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外国直接投资 政策调整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各国于80年代后期纷纷开始改革本国的经济政策,建立以新自由经济理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经济体制由内向型和封闭的体制转变为外向型和开放的经济体制。该地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外国投资和先进技术,带动和发展国内经济和产业部门,弥补国内资金短缺。二十多年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经济改革取得了成效。特别是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下,该地区国家着手调整外国投资法律法规,力求从以往的被动政策转向主动政策,从单纯追求数量发展到追求质量,从传统的投资产业过度到投资领域的多元化,从依靠固有的静态优势到积极开拓的动态优势。近几年来,该地区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保持了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但是,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外资政策的调整尚不全面,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仍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其吸引外资政策。
一、在经济全球化框架下积极调整外国投资政策
根据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的有关研究,世界各国外国投资政策基本分为两类,即被动的政策和积极的政策。被动政策是仅仅以国家的静态比较优势、宏观经济条件和经济结构等要素作为吸引外国投资的驱动力,局限于拟定和规范外国投资的法律、法规以及投资领域范围等方面。近年来为了提升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少国家采取了对外国投资更加积极主动的政策,充分认识到外资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有针对性地引进和有效地使用外资,积极创造吸引外国投资的有利条件和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等硬件和软件设施,制定相应的投资促进和鼓励措施,消除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和障碍,建立和健全外国投资的管理和服务机制,使外国投资与本国经济和民族产业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欧洲、亚洲和一些转型经济体对外国投资的政策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在这种大环境下,面对国际市场引进外资的激烈竞争以及这些地区吸收和使用外资政策所取得的成效,为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经济,提高本地区国家吸引外资的竞争力,近几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从本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长期以来引进外国投资政策的不利因素,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革。
(一)建立健全对外国投资的管理和服务机构
截止到目前,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有33个国家建立了外国投资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其目的是为外国投资制定法律法规,对外国投资进行管理和控制,并为其提供服务。2000年以来,该地区国家对于外国投资的重视程度普遍加强。为更好地引进和利用外资,方便外国投资者与投资对象国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提高对双方的服务质量和扩大服务内容,不少国家对外国投资的管理、服务机制和职能作用进行了调整。
根据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近期对15个国家相关机构进行的调查,这些国家中有三个国家新成立了外国投资委员会,两个国家进一步明确了职能和工作纲领,七个国家对现有的机构进行了整合和重组,以强化作用。厄瓜多尔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协助下成立了专门负责外国投资的机制(隶属于出口和投资委员会),智利外国投资委员会和生产贸易促进会自2000年起共同负责对外国投资的推动工作。作为拉美地区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巴西新组建了一个旨在吸引外国投资委员会(原仅作为巴西贸易投资促进委员会的一部分)。这些机构的调整和变动表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对于如何有效利用和管理外国投资给予了更高的重视,并希望通过对相应机构的调整和重组,充分发挥其对外国投资的监管、服务和推动作用。
(二)加大外资激励政策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
长期以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普遍实行了对外国投资的非歧视性的国民待遇。除了政府规定的战略性领域和国家控制的特别部门外,允许外国投资进入本土企业经营的任何部门;允许外国资本在一定条件下汇出;享受与本土企业一样的税收政策等。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以及各地区各国之间吸引外国投资竞争程度的加剧。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大部分国家不仅解除对于外国投资的限制和障碍,还推出了有利于外国投资的鼓励性措施。这些鼓励政策很多是财政方面的,基本分为自由区(港)相关制度(主要面向在自由区建立的、以出口为主的外资企业或外国投资企业);免税制度(免除企业税、利润税等)和出口加工区制度。
例如,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乌拉圭和危地马拉等国家允许自由区(港)的商品免缴进出口税,下调或者免征企业税,并允许企业利润全部汇回。其中乌拉圭规定免交利润税,厄瓜多尔允许外资在二十年内将利润返回,萨尔瓦多为面向拉美地区外的出口提供6%的退税,危地马拉还免征增值税。巴拉圭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政策是对于使用本地劳动力和原材料的生产活动只征税1%。委内瑞拉的利润税法规定按照外国企业新投资的总额减税,如旅游业的新投资可在投资总额的基础上减纳75%的利润税、农牧鱼林业减纳80%的利润税、石油业的优惠程度为8%。墨西哥各地方政府有推动外国投资和为其提供优惠条件的自主权,其中包括可以免除或减征地方税,提供土地或减少地税,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等,如墨西哥哈里斯科州政府从政府预算中为外资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和购买土地等方面提供补贴。智利对特定领域外国投资采取了减税和财政鼓励的双项措施,其中包括对边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及有关产业的新投资实施不同程度的减免税优惠政策。此外,智利政府正在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投资者积极参与,并提供了一定的财税优惠措施。这表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对于外国投资持更加积极的态度,希望通过各种鼓励性政策表现引进外资的竞争力。
