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张建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
[摘要]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应用性学科,其理论也在不断创新。随着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要求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学习型组织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1173(2010)03-0052-03
长期以来,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观念落后、教学体系僵化、内容缺乏前沿性,导致了管理学课程教学走入了误区: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互动少;二是空洞理论多、实践经验少;三是知识教学多、能力训练少。这种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势必会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要求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此,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团队从2003年起对课程进行了长达6年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改革方法与阶段性成效
(一)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强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等等。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1]。我们基本实现了教学中的“五个转变”:即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组织为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充分体现了以“育人”为宗旨开展教学活动的“教书育人”内涵。
(二)由传统管理的“四大职能”,拓展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五项修炼”和现代管理的“六大能力”
当代管理学的新思想层出不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的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积极的反响,被国际管理学界誉为“当今管理学的里程碑”[2]。
2005年,《管理学:能力培养取向》一书提出了现代管理六大能力的培养[3]。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教学内容从传统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扩充为“四五六工程”(即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基本职能;学习型组织的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现代管理的沟通、计划和管理、协作、战略行动、全球意识、自我管理6项能力),尽可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学前沿知识,强化团体学习与团队合作。
(三)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方法,引入了“参与式教学法”和“自主式学习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地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理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其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规律,达到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起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抓住“导、读、写、议”四个环节,开展参与式教学法和自主式学习法:
1.引入参与式教学法我们在讲解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师生共同参与的“深度汇谈”和“讨论”等团体学习方法,是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主导性方法。
2.引入自主式学习法
教材和补充讲义作为自主学习资料,要求学生课余自学并做好自学笔记,课堂上就自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组织深度汇谈,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和点评。学生课堂笔记采用“T型”格式,即在每页左边记录引起自己注意的老师讲评要点和其他同学发言中的“闪光点”,课后则必须在每页的右边写下相应的反思(或学习心得)。教师每月检查其自学的广度与深度,给出相关评语和评定等级。
(四)在传统的学生常规管理基础上,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班级的活动
我们将教学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整合,围绕创建学习型班级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针对本班级专业特色与实际情况设计扁平型的组织结构和具体实施方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平时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较大的帮助。
我们还积极引导学生把创建学习型班级活动延伸到宿舍、图书馆甚至校园每个场所。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级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的真谛;使学生从教室到校园,从校园到企业(社会),全面感受和体验管理学知识的应用成效。
(五)由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逐步形成开放式的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在平时结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参与活动的表现给出项目分,期末以绩效考核评估为重点。平时分由任课教师、班级同学综合评定;期末采用任课教师、辅导员、同学民主评定方式进行,学期综合成绩按平时分与期末分分别占40%和60%进行总评。
二、课程教学改革下一阶段思路与目标
对照教学管理要求和课程建设目标,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也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更新教学手段、健全考核机制。笔者认为,下一阶段对管理学课程改革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重新编审教学大纲,从根本上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进行施教[4]。在教学大纲中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笔者认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思想和思维方式,具有敬业奉献、团队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计划和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是该课程的教学切入点。
为此,我们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以管理观念、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教学内容重新审编教学大纲,稳步有效地推进和深化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精心设计教学模块,从内容上实现课程、教材的精品化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即教材建设、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效果检验三个基本环节。
其中,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总体来看,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学生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主要有两类:一是从欧美国家直接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或者由国内重点大学组织进行全文翻译出版的;二是由国内学者参考国内外管理学教材编著而成。目前国内《管理学》教材存在结构雷同、教材更新速度缓慢、教材编写力量薄弱等不足之处[5]。
我们采用“教材+补充讲义+创建活动”的形式来作为教学载体,缺乏对内容的归类与整理,平时主要采取专题形式来实施教学。没有真正形成融合“四大职能”“、五项修炼”与“六大能力”的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校本教材。笔者建议要从培养学生的管理观念、管理意识,合理运用管理职能和管理要素,提高管理能力的角度来编写《管理学》课程教材。
1.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管理学》教材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编写者为中心”,把“可教性”放在第一位,而把是否有利于学生阅读和能力开发等问题放在次要位置。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把学生的阅读便利性始终放在首位。《管理学》教材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更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不必刻意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纵向来看,从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所倡导的古典管理理论,到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再到决策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学派、经验管理学派等的管理理论流派纷呈,理论体系盘根错节,因此,我们建议应遵循国内外管理学家们的基本共识,在《管理学》教材编写框架内以管理职能和管理能力为主线,不必刻意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3.应当多在细节上下功夫,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在比较国内外教材编写特点后,我们发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专家十分注重将来自实践第一线的实用知识纳入教材的内容体系,也十分重视形式的多样性,注重学生参与性、启发性内容的编写。而这些方面是目前我国《管理学》教材编写中比较欠缺的。为此,我们在教材编写时多选取实用知识,多设计参与、启发和练习性的内容,开发了配套的实验设计指导书。
4.内容要注意适时更新,以反映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在编写《管理学》教材时,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承、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对管理学学科前沿与管理实践关注不够,相当多学者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内容仍然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管理思想,而对最新的管理理论体现不多。目前,管理理论的研究视角出现了“后现代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对《管理学》教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创新管理、学习型组织、流程再造、战略联盟、知识管理等内容应该在管理学教学模块中有所体现。
(三)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从形式上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起以多媒体课程为载体的管理学原理现代教学体系;通过现代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来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教学内容。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因材施教,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个性化。
1.做到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和校内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中力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知识传授、素质塑造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转变以课堂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讨论与深度汇谈,强化“创建活动”。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工作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来校讲学,建立管理实习基地;利用大学生假期“三下乡”等活动,让学生多方位获取和认知管理知识、参与组织管理实践,增强对管理的感性认识。
2.紧抓“导、读、写、议”四大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使用课堂讲授、提问、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应结合管理课程的特点,紧抓“导、读、写、议”四大环节:即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好文;指导学生多写读书心得、专题小论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必要指导下,将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主动获取知识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3.积极开展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通过举办“企业创意”或“ERP企业管理模拟沙盘”比赛,激发学生们参与热情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自身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对于开发自身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四)不断健全考核机制,从目标上实现教学质量的优化
在课程设计中,课堂体验和实践教学学时应占总学时数2/3以上,这就需对管理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进行调整,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实践应用考核作为质量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
1.调整成绩折算比例
建议把本课程的考核分为两部分,即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60%,其中平时能力表现占60%“,T型笔记”作业占40%;总结性考核(即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40%,其内容包括知识性考核(学习体会)与能力性考核(述职报告)两部分,知识性考核占40%,能力性考核占60%。
2.实行开放式考核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须增强考核的开放性。在考核过程中要坚持考核范围开放、考核方式开放和考试标准开放。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就了解到考核范围,以引导学生掌握课程重点。
3.建立全程化考核体系
即在考核过程中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应对学习全过程进行考核。每一阶段都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将个人自评(占20%)、同学测评(占40%)与教师测评(占40%)有机结合,将平时参与学院、系部、班级组织的活动情况纳入考评体系。
总之,高职高专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旭灵.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1):31-32.
[2]吴兆颐.国际学习型组织的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02(07):4-5.
[3]黄志坚,吴健辉.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08):255-256.
[4]李季鹏.如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实践性教学法[J].科教文汇,2007(20):112-112.
[5]汪霞.课程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54-57.
特别注意:本站部分信息由网络收集整理.如有错误,请联系我们修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