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00-2007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已经具备发展科技产业的基础条件,科技投入总量和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均有增长,航空航天制造、电子、中药等科技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同时西部科技产业也存在着整体发展水平滞后、地域分布高度集中、科技进步各级指标水平较低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增长缓慢等问题,应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发挥科技中心地区的辐射作用,提高科技进步各级指标,增加科技产品附加值及科技产业的国际贸易能力.
关键词:西部;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
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15%、20.52%和19.12%,虽然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低于东、中部地区,但和2005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增幅下降,西部地区有所提高,西部与东部地区工业生产增速差距继续缩小[1]。同时,西部资源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还在恶化,过度农垦、放牧、樵柴导致的荒漠化给西部地区环境和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西部地区沿用东南沿海地区的快速经济增长模式造成的环境危害日益显现,长期以来依托自然资源形成的资源型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使得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科技产业的步伐变得十分必要.
一、西部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
这里的“西部”是指我国于2000年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涵盖的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即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科技产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运用高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而来的高科技产业,如航空航天制造产业、生物制药产业;二是运用高科技或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的传统产业,如绿色食品产业、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旅游业[2]。目前,西部大中城市已基本完成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创阶段,为西部科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西部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国家自主创新激励措施的日益完善,西部科技产业的扩散效应将进一步拉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一)西部地区具备发展科技产业的基础条件.
建国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投入了巨大的资金,特别是“三线”建设的投入,从而在西部建立了以资源开发与初级产品加工业、基础民用工业、军事工业和重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庞大工业生产力,拥有了生产重大装备和基础设备的优势。1997年马志福的《论我国民族地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认为,我国少数西部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在国家“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的指导下已进入稳定、有序的良好发展轨道,成为我国少数西部地区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中影响最大、最富有活力和投资效益及投资环境最好的经济增长点。周健等(1999)呼吁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就必须加快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使之成为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并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2000年,我国正式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继续给予财力倾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
西部现有工业体系和支柱产业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条件,同时西部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我国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绝大部分分布在广阔的西部地区。而能源原材料工业是发展科技产业的工业基础,矿产能源是能源原材料工业的物质基础。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要得到充分发挥,离不开科技成果的运用,这也正是西部科技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众所周知,西部地区的整体科研实力低于全国水平,但该区域也拥有科研实力居全国前列的省份,如四川、陕西。四川是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又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拥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大批高级科研人才,省内有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和绵阳电子科学城。根据2008年《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的数据,四川省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陕西高校科技资源丰富,科技创新能力强,全省共有普通高校76所,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533项[3]。这两个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龙头省份,其科技实力对西部其它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
(二)国家和地方财政在西部地区的科技投入总量逐年增加,区内分布不平衡.
2004年国家在西部地区的R&D经费支出253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拨款57.49亿元,合计310.49亿元;2005年国家在西部地区的R&D经费支出312.1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拨款72.79亿元,合计384.89亿元,比2004年增长约24%;2006年国家在西部地区的R&D经费支出357.5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拨款84.55亿元,合计442.05亿元,比2005年增长约15%(表1)。从表1可以看出,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科技投入明显不平衡。以2006年为例,投入最多的四川省R&D经费支出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两项合计122.37亿元,投入最少的西藏自治区两项合计1.4亿元,前者为后者的87.4倍;在大部分省份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个别省份存在不增加甚至减少科技投入的现象,如青海2004年和2005年的国家R&D经费支出都是3亿元,西藏自治区2004年的国家R&D经费支出是0.4亿元,2005年是0.3亿元,2005年比2004年减少25%,宁夏2005年的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是2.03亿元,2006年的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是1.95亿元,2006年比2005年减少4%.
(三)西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数量有所增加.
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科技人力资源与生产结合,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撑,有利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R&D人员数量为例,2005年西部地区有R&D人员23.17万人,2006年西部地区的R&D人员数量为24.747万人,比2005年增长6.8%(表2)。从表2不难看出,除甘肃外,西部其余11个省、区、市的R&D人员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西藏自治区,为68.3%,低于平均增长率(6.8%)的有四川、广西、新疆和青海4省区,其余7个省、区、市均高于平均增长速度.
