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职 国贸专业 就业能力 提升
一、人才就业能力概述
就业能力,指能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必要时获得新就业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综上所述,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取工作、维持工作、应对工作中的变化并在工作中不断成长进步所需各项能力的集合。不同的专业岗位所要求的就业能力是不相同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需具有较高的就业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国际贸易专业核心知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营销、报关报检实务,国际运输保险、国际物流,外贸单证制作、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函电等。第二,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技能
适应社会的能力;表达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果断决策的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团结合作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现阶段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就业现状
通过跟踪我院国贸专业毕业生去向,2010年毕业生找工作并不难,就业率在90.1%,但是在就业的学生中对口的就业仅在28.2%,也就是在已经就业的学生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从事国际贸易相关的工作,而是从事了文秘、汽车销售、房地产销售、酒店、客户管理等工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短期人才市场对高职人才供需矛盾,高职大学生对就业区域选择的不均衡,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在外贸工作中,从事外贸营销工作的学生占到了70%以上,从事单据审核工作、报关、报检的学生占了20%以上,这反应出企业需要的是外贸综合型人才,特别是具有较强补位意识的综合性服务人才。与以往相比,企业更重视解决企业更加重视解决国际间贸易纠纷能力。这是由于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我国作为外贸的出口大国,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的数量急剧增加。另一特点是企业更加看重实践经验,压缩成本的动机很强烈,企业不想为培训应届毕业生而承担额外的费用。
因此,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能力要求: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的基础上,懂得国际贸易流通过程、行业专业术语、合同条款、付款方式等,并且熟悉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各国法律的综合能力。
三、当前我国高职国贸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的缺陷
(一)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
很多书籍教材均为2000年代的产物或是在此基础上稍加改进。学生学习的内容缺乏时代性和新颖性,因此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例如现在已经实行了国际贸易术语通则2010,但是我们的教材的内容还是国际贸易术语通则2000,这就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与企业的要求相匹配。削弱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方案中,把教学内容分为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商务英语、国际商法等几类,各课程间自成体系,忽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衔接,造成课程分割和内容重复,缺乏系统性。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合理已成为当前制约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的“瓶颈”。
(二)实践教学与企业脱离,效果不明显
外贸工作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工作,并不是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理论基础就能够胜任的。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只停留在表面,实践技能培训内容也只能通过课堂案例分析。每学期一、二周的实训专项练习等简单的形式体现出来,且效果与国贸专业所要达到的目标相距甚远。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外贸行业的特殊性:从学校角度来讲,由于外贸公司无法一次性接纳几十名学生集中实习,因此在实习时间相对集中的情况下。实习地点很分散,教师亲临现场指导实习、答疑解惑的难度加大。从企业角度来讲,企业的工作人员本身任务十分繁重,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一对一的帮助来实践的学生。从学生本身来讲,由于就业形势紧张,很多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忙于寻找单位,没有安心认真完成实习任务。
(三)缺乏对国贸专业职业道德的培养
每个外贸企业的用人标准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员工爱岗敬业、忠诚、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多数企业都更青睐于用得上、留得住、动手能力强、工作有创新的员工。作为一个外贸工作人员,出色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非常重要,但道德素质也是企业选聘员工的关键指标之一。
(四)国贸专业大学生没有制定必要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
现阶段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主要体现在:缺乏自我认识,不清楚自己的个性、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没有特长、看到不自己优势和认不清自己的不足,结果导致国贸专业大学生不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对自己毕业以后从事国际贸易相关职业很迷茫,不确定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摸索出学习国贸专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就不清楚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以大学三年无动力、无准备,毕业就业时随大流,或者消极等待。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所有这些原因都导致不能成功就业。
