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建军 米彦军 单位: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近代以来日本对西方社会、科技制度的移植
直到1853年,日本和中国一样,同为闭关锁国的儒家文化圈国家。日本顺应西学东渐的大势,经过明治维新、战后改革,不断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制度和科技知识,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跻身科技强国行列。首先,古代至南蛮文化时期的科技状况古代至明代,在国际政治格局中,日本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华夷秩序圈的一员,接受中国册封。五世纪,儒学传入日本。以祭祖习俗为基础,引进儒学、佛教要素,形成神道,三者形成日本的主流意识形态。大化改新后,除了不符合国情的科举制度和宦官制度外,通过遣唐使和朝贡贸易,不断从中国引进了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四大发明等科学技术,由蛮荒小国一跃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东亚强国。其次,从南蛮文化到幕末改革时期的科技状况日本把葡萄牙、西班牙传教士带来的科学技术、基督教教义等称做南蛮文化。江户时期,虽因担心传教士传教威胁其统治而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但是允许承诺不传教的荷兰人长期居住长期出岛。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科技通过荷兰人传入日本。江户时期,将朱子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社会分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等级森严,官职世袭。因未引进科举制度,士族以外的阶层即便熟读儒家经典也与仕途无缘。而对生计有用的西方科技颇受庶民青睐,为近代日本科技发展打下了群众基础。但是,日本有260个封建藩国,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和各藩主手中,天皇是精神权威,关卡林立,自给自足、农本末商,科学技术被视为淫巧技俩,发展缓慢。1853年,日本被迫开港,幕府当局为维护封建统治,聘请法国人建军工企业,改革军制,设翻译局译介西方科学技术,各藩国也实施了一些西化改革。但是收效甚微,日本殖民地化趋势日益加重。再次,从明治维新到当今的科技状况萨摩、长州等强藩的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与列强交火惨败,认识到幕府仅引进西方科技而未进行相应的政治、社会变革,失败是必然的[1]。为了富国强兵,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实施四民平等、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改革、殖产兴业等为主要内容的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在文明开化的口号下,大量翻译西方科技书籍、西方启蒙思想书籍,实施了一系列振兴科技的措施。制定义务教育制度、建立一系列帝国大学、完善数理化学科建设,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学习科学技术,同时雇佣洋人培养科技人才,形成了完善的科研体制,吸收了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创建理化学研究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在给产业界提供产业技术的同时,培养了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等一大批科学家。日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输入型的,儒家的忠孝思想等封建残余成为天皇制政权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内镇压自由民权运动、大正民主运动,对外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掠取殖民地。德富苏峰指出“泰西科技发达与其价值观、社会、政治制度有着密切关系”[2]。日本近代的资本主义是个怪胎,科学研究也是为侵略政策服务的。二战战败后,在美国主导下实施了民主改革,放弃战争,走和平建国道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悉数接收,在此基础上,政府制定科技立国政策,建立产官学合作的科研体制,重视基础研究。结果,日本诺奖得主频出,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近代中国科技滞后的政治、社会学原因解析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科技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直到近代,日本在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科技水平上一直追随中国。但是,明代以后,中国科技水平开始落后于西方,甚至也步日本之后尘。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中国为振兴科技进行了种种尝试,取得一些成果,但科技水平远远滞后于世界。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科技水平未能使其摆脱列强奴役便是明证。近代中国科技滞后有着深层的政治、社会学原因。以下结合近代西方和日本的情况进行分析。首先,自给自足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是阻碍科技发展的要因。如上所述,近代西方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自给自足的封建地主所有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制订了振兴科技的政策,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廓清了道路。同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顺应西学东渐的世界大势,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科技发展。鸦片战争后,清廷借鉴日本幕末改革和明治维新的经验,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社会改革以促进科技发展。