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发表论文的期刊-容易发表核心期刊-哪些核心期刊容易发文章?
如今学术期刊收钱刊登文章,是不是国际上的通例?读80年代以前的学术刊物,好象那征稿启事里都写明一旦采用以后,还要付稿费的,怎么如今一律调了个个儿了?
好象学工科和理科的人发国外SCI刊物,有些也是需要一定的版面费的。这与刊物的印刷质量等有关。不过人家收钱一般有刊物成本有关,却与盈利无关,在国外发一篇SCI,远远比不上在国内发权威刊物的代价。
现在一些学校对硕士、博士毕业都有一定要求。从网上发现这个帖子,帖子有点老了,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核心,给大家个参考,具体感兴趣的杂志,可以百度谷歌一下
华实用医药杂志,山东的,比较好发表
中国临床康复(原现代康复),基本都要
实用癌症,文章要求不高,而且周期极快,约3个月就发表了
热带医学,退稿很少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回复很快,版面费也不太贵!
中国实验临床诊断学杂志,很好发,基本不退稿.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很好发基本上不退稿
中国肿瘤发表比较容易,,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也比较快,不过版面费贵一点,
山东医药, 是半月刊只要论文质量可以一般两三个月均可以发表
齐鲁医学、临床肝胆病杂志、河南医药信息和河南医药论坛、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中国乡村医学、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胰腺病学、中华误诊学杂志、中国煤炭医学杂志、华中医学、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都比较好发。
首先看一看你自己的文章是属于哪一方面的,就算是同一个学科,各个刊物的编辑以及他们刊物的定位,都不同。你不妨根据自己文章的主题词,搜索一下中文期刊网,然后对号入座。
搞清楚版面费这个怪胎是怎样形成的,是治理版面费问题的前提。总的来说,学术期刊自身的困境、学术期刊管理机制的缺陷和高校扭曲的评估体系,是形成版面费问题的三个主要因素。
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直接原因是自身出现了问题。首先,很多学术期刊办刊经费确实短缺。非市场化的学术期刊,除了《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重量级刊物外,大多数发行量很小,如果拨款不足,只得自己想办法筹集经费,诸如设立理事单位、刊登广告等,再就是每年搞一个增刊,专门收取版面费。可以说,不少学术期刊仍然坚持以学术研究为主,只是辅之以不得已的“自谋生计”。其次,部分期刊影响力有限,自身要求也不高,比如一些省级以下的高校学报、地方党政和社科部门的刊物,其办的不好,又非得办下去,处于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导致他们抱着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态度,在完成交代任务的同时,顺便搞点“创收”。三是部分刊物被主办方“委托”或“承包”给个别人,已经完全沦落为他们赚钱的工具。这些人不问作者是谁,不看稿件质量,只要给钱,就予以发表。于是乎,期数越来越多,页码越来越长,文章越来越“又臭又短”,甚至出现了文史哲、政经法、理工农医等无所不包的学术刊物,令人叹为观止。
学术期刊能够和敢于收取版面费,跟学术期刊管理机制的缺陷有密切关系。其一,学术期刊的准入条件较高,申请办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我国的学术期刊数量虽然不少,但相对于以百万计的科研工作者,还是僧多粥少。所以,学术期刊仍是紧缺资源,受到追逐不足为奇。其二,对现有学术期刊的管理,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术期刊一旦获得了生存权,如果没有大的意外,浑浑噩噩地“混”下去是没有问题。因此,学术刊物不管是质量槽糕透顶,还是读者意见强烈,乃至毁掉学术道德底线,胡乱收取版面费,于它自身都没有任何损伤。这两点颇类似很多大学的管理制度。考入大学很难,但考进来之后,学校对学生纵容姑息,很多学生过得是神仙般的日子,荒废青春。这样的高校当然是不合格的。同理,学术刊物这样来管,显然是不行的。
高校扭曲的评估体系,使得作者向学术期刊交版面费成了周瑜和黄盖之间的交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对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估,本来是十分必要、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在评估中,重科研、轻教学是不对的;评判科研能力,看数量、不看质量,更是错误的。科研中简单的量化管理,是一种典型的懒政思维。它方便了管理者,但害苦了研究者,也诱使他们片面追求论文数量,乃至向学术期刊点头哈腰,交钱以求发表文章。有的高校为了提高论文发表数量,打着加强研究生管理的旗号,作出了研究生没有公开发表论文就不能毕业的规定,更是进一步繁荣了版面费市场。现在,一些不入流的学术期刊简直成了研究生的大本营。对学识有限的研究生来说,在这里文章好发;对这些学术期刊来说,学生的钱好收。这些荒谬的评估政策不改变,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争着去交版面费。
弄清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原因后,我们不妨对症下药,多管齐下,予以综合治理。
首要的一点是,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术期刊的发展,加大对学术期刊的扶持力度。做好学问,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编好一本学术期刊,同样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我们既然可以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大力支持做学问之人,也应该多多关心学术期刊这个学问人展现风采的平台。在保证学术自由和刊物自主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监管和整顿,也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先重点扶持一批刊物,使之成为其它刊物的学习典范;对那些沦落为赚钱工具的刊物,给予停刊反思或彻底废除的处罚;引导各省市各部门的期刊结合实际,推陈出新,各有侧重(如社科院和社科联的两本刊物,一本侧重文史哲,一本侧重政经法),办出特色,等等。此外,不妨降低学术期刊的准入门槛,鼓励专家学者来办刊,既可以提高学术刊物的质量,也可以引入竞争,稀释学术期刊的紧缺性,让只能靠版面费吃饭的学术期刊失去市场。
就学术期刊自身而言,要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办刊机制,使学术期刊的收稿、审稿、发稿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非常强调学术研究要积极地对外交流,与国际接轨,并且取得显著的成效。然而,作为学术研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期刊却一直未能做到这一点。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不是主编和编辑说了就算,而是实行专业的、匿名的外部审稿制度。此外,国外学术期刊的内容设置也颇为讲究,既有不限字数的专题论文,也有会议综述之类的学术信息,还有心直口快的书评、学术争鸣等,读起来很有味道。
高校、科研院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尤其是要以学界同行的评议作为衡量学术论文价值和学者科研水平的最基本手段,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病。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等高校在年度考核和评奖评职称时,开始实行优秀成果代表作的方法。即:如果作者的代表作品被公认为优秀,几年内就可以免于考核,也不影响评奖评职称。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应该大力推广。在数学上,一小于三。但一部精品著作,可以永远流传下去。三部**作品,只会浪费纸张、多占些地方。
总之,无论是对学术期刊进行扶持、整顿和规范,还是改变学校和科研院所的评估体系,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为繁荣我国的学术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要实现这一点,任重而道远,需要行政主管部门、学术期刊自身、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等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