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相当多机构已经开始使用会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会计电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整个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会计实行电算化后,会计档案的管理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就电算化后会计档案的形成、保管、应用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并提出了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计算机处理经济业务的比重越来越大,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的内容、生成、传输、保管呈现出新的特点,也对会计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与总结,以提高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水平。
一、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内容
(1)纸质会计档案。指从会计电算化系统打印出来的书面形式的会计档案,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表,财务分析报告等,也包括应当依法保存的会计档案移交、保管、销毁清册等其他类档案。
(2)非纸质会计档案。指包括计算机硬盘、软盘等磁性介质或光盘等其他介质存储的、只能以电子数据状态保存的会计数据,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数据和会计数据库。
(3)计算机系统档案。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型号、存储空间和外部设备类型及其增减变化;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型号;财务软件的编程语言、数据库系统类型;财务软件的系统名称、版本号,与之配套的安装光盘、磁盘、用户服务卡以及用户手册等全套文档资料。
二、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生成与管理
(一)纸制会计档案生成与管理
1.会计凭证的生成方式
(1)由原始凭证直接录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打印输出。在这种情况下,打印输出生成的记账凭证视同手工填制的会计凭证,按《会计人员工作规则》、《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立卷归档保管。
(2)手工事先作好会计凭证,计算机录入会计凭证,然后进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保存手工会计凭证与纸质凭证皆可。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会计电算化操作员向会计电算化系统输入记账凭证前,应先经过检查和预处理,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正确性。凭证输入计算机后要进行复核,复核输入内容与原件是否一致,防止有意无意的错误。复核人员与输入人员不允许同为一人。对于复核后发现有错的凭证可允许修改,但修改后必须再次复核。复核人员的姓名必须在机内随凭证永久记录,以明确责任。系统内审核后的记账凭证方可用来登记账簿,而机制记账凭证除由制单人员、复核人员签章外,还应由记账人员及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兼任会计电算化主管)签章,收付款记账凭证还应由出纳人员及领款人签章,方可作为有效的会计档案保管。记账凭证的编号应由计算机自动顺序产生,必须连续。现金、银行存款、转账凭证的分册科目汇总表每本凭证打印一张,连同该本记账凭证及其所附原始凭证一起装订保管。
打印生成的记账凭证视同手工填制的记账凭证,按《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立卷归档保管。
2.会计账簿和报表的生成与管理
对电算化后的会计账簿和报表的打印和保管,《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有明文规定,即应当打印出书面形式,其保存期限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
(1)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要每天登记并打印输出,做到日清月结。现金日记账每天在计算机内登账并打印输出后,由出纳人员核对现金库存,核对无误后由出纳人员、记账人员、复核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在账簿上签章,按月连续编页码并装订成册,以防账页的散失或被抽换。年终再将各月现金日记账按顺序装订成册,加盖封印,妥善保管。同样,银行存款日记账其审核签章、装订、保管与现金日记账相同。此外,出纳人员每月月末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由出纳人员及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签章后,与银行对账单一起保管。
(2)总账、其他明细账定期打印输出,连续编号,经审核后装订成册,同样应由记账人员、打印人员、装订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在账册封面上签章并加盖封印。一般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按月或按季、按年打印,但最迟至次年1月末应全部完成此项工作。
(3)单位的会计报表和部分财务分析结果由会计电算化系统产生,通常每月月末进行。单位在向有关各方同时提供书面形式以及电子数据的财务会计报告时,两者数据应当完全一致。此外,由会计电算化系统打印输出的会计资料发生缺损时,应补充打印,并同样要由有关会计人员签章。
存储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以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是在会计电算化情况下新的会计档案形式。这种会计档案只能以电子数据状态保存,而通过会计数据备份的方式生成。目前,大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均支持计算机硬盘、软盘及移动存储设备(移动硬盘、光盘、磁带机)备份。备份次数应视单位的会计业务量大小而定,但每月不应少于两次。数据资料备份要有专人负责,建立相应的责任制。数据资料备份包括对计算机内的会计信息的日备份、月备份和年备份。对于计算机内的凭证及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报表等重要数据最好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备份,杀毒后放置在不同地方妥善保存,以防止因病毒入侵或地震、火灾等意外情况而造成计算机故障和存储设备损坏而丢失数据。各种备份光盘设备均要标明类型、备份期间、备份时间和备份人员等有关标识,以便查找。
对于归档保存的会计数据备份时最好以只读形式保存,这样可以防止无意或人为的改动,保证会计档案的真实性以及日后会计数据恢复时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三)计算机系统档案的管理
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保管期限截止至该系统停止使用或有重大更改之后的5年。
三、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的几点措施
(1)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法规和制度是管理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保障。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本单位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如制定细化的《电算化会计档案岗位责任制》、《安全保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等,在实际工作中以制度约束行为,以制度规范管理。
(2)建立授权操作制度,实行岗位专人专职制度。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岗位的设置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根据责、权、利、效相结合的原则,对不同的岗位赋予不同的权限。采取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措施,严格岗位责任制。在单位中应设置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员,专门负责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且该管理员不能由出纳人员兼任。电算化档案管理员的岗位职责有:在规定期限,向会计电算化系统各类有关人员催收会计数据备份及存档资料,并填写存档清单;按规定保管存档的各种会计电算化档案;负责会计档案的安全保密,不能擅自借出。经会计电算化主管和单位负责人批准允许借阅、复制的会计档案应办理登记手续;定期对磁或光介质的会计档案进行检查、杀毒工作。
(3)加强防范,确保档案安全。单位的会计档案是单位的重要资料,不得随意观看。因此应用会计系统的计算机不应直接连接互联网,如果单位实行会计网络化管理,一定做好内部网与互联网的物理隔离,确保会计数据不受外部的影响,保证会计档案的安全。对此,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在单位内部设置防火墙;安装信息网关和安全路由器;设计授权和身份认证系统;进行信息加密;加强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实时监控等。
(4)提高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又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者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是管好用好会计档案的关键,针对目前各单位档案管理机构中,缺乏既懂档案管理知识又精通财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情况,因此单位领导应重视会计档案管理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他们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梅盛才.企业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刍议[J].财会月刊,2003(7B).
[3]房波.浅议加强和完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J].科技与管理,2008,10(2).
[4]郭宏君.如何加强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管理[J].四川档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