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自我教育 当代价值 特点
论文摘 要:自我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是克服传统学校教育弊端和局限的有力途径,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自我教育具有个人性、个体性、主客体的统一性、自控性与自授性以及自组织性的特点。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三大基本形态,但都是“他教”,而自我教育——个体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的一种教育形态,长期以来被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所忽略。自我教育就是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利用各种外在因素,制订个人发展规划,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理、观念和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笔者拟从教育与自我的关系中去分析自我教育的当代价值及特点。
一、自我教育的当代价值
1.自我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目标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有其表现的形态,概莫能外。自我教育强调“个体我”作为教育主体,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自我教育的过程是自我调控、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实现个体发展目标的教育过程。如果不承认自我教育是一种教育形态或教育形式,那么对于教育形态的认识是不完整的;看不到自我教育的存在,实质上也否定了教育本身的价值追求。
“我”是重要的教育主体。通过自我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目标及个性发展。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规划和自我学习,人可以顺利地实现自身发展。
2.自我教育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
终身教育理论自上个世纪60年代由保罗?朗格朗提出之后,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理念。终身教育是从“教育”角度和社会层面出发,强调国家和社会应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各种教育机构,提供各种教育机会和场所,自上而下地为每一个公民创造能够终身参与学习活动的可能性;而终身学习是从“学习”角度和个体层面出发,强调学习的终身性和每个人具备终身不断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的重要性,即学习者在一生中持续地学习,以实现个人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的满足。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社会里,学习应成为每个社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学习应存在于一切时空之中,学习行为应发生在每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人身上。个体不仅要终身学习而且要坚持自我教育,只有如此方能高效快速地掌握大量的现代知识,才能适应职场要求而免于被淘汰,才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
3.自我教育是克服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和局限的有利途径
教育的功利性,教育单纯地附和考试制度、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片面发展、单向度发展;教育的过度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造成学生身心疲惫;教育的“集体性”,使得教育上追求整齐划一、模式化、程式化,导致学生个性被压抑、主体性被遏制;教育者自身的局限性和道德失范,使得学生学不到真知并且身心受到无情伤害;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传统“师道尊严”的保守性,使得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批判精神和创造性,只知一味地服从权威。“非学校化运动”的领袖伊里奇认为,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下,学生的主体自由被完全地剥夺了,学生必须服从权威——教师或校规。学校成了服务性的“工厂”,教育成了“训练”,“学生”和“知识”成了“商品”。 “非学校化教育”强调社会成员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权利和责任,让人们实际地参与到社会上各种有价值的学习之中,自由地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可见,只有积极的自我教育才能补偿学校教育的不足和克服学校教育的弊端。如果个体不能“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那么在现有的学校教育环境下,个体就只能被动地消极地发展,个体身心健康成长、素质全面发展将彻底沦为一句空话。
4.自我教育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说过,“人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自由自觉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征”。马克思的关于自我意识的观点,为自我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个人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自我教育是个体认识自我、主动发展自我的过程。教育是外在的条件,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手段,自我教育是内在追求和主观需要;教育能否达到既定目的,离不开个体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完全没有教育和外在因素影响是不可能的,但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极其薄弱的人,即使外在教育积极优良,也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效果。
二、自我教育的特点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著有《教育与自我教育》一书,在其中提出了“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著名论断。教育与自我教育是一对具有相互依存关系,但又有基本差别的并列概念。教育(他教)和自我教育基本差别表现以下五个方面:
1.从教育活动所针对的对象上看,教育具有群体性(集体性),而自我教育具有个人性
前者面对的往往是受教育者(学习者)群体,无论是正规的学校教育,还是非正规的社会教育,面对的都是一群人;而自我教育所针对的对象就是个体自身一个人,是个人化的活动。前者从社会整体出发,而后者则从个体自身着眼。教育对象的“群体性”说明了教育对象存在着共性和一般性,而自我教育针对个体本身则充分说明了个体所具有个性和独特性。因为群体的共性,才能进行统一教育和集体教育,而因为个体独特的存在使得自我教育成为可能。
2.从教育活动的目标指向上来看,教育既指向个体发展又直接指向社会进步,而自我教育具有个体性
教育活动的目标取向一是个人,二是社会,教育活动既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又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进步,这是教育活动的两大功能和目标追求;而从某种角度看,自我教育缺乏较强的社会意义。它仅仅指向个人,直接指向就是个体自身的发展,通过自我教育使得自身在各方面取得想要的进步和改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没有个人的发展,也难以有社会的进步。如果人人都能通过自我教育趋于完善,那么一切的社会理想将成为现实。
3.在教育活动中,自我教育具有主客体的统一性
以往在教育活动中,通常两类主体分离,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分离,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二者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甚至一类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完全沦为“客体”,即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自我教育中,两类主体统一,即自我是教的主体,自我也是学的主体(被教的客体),主客体统一在自我身上;从另外的角度看,自我既是主体也是对象,主体和对象统一在个体身上。
4.教育活动的根本特点是师授性、他控性;而自我教育是自控性与自授性的统一
因为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手段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具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他接受社会文化、知识是通过教育者这个他人的传、帮、带的结果,而这个活动和过程就是一个外因作用于内因的活动与过程”。 这种状况决定了教育必然具有他控性与师授性的根本特点。而自我教育与此不同,是自身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对文化知识的占有、对自身能力的提升具有自控性和自授性。对前者的教育过程可以表示为:知识、文化—教育者—受教育者,而对后者可以表示为:知识、文化—学习者。前者具有被动性,后者具有主动性,前者是他人起主导作用,而后者是自我起主导作用。
5.自我教育具有自组织性
从学校教育看,较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是其基本特点,这使得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相比较而言,自我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较弱,随意性较大。前者是在专门的教育机构,由专门的教育人员,在专门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规范下进行的。而后者并不存在也并不需要在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也没有较强的计划性和规范性。但笔者认为“真正的自我教育”必须是有组织、有规划的,如果自我教育过于随意和随性,那么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和必要。真正的自我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更高效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胡德海. 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2]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3]叶澜.教育概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任洁,冯国文. 自我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 教育研究,2006(8).
[5]刘生全.论教育批评[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