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的地方性、行业性、开放性办学特点所致。职业教育必须更新理念,围绕提高质量,加快办学、培养、教学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服务经济社会 提升 能力
职业教育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提高其适应、服务和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 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我省高职院校61所,在校生54万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4.2%。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取得了重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职业特色更加鲜明。但仍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结构质量不合理、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种种问题,还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1.1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其一,政府统筹管理不够。政府、社会、学校、企业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各自为政,削弱了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二,《职业教育法》约束不强,执法不力。其三,职业教育科研力量薄弱,难以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地科研保障;其四,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制约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1.2 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产业升级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技术性岗位空缺,从南到北蔓延的技工荒需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来填补。可目前职业教育却因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模式落后等原因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出现“就业难”与“用工荒”同时存在的怪现象。
1.3 招生难与上学难并存。职业学校的招生难已经日益显现。有的学校、有的专业教师比学生还多,教学资源闲置,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财力浪费。可同时,大量的农村孩子上不了学,初中毕业后进入社会,成为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偏低的弱势群体。
2 我省、我市“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具体内容包括:实施“四个一”战略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服务业、城乡一体化进程,强化航空、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建设等等。张家口市“十二五”规划指出,今后五年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赶超和建设强市名城的关键时期。旅游服务、新型能源、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和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矿产品精深加工三大成长性产业是张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我省我市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必然需要数量庞大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为职业教育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如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势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成效,也会成为制约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3 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3.1 以服务为宗旨,更新职业教育理念。职业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树立学校与市场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与需求对接的办学理念,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为路径,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职业院校只有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紧紧围绕支柱产业发展,打造服务特色,提升服务质量,才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保证,从而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
3.2 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应把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作为办学的第一目标,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模式,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第一效益。工学结合、校企联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行业、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职业院校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凝炼办学特色,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大元素,坚持走“校企合作一体化”的办学之路,采用“工学交替式”、“双证互促式”、“订单式”、“校企双向介入式”、“顶岗实习”等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3.3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市场、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照抄照搬、简单模仿、形式主义的现象十分严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考虑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相匹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从而达到课程设置从企业需要出发、从关键职业能力出发、从关键技术和最新工艺出发。首先,根据岗位职责和专业技术发展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合格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从职业岗位(群)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入手,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第三,以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重构和教学设计,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文化素质课程体系[1]。
3.4 以增强实践能力为方向,突破实训体系建设。立足地方重点行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换代,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建设,切实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问题。学校要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或者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具有企业文化的教学工厂,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相似的培训环境和经验学习环境;或者学校将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放到企业,由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将企业真实的场所作为“教室”,让学生“边学边做、理实一体”,实现教育和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提高职业院校的初次就业率,保持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5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传统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高低,这不符合职业教育的需求。行业、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一方面要考查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另一方面,更要考查学生心理素质、职业兴趣、个性特征、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企业在关注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劳动态度等综合能
力[2]。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要本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要考虑企业用人标准,不仅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考核其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安全规范操作、团队合作等。同时,学校与企业积极沟通,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
3.6 加快“双师型”队伍培养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关键是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一方面,通过参加培训、到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训指导能力,加快培养一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秀学科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结合区域经济和市场需求,制定优惠政策,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邢平均.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助推高等职业院校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J].2010,8.
[2]苏勇.强化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