四、提升国贸专业人才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专业岗位群,开发校企合作教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首先应是面向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培养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需要高技能人才。加快教学改革,使课程设置更适应社会需要。高职教育应突破学术性人才培养所采用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建立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面向职业岗位(群)任务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的能力本位为主课程体系。开发校企合作教材,打破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传统编写模式,采用以外贸工作人员工作任务为线索、切合外贸工作人员实际工作活动为宗旨,培养外贸工作人员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材编写模式。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应以社会的需要加以检验。专业的构成决定着未来的就业方向和职业搜寻范围,学校应定期调研市场的需求形势,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不同专业的招生规模,使各专业的学生都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同时随时保持与企业的联系,加强与企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沟通。合理设置课程,创新培养模式,既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又办出学校自身的品牌和特色。
(二)构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高职国贸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为:一、具有较强的进出口业务能力;二、具有很强的单证操作处理能力;三、具有一定的市场推广能力;四、涉外商务谈判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需要构建国贸专业的实践平台。实践平台的构建包括模拟实训模式和专业实训基地。
模拟实训模式是以流程图和责任分工图为核心,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观摩,使学生初步简明的了解外贸工作顺序和前后联系,熟悉外贸工作流程以后进行操作,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工作实训运用到实践中,学生通过责任分工图明确职责,不仅可了解彼此的工作流程,而且可学会相互沟通与合作。如果要实训全部学生的参与,传统的实训模式需要企业的合作,而一般中小型企业的规模无法使众多的高职国际贸易学生都能得到训练的机会。模拟实训模式可在校内完成实训,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开展实训,既能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义可以实现全员参与。模拟实训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并具体到相关的核心课程,国贸专业可以联系实际操作,构建系统的模拟实训模式,通过简单的硬件实训平台,配合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实际工作,以企业实际发生的进出口业务为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真实的业务背景中锻炼,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更好地提高专业就业对口率,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高职国贸专业模拟实训模式举例:模拟广交会模式。在校内组织模拟广交会的实训,则能够让更多学生体验到交易磋商,在实训场地布置展位,每个展位可设置样品展台及谈判座椅,需要提供的基本设施包括展厅、参展商品、参展商产品目录、谈判桌等。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小组。分别承担主办方、出口商及采购商(外宾)三种角色,按照流程图的步骤及角色责任表操作。实训结束后,教师可根据提交进出口方签订的合同及主办方的统计数据报告评定成绩,还可以让表现优秀的小组示范演练,让其他学生评议,以便相互学习和提高。
学生有1年的顶岗实习时间,但由于企业没有精力去帮助来实践的学生,再加上国际贸易行业的工作具有很大连续性、相关性、保密性,即使在企业实践的学生,也不太可能接触客户资料和业务。所以,要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学校只有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才能使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顺利就业。所以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必须找到一条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道路。企业为我们提供实践场所、实践资源,我们则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理论和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长期的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最终取得双赢的效果。
(三)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
结合国贸专业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取向。从而对自己的毕业顶岗实习树立信心,对职业产生认同感和责任感。抓宣传,明确目标。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与学生掌握动手能力的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宣传,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实践技能的要求。抓典型,树立榜样。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收集专业技术能手刻苦学习、锤炼成才等先进事迹鼓励自己;邀请外贸行业高级管理人才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传授经验;在学院网页上设置专栏。宣传介绍本专业优秀毕业生;通过实践教学阶段性考核,选出表现突出的学生,让其作经验介绍.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鼓励学生。
(四)制定高职国贸大学生个人培养策略与规划
职业生涯是个动态的过程。越早进行职业规划,越有利于一个人的职业成功。我国大学生很多人到毕业那年才考虑职业规划的问题,造成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时间缩短到一年,甚至儿个月。因为没有就业的竞争力。就业难是必然的结果。大学生从大一入校开始,就应该树立职业意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专业;在学习国贸专业理论知识之后,明确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进行职业设计,了解相关职业的能力要求,培养相关的实践能力。大学三年就业能力培养可安排为大一开始树立职业意识;经过国贸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与国贸专业相关的职业和个人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和匹配。大二第一学期开始职业设计;并制定进一步详细的职业目标,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相关职业能力;大二第二学期:就业前的政策、技巧训练,进行某职业某岗位的岗前培训;大三,进行顶岗实习。
外贸企业进入到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有了结构性调整,这种调整的影响并非暂时性的,而是有着长远影响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学以致用,做到人才市场的需要求与高等院校的供给接轨,提高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 班曼,谢亚勃.《北京地方高校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能力分析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
[2] 夏鲁惠.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中国发展观察,2009,(2).
[3] 李青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