(三)外资政策制度化确保投资者利益
近些年,一些国家正在把对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制度化,从法律上保证了外国投资及其利益,也使政策的执行具有法律约束。截至目前,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不少国家都颁布了外国投资法,并与相关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智利制定的引进高科技投资规划及鼓励机制,哥伦比亚2005年制定的稳定投资法以及圣卢西亚建立的免税制度,都不同程度地把相关政策提升到法律高度。外资政策的制度化使得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的投资环境在法律的层面上得到了改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外资的进入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和更完善、更透明的框架。
(四)利用自由贸易区拓宽引进外国投资渠道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经济和贸易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该地区国家致力于建立和实现区域内经济和贸易一体化,加强相互依存,协调政策共同发展。自90年代中期起,该地区国家在巩固和深化区域内经贸关系的同时开始实行“开放的区域主义”,使区域一体化转而面向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与区域外的国家或经济组织建立自由贸易区。这样,一方面可以为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和扩大市场争取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吸引外国投资促进本地区国家经济的发展。墨西哥于1994年与美国和加拿大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墨西哥从美国、加拿大引进外资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01年墨西哥又与欧盟签约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使其外资来源更加充足。2003年和2004年智利与欧盟、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先后生效,这使得来自欧盟和美国的投资为智利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并成为智利外国投资的主要来源地。在墨西哥的带动和影响下,哥斯达黎加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等中美洲国家先后与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在制造业等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外国投资。此外,该地区国家还积极与亚洲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其中智利与韩国、中国,秘鲁与中国等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协定中有关外资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推动了来自多渠道的外国投资进入拉美市场。
(五)通过外国投资拉动经济结构和贸易的多元化
随着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不断把投资重点由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向加工业、高科技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过渡,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也在转变观念,在吸引外资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加大了服务业和为出口提供服务等新型经济部门引进外资的力度,力求在经济结构的变革上有所突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服务贸易和为出口提供服务的部门发展势头活跃。
首先,服务业吸引外资不断增加。以墨西哥为例,2000-2007年墨西哥服务业共引进外资715亿美元,年均达89.4亿美元,为墨西哥历史上吸引外资最多的时期。哥斯达黎加服务业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额大幅度上升,服务业外资在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由2000年的27%上升到2007年的50%左右。委内瑞拉2007年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约占当年外资总额的60%。
其次,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较快。墨西哥和中美洲、加勒比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更加显著。其中,墨西哥服务贸易出口由2000年的137.12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62.21亿美元,同期哥斯达黎加服务贸易出口由19.52亿美元增长到29.55亿美元,中美洲、加勒比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在整个出口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6%发展到34%。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国家政府在大力发展传统的旅游业的同时,注重促进其他服务业的出口,其中包括计算机和信息通讯、金融和保险、知识产权注册、人员服务等,使服务业出口由单一化趋向多元化。在哥斯达黎加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该国其他服务业出口由2000年的3.51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6.30亿美元。2000-2006年间,墨西哥向美国出口的信息、建筑和研发实验等服务平均年增长49%、34%和58.7%。