(四)西部地区民族医药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除航空航天和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之外,我国西部地区民族医药资源十分丰富,不少民族地区把中药产业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民族医药的研发方面投入较大。到2002年12月,民族药的国家标准共计1178个。其中,民族药材313种,成药856种,即:藏成药318种,蒙成药177种,维成药96种,傣成药37种,苗成药154种,彝成药81种,壮成药1种、景颇族成药1种[4]。其中如传统藏药“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仁青芒觉”、“洁白丸”、“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等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和社会信誉。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和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都已发展为成长性良好的上市公司,其主导产品“奇正消痛贴”、“独一味胶囊”年产值均在一亿元以上。民族医药产业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正在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西部科技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科技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滞后,地域分布高度集中.
西部地区拥有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中的13个,分别是包头、南宁、桂林、成都、重庆、绵阳、贵阳、昆明、西安、宝鸡、杨凌、兰州和乌鲁木齐,占全国高新区总数的24.53%。这些高新区分布在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陕西3个,四川和广西各2个,西藏、宁夏、青海没有全国高新区。根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网站提供的数据统计分析报告,2004年全国高新区的高技术产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2833.0亿元,工业总产值11605.2亿元,工业增加值2566.1亿元,利润531.6亿元,上缴税额449.5亿元,出口创汇642.2亿美元。西部地区13个高新区的高技术产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030.3亿元,占全国8.03%,工业总产值922.9亿元,占全国7.95%,工业增加值282.1亿元,占全国10.99%,利润26.0亿元,占全国4.89%,上缴税额49.2亿元,占全国10.95%,出口创汇7.6亿美元,占全国1.18%(表3).
和西部地区占全国71.4%的陆地面积、28.8%的人口和24.53%的高新区个数相比,西部地区的科技产业整体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利润水平和出口创汇水平尤其落后于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西部地区高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还极不平衡,西安、成都、绵阳三个高新区的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西部高新区高技术产业总量的63.1%,而乌鲁木齐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仅实现4个亿的工业总产值,包头高新区则不到2个亿,西部科技产业地域分布集中性可见一斑.
(二)科技进步各级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跟踪观察2000-2007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监测报告发现,西部地区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在全国一直处于落后地位。在2000年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总排序比较中,陕西排第10位,四川排第12位,其余10个省市自治区均排在20位以下;2001-2006年,陕西徘徊在7、8位之间,重庆取代四川,从2000年的第20位提高到2006年的第12位,四川则降至第15位;2007年陕西重新回到第10位,重庆保持在12位不变,四川再降一位,居于16位。其它9个省市自治区一直排在20位以下,其中尤以西藏最为落后,一直排在最后一位。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评价地区科技进步的指标包括五个方面,即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科技进步环境。2007年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为53.99%,西部地区为38.3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1%。其中居于全国最后3位的云南、贵州、西藏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分别为34.76%、31.41%和24.38%,不到全国前3位的北京(85.78%)、上海(78.92%)、天津(74.74%)的一半.
2.科技活动投入。2007年全国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52.20%,西部地区为30.5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8.5%。其中低于30%的省市自治区有7个,分别是内蒙古、贵州、青海、云南、广西、新疆和西藏.
3.科技活动产出。2007年全国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为46.15%,西部地区为27.0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8.6%。其中有7个省市自治区科技活动产出水平低于2006年,西藏的降幅达到了13.94%,仅为6.96%.
4.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2007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50.43%,西部地区为34.6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69%。其中陕西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较低,为32.83%,在西部地区居第9位;西藏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较高,为40.68%,位居西部地区第2位.
5.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07年全国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为51.36%,西部地区为40.2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43%。单从占全国平均水平的百分比来看,西部地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在地区科技进步的五个指标中是最大的一个指标,反映西部地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良好。但是分析2007年地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序情况却不容乐观,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均排在15位以下,排在西部地区最前面的内蒙古在全国居16位,全国的最后6位,云南、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和贵州,均为西部省份.
(三)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增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率是全国三大区中最高的,2003年全国各省区按平均受教育年限排序,前5位没有一个西部省市区,后5位的依次是西藏、云南、青海、贵州、甘肃,全是西部省份。2006年西部R&D人员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增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我国有R&D人员136.5万人,2006年我国R&D人员数量为150.2万人,2006年比2005年增长10.04%。而西部地区的增长率只有6.8%,并且在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陕西和宁夏两个省区的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余10个省市自治区的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甘肃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表2).
