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搞活经济,旅游业在许多地方得以重视,不少地方政府还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在有些领导人眼里,旅游业就是一本万利的摇钱树。随着旅游热不断升温,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旅游文化也渐次受宠。八个大字:“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如雷行天,被宣传得家喻户晓,似乎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财经。所谓文化与和旅游联姻,转瞬间就变成了财源滚滚的聚宝盆!
大凡一件事物,突然间,铺天盖地、一哄而起,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旅游产业中用来搭台的“文化”,当然不乏民族文化瑰宝、传统文化精粹,既充实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又弘扬了中华文化精神,传播了华夏文化文明。但是旅游业中用以搭台的“文化”材料,有一部分,经过文化庸才别有用心地粗加工,立刻变性质,换了味道。内中的文化含量被任意稀释,有的少文化,有的无文化,有的就是伪文化。笔者虽然孤陋寡闻,可耳聆目睹的现象,足以让人心寒齿冷!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试举几例,以证所言不虚。
根据部分史料,争相宣称历史名人的出生地,这是最多最常见的旅游文化景点现象。山东省有两个县,争抢《孙子兵法》著作者的故乡,两个县都建有“孙子”纪念堂,都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论证孙子是此地人。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两个县的学术会议,有些参会者都来自国家级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学府……几乎是同一伙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有关官员,资料包里藏着两份发言稿,在A县念A稿,头头是道、振振有辞;在B县读B稿,引经据典,有理有据。高级宾馆住着,山珍海味吃着,“土特产”加红包拿着,云天雾罩地聊着,会场上有人,电视里有影,收音机里有声,报纸上有文字记载。声势不算不足,舆论影响不谓不大,可文化含量有几何?只有天知道!听说附近几个县,也有意加入这场纷争,届时,不知是怎样一番热闹景象?
此地不生名人,争个名人死难地,也算大景观。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死于何地?历史课本上说是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可偌大个莽莽苍苍的九宫山,山上山下,大村小庄,沟沟梁梁,谁也说不清闯王具体殉难在何处。既然《通山县志》没有详述,那就为今人留下了“据理力争”的空间。经过严肃考证、认真论争的“巨大成果”是,围绕九宫山,冒出了七八个简陋的闯王祠。地方官员自有各自的道理,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修闯王祠,是对此地百姓的一大贡献。”游客看一处,存疑;看两处,莫衷一是;看三处,点头摇头心里都打鼓……有的客人干脆一风吹,全否!
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地,有的无历史记载,有的记载语焉不详,还有的虽记载明确,但不同史料记载不同,古今学者存有争议,如,孙膑与庞涓斗法的古战场马陵道,在当今何处?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在哪里相会,把酒抒怀……在中国几千年的战争史上,以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名声最大。就是如此名声显赫的古战场,专家学者也是纷争不休。近几十年,湖北省的黄冈、蒲圻两地官员、民众闹得脸红脖子粗,一怒之下,蒲圻改为赤壁市。手心手背都是肉。湖北省的领导一手托两家,只能和稀泥,美其名曰:文赤壁和武赤壁。可是,历史上曹操只与孙权、刘备的联军,在一个地方打了一次火烧战船的大仗,两处必有一处是冒牌货,文武双赤壁,且作生涩的灰色幽默吧。
文学史上不少名著,本来连作者的身份都弄不明白,作品中的故事以何处为背景,实在是个无解(也许有多个解)的难题。笔者所在的省份,对一部《金瓶梅》,先后五个县组织专家班子考证,都有理有据、言之凿凿说书中背景写的就是此地(理当不是彼地)。有一个县的地方志负责人(接待外地重要客人,此官员代导游),指天划地、绘声绘色,能说出书中主要人物西门庆在县城的哪幢楼上喝酒,在哪座房里嫖宿,在哪条街上散步……言者津津有味,闻者恶心欲吐。言者一付文化学者模样,闻者倍感俗不可耐。如此学问,能不能归入文化的范畴,怕是需要论证一番!