第三,一些国家服务业发展增速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且占GDP比例逐年增加。根据墨西哥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2007年墨服务业增速为4.9%,高于当年GDP3.8%的增速,而农林渔业和工业仅分别增长1.9%和1.8%。此外,墨西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2000年68.9%的基础上增加到72.4%。根据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对15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的调查,以信息及通讯为代表的新型经济领域以及技术服务性部门(呼叫中心、行政管理、联合服务和业务分包等)分别在投资领域中排位第三和第四位。这表明在外国投资的带动下该地区国家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六)趋向国际化劳动分工,建立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开拓市场,降低综合成本和提高盈利水平,在生产制造、产品品牌、人力资源、营销方式、资本运做、经营管理以及研发等全部过程中,推行“本土化”的战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适时调整政策,迎合跨国公司的需要,并通过“本土化”经营运作,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危地马拉等中美洲国家的服装和纺织产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已经从传统的单纯组装发展到参与整个生产流程。企业间的纵向联合也日见成效,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为企业的市场发展带来了生机。墨西哥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实现了企业间的纵向联合,增强了实力,促进了自主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投放,例如,其品牌内衣在海外市场畅销。中美洲国家的纺织企业通过强化纵向联合,共同投资联合发电,以应对电力不足及其所引发的高生产成本。战略联盟也在该地区企业中有所发展,如中美洲国家利用与美国间的自由贸易区建立了与区域外国家的战略联盟以保证和控制生产用原材料的供应,其中以瑞士纺织企业与萨尔瓦多企业结成的战略联盟最为典型。
(七)更新观念,引进研发领域外国投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以母公司为基地开展研发活动的传统模式出现了新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研发项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为特殊技术的研发建立条件优越的研究中心,使跨国公司的技术及其产品更好地与东道国相适应,从而更便捷地进入新市场,同时,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相对低廉的成本费用节省研发投入,或者发挥发展中国家的相对优势开发自然资源的新用途等。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很多学者认识到,和许多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的发展中国家一样,该地区国家必须将传统的以自然资源等为基础的静态优势发展为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代表、以具有吸收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为基础的动态优势。这关系到该地区国家是以充沛的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还是被世界经济边缘化。建立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融入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应具有的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核心。
巴西、智利等国积极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落户本国。智利自2000年后对外资的政策明显由被动变为主动,试图将传统上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优势提高到建立多样化的生产结构,特别面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部门。智利外国投资委员会于2002年出台了构建智利平台的政策,其核心目的是把智利发展为整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投资、贸易和高科技高技能服务的平台以及研发基地。同时,智利工业促进委员会制定了吸引高科技投资方案,重点面向软件、电信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高科技领域。为引进高科技领域投资,智利提供了一系列的鼓励促进政策,涉及到投资可行性前期研究、人力资源培训以及不动产和设施设备长期租赁等双向融资的内容。五年来,在智利设立的服务性机构包括法航等大型航空公司的对接站、联合利华及必和必拓集团等的服务中心、惠普公司的技术支持机构、花旗和桑坦德银行的软件开发中心等,多达五十多家。在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最近进行的境外服务业投资最具竞争力国家调查中,智利排名第八位。此外,智利正在创造条件引进研发性投资,其中包括生物技术等。
二、外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国际组织和该地区的一些经济学者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走势及其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专家们认为,虽然连续几年该地区引进外国投资保持稳步增长,其吸引外国投资的竞争实力与亚洲等新兴国家相比较并无优势可言。专家们指出,在引进以经济和市场对外开放、放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制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下,该地区国家引进了大量追逐市场和自然资源的外国直接投资,而在引进能够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的战略性投资方面没有取得明显效果。有批评说,自然资源领域的外国投资所造成的只是“飞地”,既没有与国内经济整体结合,也没有因涉及到不可再生资源和环保而缴纳更多的税赋;寻求市场的外国投资排斥了民族企业,加大了生产成本并降低了该地区国家应有的竞争力;以寻求效益为导向的外国投资没有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只是单纯地利用本地区非动态性的优势,从而使当地的中小企业趋于边缘化;战略性资本投资在该地区少而又少,有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停滞和水平的低下,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推动科技发展的政策相悖,由此带来的后果委实堪虞。