三、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西部优势产业初具规模,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人力资源数量有所增加,这都为西部地区科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发展西部科技产业有利的一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部发展科技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短缺、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产业基础较差且地区分布失衡等,都制约着西部科技产业的发展。而没有科技产业作支撑的经济体系,又很容易使西部经济陷入“高消耗、高投入、低产出”的资源型产业模式之中,不利于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提高加工深度,延伸和扩展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增强科技产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才能摆脱对西部自然资源的单纯依赖,转变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西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正确处理合理利用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吸收人才,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结合西部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发展创意产业,从而提高西部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根据西部地区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初步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依靠四川、陕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龙头地位,发挥西安、成都、绵阳三个高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西部地区科技产业整体进步(图1).
四川作为我国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重要科研基地,拥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大批高级科研人才,陕西拥有丰富的高校科技资源,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这都是西部地区发展科技产业的有利条件。将这两个省份的有利条件转化为整个西部地区的有利条件,就需要充分发挥两省科技资源的溢出效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两省科技资源向西部地区其它省、市、区辐射:(1)各级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向科技资源辐射行为倾斜,鼓励四川、陕西的科技资源向西部各省、市、区流动。(2)金融机构结合西部科技产业实际情况,开发出与西部科技产业相配套的金融产品,为四川、陕西的科技资源在整个西部地区的产业化提供融资支持。(3)为西部科技企业提供科技交流平台,培育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环境.
(二)增加科技产品附加值及科技产业的国际贸易能力,提高科技产品的获利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西部地区与全国高新区个数及经济指标比较(表3)的数据显示,西部地区13个高新区的高技术产业实现的利润和出口创汇分别仅占全国53个高新区利润的4.89%和1.18%,表明西部地区科技产业的产品附加值不高,国际贸易和营销能力不强。因此,西部地区应延长科技产品价值链,增加科技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引进现代营销理念,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科技产品的获利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三)全面提高科技进步各级指标,改善西部地区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促进西部地区科技产业稳定协调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系统的逐步完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越来越能够科学地反应不同地区的科技进步综合水平,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应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该监测报告对促进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加大科技活动投入,关注科技活动产出,重视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都具有积极作用。以2007年为例,从当年监测的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五项指标来看,西部地区的五项指标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科技活动投入和科技活动产出尤其落后,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5%和58.6%。因此,提高科技活动的投入、产出水平,应成为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
(四)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为提升西部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05-2007年上海科技进步综合指数分别为72.2%、74.64%和79.18%,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这一结果和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委就提出要大力开展引智、育人、开发三大工程,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
西部地区普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机制不活、结构不适应、高层次人才难以稳定等问题,西部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R&D、生产、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
因此西部地区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人才资源开发系统工程建设:(1)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从宏观上完善人才资源开发制度。首先,抓好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为西部地区科技人才营造良好、高效的工作和生活软环境。其次,发挥政策调控作用,引导国内、国际人才向西部流动,加强西部地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上海等地先后成为国家许多开放性政策的试验先行地,国家在这些地区对于招商引资和房产开发有很多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了很多内地和国外的投资者和求职者,西部地区在已经处于落后地位的情况下,其人才资源开发更离不开国家的政策调控。同时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应积极与中组部等有关部门联合抓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支持配合团中央等部门选拔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服务的“志愿者行动”。第三,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健全人才流动机制,疏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流动中的作用,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措施,鼓励引导东部地区的人才到西部创业。(2)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募集社会资金,开发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各类人才素质,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3)加强对西部实际建设情况、西部发展前景、西部人才引进机制和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改善西部地区的公众形象。(4)充分利用“西部人才网”、“西北人才网”、“西部人才在线”等网络平台,积极主动地招揽人才.
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在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铺开,高层次人才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网络,充分利用具有高科技象征意义的网络平台,本身就体现了西部科技产业的发展前景,可以起到吸引国际、国内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建华.2007年中国省区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7.
[2]李廉水,宋乐伟,王荣飞.论中国西部科技产业发展——兼论拉萨科技产业发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7.
[3]姚慧琴,任宗哲.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97.
[4]诸国本.民族医学——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