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地方经济论文
地方经济论文: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研究
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研究
| 文章出自:好论文网 | 编辑:论文格式 | 点击: | 2014-12-20 20:33:33 |

[摘要]文章在对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重点对制约合肥经济圈同城化效应充分发挥的障碍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产业、区域以及政策层面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合肥经济圈;同城化效应;障碍性因素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具有代表性的是武汉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2006年安徽省提出了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战略构想。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将为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建设合肥经济圈将有利于发挥合肥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利于联动沿江和沿淮城市群产业发展和带动安徽经济奋力崛起。因此,建设合肥经济圈是“十二五”期间合肥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客观要求。
  
  一、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内涵
  
  城市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集聚功能与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若干个不同等级和不同规模的城市以及若干腹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环状经济区域。
  经济圈同城化过程本质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它指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腹地之间,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和协同发展的过程。同城化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内容。
  1
  实现产品、要素、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在本区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及优化配置,发挥地区的综合优势,促进整个区域的共同繁荣。
  2
  通过同城化发展,产业得到整合,区域分工得以深化,资源得以共享,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对城市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同城化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同城化发展所引致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自2003年安徽省首次提出构建“合肥经济圈”以来,合肥经济圈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等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由于存在一些内在机制与体制上的障碍,合肥经济圈的同城化效应还远没有充分发挥。
  
  二、合肥城市经济圈范畴界定及同城化基础分析
  
  (一)合肥经济圈范围的界定
  城市经济圈是以自然地理区位、经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按照市场经济应有的经济辐射区域来构建。合肥与巢湖、六安、淮南和桐城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合肥经济圈以合肥市为中心,包括六安市、巢湖市、淮南市和安庆的桐城市(县级市)的经济区域。2008年,合肥经济圈内四个地级市和一个县级市,国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7.58%;人口1581万人,占全省的29.12%;国内生产总值3211.03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6.15%,人均2987美元(2008年平均汇价)。
  
  (二)合肥经济圈同城化发展的基础
  异质性使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可以获得递增收益,为不同城市之间开展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与合作和产业内的水平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基础,成为同城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异质性是指区域内部不同地区的重要因素特征的差异性,由于此差异性使得合肥经济圈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根据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标准模式(1998年标准),2008年合肥人均GDP为3.45万元(5048.6美元),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淮南人均GDP为1.98万元(2900美元)处于起飞阶段;而巢湖和六安人均GDP分别为1703美元和1283美元,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桐城市人均GDP为1488美元,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经济圈内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梯度。
  2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合肥三次产业结构为6.3:50.2:43.5,巢湖、淮南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1:43.9:35.1和8.69:61.11:30.2,六安、桐城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4.2:38.6:3.7,2和18.64:48.15:33.21,其中合肥、淮南第一产业比重低于10%,其它三市第一产业的比重偏高,从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可知经济圈内各城市产业结构表现出“二三一”特征。
  3
  从主导产业来看。合肥在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淮南在能源、电力等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巢湖、六安在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桐城虽然是属于县级市,在行政关系上隶属安庆市,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但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以及旅游休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各市的产业结构之间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六安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可以为合肥汽车整车的生产提供零配件;淮南可充分利用巢湖的电缆加快军用电缆、通信光缆和光纤光缆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合肥化学工业园,六安医药化学工业同的发展有一定的互补性;六安的纺纱、坯布和羽绒优势与合肥的服装加工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三、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产业层面同城化建设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缺乏优势与特色,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合肥是经济圈内的核心城市,更多应该注重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合肥市却将部分的传统的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当合肥市汽车、机械装备制造作为支柱产业时,六安市在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生产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巢湖市更是把机械制造业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来强力推进。再比如淮南的电力行业由于得到煤矿资源的支持,成为淮南市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桐城市把纺织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而六安市却也将电力行业和纺织服装业看成重中之重的产业来发展。
  
  (二)区域层面同城化建设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中心城市占有重要地位。与国内其他城市经济圈中的中心城市相比,合肥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首位度偏低,带动力不强,辐射力偏弱,对周边城市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更多的是从周边吸取资源,影响了同城化效应的发挥。2009年合肥GDP同比增长17.3%,达到2102.12亿元,位居中部六省市第4位,仅是武汉市的46.09%,郑州和长沙的56.13%和63.7%,甚至比发达省份的中
等城市低。2008年合肥经济首位度为2.36,而武汉市和长沙市的经济首位度分别为6.4、3.0,分别是合肥的2.78倍,和1.27倍。
  合肥经济圈内的城市等级体系内部结构不合理,也是影响同城化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合肥经济圈内的淮南、六安和巢湖的城市人口不到100万,GDP总量远低于1000亿元,作为副中心城市规模偏小,桐城市更是一个县级市。而在副中心之外,缺乏若干中小城市的支撑,除了肥东与肥西县外,各县的GDP不到100亿元,城市化水平低,对产业集聚缺乏吸引力。