自90年代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改革以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上有了较大的进展。外国直接投资对于该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业扩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改变和出口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外国投资的理解认知、服务管理,利用程度和相关政策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一)对外国投资的依赖性较强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的改革开放,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大部分国家放宽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希望以此引进外资拉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从这些年来的情况分析,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对外国投资普遍存有一定的依赖性。这些国家往往以为,只要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针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困难局面提出的实施私有化、市场化、经济自由化和削减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等要求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就可以吸收到所需的外国投资。这种过于理想化的观念,一方面过分相信外国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过分相信外国投资和跨国公司子及其公司对于该地区工业和科技进步作用的决定性。这些国家还认为跨国公司及子公司可以提供该地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充分保证和必要的技术条件,其中包括向落后的经济体转让先进科技,并从而可以使民族企业实现现代化以提升国家竞争力等。
近年来拉美一些学者所做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输入到东道国的大多是业已成熟的技术。他们在技术上设法使母公司的产品设计、先进的生产流程及现代化的组织方式与当地实际水平相适应,其兴趣并不是在东道国进行发明和创新,而是使当地相关产业如何接受跨国公司从母公司带来的技术和产品。从以往的案例来分析,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对吸引外资缺乏主动的引导,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和提供服务,
(二)投资来源结构的相对单一
由于政治、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为美国和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尽管200(3年以来美国在该地区主要投资来源国家的地位有所减弱,且投资主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2003~2007年来自美国的直接投资仍占外国直接投资的27%左右。其中2007年来自美国的投资分别占墨西哥、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巴拉圭等国家引进外资的47%(2006年高达60%)、54%、57%和60%。据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2007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该地区大部分国家对来自欧洲、亚洲和本地区国家投资的倾向率不超过20%。另外,美国对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的投资重点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地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并返销美国市场。其中,墨西哥等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出口的95%以上面向美国市场,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低成本和高需求的刺激下的发展和对以美国为主的国际市场的倚重。墨西哥有关方面估计,2009年墨西哥经济将可能因美国经济危机而出现负增长。这反映出墨西哥在经济上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性。投资来源国的稳定可以为东道国引进外资提供一定的可靠性,但投资来源国的任何经济危机都会直接威胁到外资接受国的经济稳定发展,而且不利于这些国家规避金融风险及其所导致的后果。
(三)外资政策的不稳定
2000年以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和政治局势总体稳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但有些国家的外国投资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导致引进投资竞争力的降低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撤离或转移。由于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国家先后宣布石油产业国有化政策,部分跨国公司或者撤离,或者转移,或者转卖。2006年委内瑞拉外国直接投资减少了5.90亿美元,厄瓜多尔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由2005年4.97亿美元回落到2006年的2.70亿美元,玻利维亚2005年也出现外国直接投资的下降。投资政策的不稳定直接对投资市场的安全性构成了威胁。根据加拿大一家研究所2007年针对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矿业投资环境评估的调查结果,拉美有两个国家位于50名之后,其中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分别排在倒数第二和第三名,特别是委内瑞拉因政策多变而使得其政策潜力指数一直居后位。
(四)在生产链和价值链中处于低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跨国公司不断追求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效益,逐渐形成了遍布整个世界的生产链和价值链。对资本、技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拥有和使用程度决定了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不同的位置,从而也决定了企业在价值链中不同的重要性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不同机会。价值链大体为三个环节,即新产品的设计和发展、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产品的市场和销售三个环节。起着核心作用的是由生产方和购买方各自制约着的网络。其中生产方为跨国公司主导下的联合生产体系,由跨国公司总部或母公司直接与子公司产生业务关系。购买方为大型零售商和品牌产品的销售商网络,对产品和市场的专业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全球化生产网络或生产链实际上是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跨国公司根据自身利益将价值链和供应网络进一步细分和多元化,把生产活动转移到在成本和出口等环节最有竞争力的地方,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生产程序。全球化生产网络覆盖了产业之间的合作协调,通过战略联盟使跨国公司与其子公司、分公司、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联系在一起。这些联系使跨国公司得以获取和掌握资源、产能和市场。全球化生产网络的组织特点是层次显明的等级结构,而在价值链或生产链中起者关键作用的是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通常掌握着产品换代或生产技术更新、市场发展的主动权。