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等政治社会改革中,派留学生学习西方科技,翻译出版西方科技书籍,允许学习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给西学以合法地位,但是,由于其指导思想都是中体西用,旨在维护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君主专制,终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因为当时不存在反对封建制度的不满阶层。土地可以买卖,官僚、地主、商人都投资土地获得稳定地租收入,相互勾结剥削农民和佃农。地主、商人也可以买官跻身统治阶层。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建立民国,创建大学和科研所,购置设备,从事自然科学研究[3],知识分子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有很大局限性,未能建立统一强大的国家,对科研投入微乎其微,因此,科研进程步履蹒跚。其次,儒家意识形态以及科举制度阻滞了科技发展。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意识形态,影响时期长,影响面广。封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官僚士大夫阶层社会地位高。历朝历代皇帝为维持专制,限制贵族权力,引进科举制度,出身寒门只要寒窗苦读四书五经就能跻身官僚阶层。普天之下,无不把读诗书中科举作为毕生事业。儒家思想重视形而上,轻视形而下[4],远离日常生活,不重视科学实践,讲究三纲五常,束缚个性和自由思维。农本末商,能工巧匠、科学家等属于手工业者,地位低,税务重,生活窘迫,科技被视为雕虫小技,除沈括等几个例外,鲜有科学家载入正史。这种体制下,很少有人愿意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新。俾斯麦曾感慨道:“日本人在理解机械和大炮原理基础上开发出更优良的,中国人只想购买廉价品。”[5]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根据的天朝定制阻滞了先进科技的引进。历代统治者认为中国是天下亦即世界的中心,其他国家都是蛮夷。即便外国有了先进科技,自恃天朝大国,对其不屑一顾。历史上外族政权多次征服汉民族,但是都最终被儒家文化同化了,汉民族文化上没有断层[2]。因此,统治阶级认为西方科技值得学习,而其意识形态则无法和儒家思想匹敌。利玛窦等传教士为了传教带来了自然科学技术,遗憾的是仅有徐光启等极少数开明士大夫对此持欢迎态度,对西方科技的吸收远不如同时期的日本。另外,明清两代闭关锁国,外国先进科技很难进来。值得深思的是汤川秀树深受中国老庄思想影响,包括其他日本诺奖得主在内的所有日本人几乎都是佛教徒,都信神道,自孩提时代起参拜神社,尊长爱幼、忠孝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虽然儒、释、神道本身和科学精神相悖,但是日本没有科举制度,也没有文化上的思想包袱,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度和广度远不及中国。再次,列强的压迫和内乱外环频仍导致中国科技落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需要大量资金。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科研活动经费至微,惨淡经营。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沦为列强奴役中国的工具,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不平等条约接二连三,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关税不能自主,根本无力资助科研。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日寇肆虐,既无资金资助科研,亦无安宁的科研环境,造成科技人才流失。1908年以后才废除科举制度,民国时期才出现科学建制的雏形,科学未能成为社会子系统,[6]科学家不受尊重。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将从殖民地掠夺来的利润的相当部分注入科研,除一、二战外,战争几乎都在国外进行,国内具备稳定的科研环境。日本较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9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研究体制形成。[7]1912年废除一切与西方不平等条约,攫取中国赔款,掠夺中国原材料,抢占商品销售市场,获取了发展科技的充裕资金。除明治维新时短短一年内战外,其他都是侵略战争,国内环境稳定,适合科研。
结语
综上所述,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近代以来,西方各国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打碎了落后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科学技术取得了飞跃发展。直到近代,日本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上一直追随中国,而近代以后,顺应西学东渐的世界大势,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施科技立国国策,赶超欧美,跻身科技强国行列。历史上,中国长期是强国,不能甩掉儒家文化的沉重包袱,社会和政治制度转型步履蹒跚,导致积弱多年,阻滞了科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把科技现代化作为国策大力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将科学技术定位为第一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然而,诺贝尔奖尚未实现零的突破。科研工作急功近利之风盛行,忽视独创性的应试教育可以说是科举制度的遗风。要实现诺贝尔奖的零的突破,跻身科技强国,须为科研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形成尊重科学的风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改革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科学家要发现独创性的课题,清楚其研究价值以及在所属专业领域中的定位,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