  (三)政策层面同城化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目前,尽管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间已经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但只是临时性、局部性的和非制度化的,实现合肥经济圈一体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仍然是行政分割问题。在行政区划分割下,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缺乏整体观念,政策制定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长期以来,各地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的选择等方面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在很多政府官员中,封闭保守、“肥水不流外人田”、斤斤计较等旧思想仍然存在。在招商引资时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顾地区的产业定位,恶性竞争,强化了经济圈内的产业同构现象。
  市场一体化能够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同城化效应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但各县市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户籍制度等差异,形成了比较隐蔽的地方保护;合肥经济圈缺乏一个发达繁荣的商业中心,特别是合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等生产性服务要素市场滞后,没有构成一个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化流通网络体系;商贸流通中传统业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型超市、连锁和配送等新型业态发育迟缓,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发育不充分。
  
  四、促进同城化效应充分发挥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合肥作为合肥经济圈的核心,除重点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工程机械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家电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外,应重点培育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要特别注重扶持金融、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基础性、配套性的产业要更多地向六安、巢湖和淮南辐射。六安市要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及饮料制造业。运输机械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培育钢铁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和水电等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巢湖主要发展电工器材产业、化工产业等支柱产业,大力培育食品加工和船舶制造产业。淮南市除了重点发展煤化工、火力发电等支柱产业外,重点扶持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和新型材料等产业的发展。桐城市产业定位为合肥的产业配套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加工基地以及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合肥经济圈周边县镇要充分利用优质农副产品、煤炭及旅游资源等形成与合肥市产业互补的关系,把合肥经济圈建成长三角地区的“菜篮子”、能源基地和旅游基地。
  
  (二)区域层面的对策建议
  基于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与辐射功能和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巢湖的水资源、治理巢湖污染的考虑,可将合肥市(含肥东县、肥西县和长丰县南部)和巢湖市的居巢区、庐江县、含山县以及六安市的舒城县合并为新的合肥市。同时,撤销巢湖市的居巢区、肥西县和肥东县,设立合肥市居巢区(或巢湖区)、肥东区和肥西区。强化淮南市的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可考虑将六安市的寿县、合肥市的长丰县北部划归淮南市,设立新的区。寿县县城距淮南八公山区仅几公里,长丰县县城距淮南大通区也仅十余公里,并且淮南市政府所在地由几百米即是长丰县。将长丰县从杨庙至下塘一分为二,南并入合肥郊区,北以新长丰县并入淮南市。做出调整后,淮南市可以统一规划,开发历史名山八公山,发展旅游经济,也有利于淮南市西城区的扩张发展,同寿县县城联成一片。
  加快产业园区的集聚步伐。政府在产业园区的交通通讯、学校医院、水电气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以重点扶持。对于国家级开发区和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省级开发区,重点建立产业集群的平台,提供行业发展情报,收集和发布各行业的统计数据,散发管理知识和情报资料等,加强信息发布与沟通,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之间合作。
  
  (三)政策及体制层面的对策建议
  以十二五总体规划为基础,要制定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体系等各类专项规划。以省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合肥城市圈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合肥城市圈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并建立经济圈内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会晤制度,部门专题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问题联合办公制度,研究解决合肥经济圈建设中涉及的确定重大战略、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问题。
  制定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土地批租政策和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等,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政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加强政策执行的系统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加快建立合肥城市圈重点建设项目库,统一对外发布招商引资项目,联合招商引资。启动一批事关合肥经济圈社会发展的重大交通、电力、生态、环保、旅游、商贸、信息和文化方面的项目。逐步统一各市户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加速构建合肥经济圈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品检验检疫等监管和执法标准。建设发展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粮、棉、油、蔬菜和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玉光,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特点和动力机制[J]城市问题,2009,(1)18-22
  [2]蒋晓岚,孔令刚城市经济圈产业整合的条件和路径——以合肥经济圈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8,(7):31 32
  [3]李廉水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4-76,207-209
  [5]周富如等,合肥、六安、巢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89
  [6]赵栓豹,张让刚,张志国中外都市圈建设的优势、经验其对济南都市圈发展的借鉴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5):23-25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