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不良反应最高的药物为抗感染类药物,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系统损伤,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为最多。结论:针对不同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早采取不同的预防对策,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药物。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对策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使用药物进行疾病预防、诊断或治疗的过程中,发生了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药物不良反应不仅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还会造成卫生资源的巨大损失,因此随着新药物的增加使得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越来越有所关注[2]。为了解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促进合理用药,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18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分析整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均源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临床科室及药剂科工作人员自行呈报的药物不良反应,共计180例。其中男88例,女92例,年龄1~83岁。门诊患者51例,住院患者129例。 1.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此180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整理,主要考察项目有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及临床表现、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2 结果 2.1 药物不良反应所涉及的药物种类:本组180例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见表1,其中以抗感染类药物为最多。 表1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例 药物种类 例数 构成比(%) 抗感染药物 74 41.11 中药制剂 27 15.00 心血管系统类药物 19 10.56 消化系统类药物 16 8.89 解热镇痛类药物 7 3.89 呼吸系统类药物 6 3.33 合并用药 14 7.78 其他 17 9.44 共计 180 100 2.2 药物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及临床表现:本组18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有82例伤及皮肤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过敏性皮炎、皮疹、皮肤瘙痒等;46例伤及消化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19例伤及循环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等;17例伤及神经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失眠、头痛、头晕等;6例伤及呼吸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气喘、咳嗽等;5例伤及泌尿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肾功能异常、血尿、多尿;5例为其他表现。 2.3 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本组180例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见表2,其中以静脉滴注为最多。 表2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药物种类 例数
特别注意:本站部分信息由网络收集整理.如有错误,请联系我们修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