用子虚乌有的“资料”,煞有介事地确定某地、某山、某水,即某传说中人物存活空间,这是旅游业中创造新景点的又一常用手法。此手法的程序是,采用现成的传说故事,结合当地的山川风物,简简单单地穿凿附会,就大胆的进行似是而非地指认评说。据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透露,全国有一百五十多个县、市、镇、村争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乡”。笔者所见可以验证:有的老伯指着山顶上的废墟说,那就是当年梁祝读书的学校;有的人指着山间的一个凉亭说,那就是梁祝当年十八相送的十里长亭;有的人不容置疑地说,我的多少代祖辈,与梁山伯家是亲戚;有个专家指着一个芳草凄凄的坟头说,梁祝就在此墓化蝶,这里有碑文为证(那碑竟然是大理石料,水泥做的底座)。信不信由你,说不说由他!
有些旅游景点的命名,让人啼笑皆非,看得出煞费苦心,看不出文化含量。笔者曾被一导游引领,花半日功夫,用一身汗水、两腿酸楚,走近当地山间一著名景点:石缝里渗出一汪清水,存于凹处,大不过席,深不盈尺,道是纤尘不染,水底石籽,清净可数。其名曰:“王母娘娘的洗脚盆”。山下一极普通之小村,名叫“晒字”。导游在一片似打谷场的石板前讲解:“当年唐僧取经,回程遇雨,经书尽湿,猪八戒在此晾晒……”听之默然。另,笔者在一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建寺庙内,见一硕大捐款箱,箱体上写着:“欢迎对来世幸福踊跃投资”,最末一行红字是:某某佛道联营旅游开发公司。阅后哑然。再另,笔者在一国家级景区所见,导游指着有点像历史人物的两个山头说:那就是“中苏会谈”。聆之一哂。至于那些不大的小景点,竟然称神农尝草处、蚩尤触山崖
、女娲补天台……游客如织时,那些创造景点的人,一定会躲在暗处偷着乐呢。
当前,愈演愈烈的公祭风潮,花钱如流水,动辄上万人,也不见得有多少文化含量。比如,在北方诸省此起彼伏的公祭大潮之际,不甘寂寞的广东人也加入了公祭之列。报载,今年三月,广州市番禺大石镇北帝庙前,呼啦啦摆下了558席盛筵,名目是庆贺北帝(道教尊神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诞辰,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广州海珠区也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北帝诞。公祭对象,包括甚广。不仅孔子、周公等榜上有名,炎帝、伏羲、女娲、尧、舜、禹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连带沾光。由于年代久远,记载这些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人物的典籍表述不尽一致,当时,出现了争摆神主牌位的熙攘场面。
呜呼,神州大地,在“文化搭台”之时,夹杂了数也数不清的“文化”闹剧,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令人心酸的误解和叫人背冷的无知!在这些花样翻新的“文化”闹剧上演之时,无恶意的政府和群众,淹没在经济浪潮之中,瞪大的眼睛,紧盯着金钱,忽视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向。个别的官员和文化庸人,不惜践踏文化,亵渎文化,把“闹剧”变成了获取地位和名利的阶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置身于“文化”闹剧和正宗传统文化的撕扯之中,显示出了面对畸型文化的无可奈何。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的神州大地,出现了一片一片的文化荒漠!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终止各地的“文化”闹剧续演,恢复文化荒漠的正常生态,关键在地方政府。首先,地方政府要明确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应是中华文化的捍卫者,负有不使文化遭劫的特别使命。其次,要切实提高对华夏文化的尊敬意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疆域可大可小,经济可富可穷,但不可没有文化。文化——既是区分族群的标志,也是民族的精神内涵;既是民族向心力的动能,也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脊梁。中华文化,是一棵有机的参天大树,不能随意揪下几片叶子几朵花,装点地方旅游业。再次,要问政于民,因地制宜地找到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开发具有特殊吸引力的旅游业。如,京郊的山村野店风味游、郑州城乡结合部的瓜果采摘游、云南罗平的油菜花节、大庆的白鹤湿地游、甘肃民勤的沙漠植物园等,虽没打文化的牌子,却都是具有独特文化含金量的好项目。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时期,拜金主义无所不在,文化遭遇乱局,本是意料之中的事。正因如是,我们才不应漠视,更不能允许贪图小利践踏文化的不良行径,不管打什么旗号,也不论何人所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魄,炎黄子孙,得其滋润、受其庇佑,并为之而自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辉煌久远!
事业的成功,看看这条信息吧,别再说了,莫再等了,赢在职称资讯快人一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