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 研究性教学 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
论文摘要:以培养热能动力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研究性教学”理念为引导,整合技术基础课教学资源,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按照“拓宽基础、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思路全面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优化培养过程,实现科研与教学结合,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与创新研修课程教学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相结合,进一步增多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部先后实施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重大举措,以期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哈尔滨工业大学以此为契机,全校范围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和相关专题研讨会,进一步理清了学校精英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通过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国家与社会需求,培养“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教学工作具有优良的传统,主要沿袭了原苏联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但学院原有的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同学校确立的“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培养目标的要求还有差距。传统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师传授的知识按形式逻辑演绎法的要求构建成简明的知识体系,[1]没有体现知识发现、理论形成的过程,人类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工程应用中许多巧妙的思维被淹没在繁杂的理论知识中,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方向。[2]技术基础课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承前启后的桥梁与纽带,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技术基础课的学生覆盖面广,教学改革能使更多学生受益。
一、确立研究性教学理念,明确基础课教学目标
研究性教学应成为现代教学理念的构成要素,它是对传统的传递式——被动接受式的教育理念的革新。研究性教学和学习的实践要求把“答案”变成“问题”,进而在对“问题”的追问中建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研究性教学和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2]“组织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工程热力学”等技术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成立教学改革团队,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讨论,以“研究性教学”理念为引导,按照“拓宽基础、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思路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优化培养过程,在普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创新研修课”、“科技创新”指导等环节,实现精英式培养,取得较好的效果。
围绕学校“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热能动力类本科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在继承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动力类专业教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展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研究,完成了省级教改项目三项。积极实践“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培养热能动力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1.搭建技术基础课任课教师交流平台
过去热能动力类技术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分属不同的专业方向,承担各自的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交流很少。课题组成立后,建立了教学例会制度,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讨论技术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理念;分析技术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优化教学内容,实现课程间的融会贯通、资源共享,为后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观摩名师教学录像、总结教学经验、讨论教学的难点、疑点,提高了教学团队整体的教学水平。2009年,热能动力类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
建立、完善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通过教学示范和课堂点评等环节,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迅速提高。教学团队40岁以下青年教师在学院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都获得一等奖,在学校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都获得二等奖以上奖励。
三、开展全方位课程建设,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1.改进教学内容
热能动力类技术基础课程原有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没有突出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按照专业发展需要和学科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逐步优化教学内容。借鉴了国际一流大学的相关教学教材,对原有教材进行修订补充,增加了本领域科学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和热门问题。同时,坚持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授课教师的科研经历,一方面使授课内容更为生动,另一方面也向学生们展现了专业未来前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技术基础课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方面的局限性,在教学中进行一系列渐进式改革。逐步摒弃“照本宣科”、“灌输式”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和教学内容特点,灵活运用“启发式”、“案例式”、“探索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课堂教学要素有机组织起来,发挥整体的最大效能。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专业课程打基础”为原则,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探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发言,促进师生互动,努力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从事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活动,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学习理论与发现问题的方法。例如笔者在流体力学教学的流动阻力及能量损失这一章教学中,不但讲解了教科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而且还收集了大量的史实资料,例如把雷诺、普朗特、尼古拉兹等科学家当时研究的思路、考虑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方式的特点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模拟或重现当时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学习和体会一下科学家创造性工作的过程。
尝试将专利分析引入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从公开的发明专利细节中,分析其理论基础和发明人的创新思想及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发明专利具有实用性,具有在工业上应用的可能性,要解决的是工程实际问题。[3]对发明专利的分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注重基本理论在专业中的应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积极配合,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互动效果好。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感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研制的技术基础课的CAI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录像、声音于一体,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现代化,改变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单一模式。流体力学CAI使抽象的流体力学概念与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例如:流线的定义——流线是表示某一瞬时流体各点趋势的曲线,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方向与该点的流速方向相重合。传统模式无法形象地表现出抽象的概念,用多媒体技术来显示流线,结果一目了然。这些方法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在调整教学计划,压缩教学学时的改革中,它是解决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数少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变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省时省力,使教学化难为易,增加工程或实践实例,施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授课采用多媒体形式,幻灯片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但不繁杂,结合CAI课件讲述,思路更加清晰,遇到相对复杂的问题,又以板书体现,板书结构清楚,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讲述的内容。学生认真听课、认真做好笔记,积极配合教师。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改革统一起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察,推行累加式考试
革新传统的考试模式,借鉴欧美大学的考核目标、考试方法与考试思路,结合热能动力类技术基础课程特点,深化考核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全面采用累加式考试方法,以综合评价与过程评价为主,考试手段多样,不仅限于笔试,根据课程情况,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堂讨论、平时作业、阶段测试、课程设计、计算机编程、课程报告、专业外语资料阅读、长摘要撰写、实验等多种形式,全面考察和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课程的教学深度和广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考试方法改革,改变过去期末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实践表明,考试方法改革对提高学生出勤率、促进学生听讲和培养专业能力都是有益处的。
四、注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开放式实验平台
实验教学是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纽带,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成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整合学院原有的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相互配套、资源共享、类别层次清晰、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实验教学管理新体系。强化实验教学建设,部分知识完全通过实验来认识和学习,实验教学突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技术基础课任课教师参与开发引进了多个新实验项目和实验装置,增加设计性试验,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与研究所共建科技创新实验室,为本科生科技创新提供实验平台。
2.技术基础课教学与“创新研修课”、“科技创新”指导等环节结合,实现精英式培养
由于授课学时等因素限制,技术基础课的研究性教学效果受到制约。所以笔者认为应以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为主线,统筹规划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环节,将技术基础课教学与“创新研修课”、“科技创新”指导等环节结合,在教师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上,将科研项目内容引入教学,教师将科研成果与所讲授内容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加深对专业基础课知识和理论的理解,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五、教学改革效果
以“研究性教学”理念为引导,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和课程建设,效果显著。热能动力类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40岁以下青年教师在学院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都获得一等奖,在学校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都获得二等奖以上奖励。“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燃烧学”课程评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工程热力学”课程被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课程。完成黑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三项,以上教学成果实现网上共享。
本课题提出的热能动力类技术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在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指导本科生多次在国家级和校级科技竞赛获奖。本科生参与申请发明专利,并在核心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
六、结语
在“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导下,整合技术基础课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成员分布于不同专业方向,相互间的研讨和交流促进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全方位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将教学和科研、技术基础课教学与“创新研修课”、“科技创新”指导等环节结合,实现多元化专业教育和精英式培养。
参考文献:
[1]于歆杰,陆文娟,王树民.专业基础课中的研究型教学——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案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118-121.
[2]洪银兴,谈哲敏.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性教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22.
[3]张永东.专利信息在企业市场竞争中的作用[J].天津科技,2007,(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