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文学以民俗语言为载体,明白如话,古朴自然,呈现出口头性、白描化、形象性、叙事性等特征,带着土腥味儿的修辞,精妙绝伦,俗中透奇;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超常搭配,却使人心领神会,令人拍案叫绝;惯用语的运用和游戏文字隐晦语言的渗透,更是幽默风趣,极具表现力.这充分表现出河南曲艺文学民俗语言的艺术特征.民俗语言是人民大众生活中的习惯用语,是民众经常使用的口头性语言,有的符合语法,有的不符合语法,被作家撷取运用到曲艺文学中,经演员表演创造,反映生活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彰显出曲艺文学语言的通俗、古朴、厚重、幽默、风趣的艺术特征.
曲艺文学常运用民间俗语来游戏文字,构成口头文学的形式,使其呈现隐晦曲折、幽默滑稽的情趣,虽为玩耍,却如同一碟小菜,调和了观众的口味,使观众在忍俊不禁中得到教化.这些游戏文字,颇具匠心,是农民对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透露出农民的聪明才智.总之,其艺术性极高,每一个文字游戏都耐人寻味.
谜语.谜语供猜测之用,故意躲躲闪闪,使语意含蓄.刘勰在中说:"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又说:"义欲惋而正,辞欲隐而显."谜语的这种特点,适合文学的场景,因此曲艺文学特别是相声小品,经常使用谜语制造包袱,引人发笑.如传统相声段子:甲:你注意听着,"刺啦!"乙:说呀!甲:完啦!乙:完啦!我费半天劲,他刺啦就完啦,打一个什么呀?甲:打一吃物.乙:那位吃过"刺啦"呀,干脆,猜不着.甲:告诉你,是摊煎饼的.乙:合乎情理吗?甲:当然合乎情理.这是盛面的小罐子,左手拿着小勺,右手拿着小铲子一划啦,"刺啦"一张煎饼……谜语在曲艺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谜语不仅有物谜、事谜,还有以体形、动作为谜面的,如传统曲目、中长达二三百句,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有人,有动物,还有器具、车辆,真是包罗万象,叫人思绪连绵,回味无穷.所用语言,无论谜底或谜面都是民间俗语、俗物,如"什么上圆下四方?什么下圆上四方?什么里圆外四方?什么外圆里四方?"谜底是筷子、水井、锅台、大钱.谜语的运用,不仅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大大增强了曲艺文学的艺术效果.
歇后语.歇后语是民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定结构的语言形式,它源于民间俗语,在人们口头上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人们喜闻乐道.曲艺文学为增加其情趣,引起观众的思索,经常运用.如小品:产房传喜讯--人家生了.本意是生了孩子,含义是某某某升官了.落叶的茄子--没长开();小家雀落到井架上--玩意不大,架子不小()等等.歇后语言此意彼,滑稽幽默,"当一个情景同时属于两组绝不相干的事件,并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意思来解释的时候,这个情景必然是滑稽的".曲艺文学恰当运用农民日常生活中的歇后语,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风土人情和心理习惯,并给人以回味的余地,用歇后语使曲艺文学增添无穷的韵味和情趣.
绕口令.绕口令颇具滑稽情调,靠演员的嘴上功夫,要求吐字清晰音调准确.如传统曲目鼓子曲:金风吹来树叶黄,有一位丹青会画凤凰.画一个红凤凰,黄凤凰,半红不白,半黄不粉,粉不粉,黄不黄,酱紫,梨花,鹅黄,金黄,柿黄,色里米黄,粉红凤凰.再如:南边过来一个喇嘛,北边过来一个哑巴……绕口令虽明白如话,却分外咬嘴,很难把握,需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文字游戏的语言除上述外,还有谚语等.曲艺文学采用的谜语、歇后语,大多来自民间的土言俗语,它像一面镜子明显地反映出农民的用语技巧和文化意识,使其在歌颂、赞美,讽刺、嘲笑等方面收到特殊的功效.
总之,曲艺文学的大众化语言,以口头性、白描化、叙事性、形象性为其基础,恰当渗进农民的习惯语言和文字游戏,如同肥肉浊酒,粗箸大碗,加上几味调豆腐,生拌黄瓜,别有一重古朴风趣的意味,使曲艺文学更具民俗文学的特征.
友情说明:评职称要发论文,写论文太麻烦了,发表论文更麻烦,不过,还是要先了解下职称相关的讯息吧。看看下边的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