广西工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学院、贵州工业大学、四川工业学院、重庆工业学院、渝州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协调组,组织了大型研讨会两次(云南昆明会议、广西南宁会议),讨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这两次会议从总体上接受了我们课题组提出的改革思想和系列教材编写原则;随后又组织了两次小型研讨会(重庆大学会议、陕西工学院会议),讨论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3门课程在重庆大学讨论,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3门课程在陕西工学院讨论)的课程建设和相关教材编写工作.通过以上工作,本教改项目的改革成果在西部地区高校得到较好的推广.
本项目的工作与我校机械基础课程国家教学基地的规划和建设紧密结合,为基地建设提供了改革思路和改革措施.
本项目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我校机械学院教学改革的进度,学院在制定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专业99级和2000级人才培养方案时,基本依据了本项目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99级学生进校后,已按新的方案组织了教学过程(比如全面实施了新方案中的"机械认识实践"等教学环节),在项目试点班中的教学经验直接应用到99级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论文发表,一定要选择评职要求的符合的期刊,如行业,级别等,以免做无用功!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