尽管近几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由跨国公司投资的企业在生产组织方式上有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跨国公司的生产和价值链,但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且产品附加值较低的组装业,技术含量低下,处于跨国公司生产和价值链的低端;而在整个生产链和价值链中位居核心地位的设计和市场两个关键环节仍为跨国公司所控制,限制了当地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联合国拉美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墨西哥大部分民族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也没有建立与最终用户的直接贸易关系,而跨国公司从企业战略角度直接掌握产品的销售和市场。报告还指出,仅有的以组装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局限在纺织工业。即使墨西哥依靠美国投资发展起来的汽车制造业也没有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制造中心,只不过是墨西哥的一个出口平台。分析表明,墨西哥出口的汽车大都采用国外进口的部件,而且比重很高,只是在墨西哥进行组装。另外,墨西哥已建立的电子工业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航天工业组装厂,也只是在零部件装配、设备组装和组织生产层面上采用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技术,并不意味着墨西哥电子和航天工业在跨国公司生产链乃至价值链中处于高端,也不代表墨西哥在上述两个领域的技术发展有所创新和突破。对此,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认为,这一地区从接受外国投资的层面上讲,几乎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科技进步。
(五)没有建立与本国企业的关联
由于政策不完善,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由跨国公司投资发展起来的出口加工和制造业,没有与当地企业形成产业链,因而没有起到对本国企业的带动作用和传播效应。大多数本国企业仍局限在初级产品和传统产业,相当多的非制造业本国企业没有因为外资的流入而成为跨国公司的供应方,并与之构成国内的产业链条。据统计,墨西哥电子出口加工业和制造业对其国内生产一体化的作用仅为3%,哥斯达黎加的外资企业无论从供应角度还是从技术发展的层面都与本国企业脱节,缺乏关联性。
本国企业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政府仅仅制订一些宏观的工业政策,很多国有和私营企业逐渐被跨国公司吞并或自行消失,而完全由外国直接投资的出口制造业等无论从原材料的使用还是技术的推广方面都没有与东道国的民族经济建立有效的关联;由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和市场自由化降低了进口成本,国有和私营企业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其实是受益于大量使用低成本的进口设备和中间产品;目前拉美市场供应商的主体结构为跨国公司子公司,他们直接从美国进口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如墨西哥出口制造业使用的国内原材料仅占所用原材料的2—3%,附加值的国内成分在2004年仅占生产总值的19%,其余全部为进口,对进口原材料和进口成品越来越多的使用破坏了相当部分作为外国公司供应商的本国企业附加值的产业链条;由于制造商需要全球范围的低成本,只有具备零部件全套生产体系、规模大并且能够提供全球范围物流服务的公司才能成为供应方;长期基本投入不足造成当地中小企业因生产规模有限而难以适应出口加工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力量,本国企业往往不能达到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标准;对出口市场的高度依赖使得出口企业必须在出口产品中大量使用进口原材料等,以保证产品进入对方市场。
(六)研发投资的基础条件相对薄弱
随着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持续扩大,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希望以此推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本国市场的结合,从而带动本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吸引研发投资必须具备的条件或者竞争力一般包括:稳定的投资环境;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和通讯的拥有程度;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从数量和质量上有保证且成本适度的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事关整个国家能否建立先进的创新体制,这也是培养和发挥动态比较优势的核心。多年来,由于对于外国资金和技术传播的过分依赖,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府对于有效吸收、运用外国资金和技术进行消化和创新重视不够。同时由于政府减少了对于企业的管理和干预,无论在政策扶植和资金配置上都比较薄弱。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拉美加勒比国家吸引研发投资的政策力度是薄弱的。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外资促进机构对研发投资有明确鼓励机制的只占11%,而在亚洲和大洋洲国家这一指数为94%。另据贸发会议于2005年根据科技活动和人力资源两个指数对拉美地区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行的评估,智利、巴西和墨西哥在创新能力方面分别排在第42、第49和第59位,科技活动方面分别排在第47、第52和第54位,人力资源方面分别排在第47、第52和第65位。贸发会议在另一报告中表示,拉美国家在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有限。这说明,与亚洲地区新兴国家相比较,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对创建和发展动态比较优势没有足够的认识,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对于国际上的先进技术目前基本处于引进型而不是创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