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固定资产通过会计确认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到固定资产退出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个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固定资产的停止计量等三个环节的计量问题。下文将对固定资产在上述各个计量环节中计量属性选择的相干问题展开具体论述。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计量属性的选择
(一)历史成本计量为主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确定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2006年《》(以下简称“新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根据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由此可知,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初始计量时,所采用的基本计量属性为历史成本。
在会计实务中,由于固定资产的取得方法多种多样,不同取得方法下成本计量的具体标准、包罗的内容构成会有所不同。如对于外购所取得的固定资产,其成本包罗买价、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对于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罗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干税费、应予资源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
(二)其他计量属性为辅
在新准则颁布后,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在采用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的基础上,也涉及其他计量属性运用的情况。具体如下:
现值计量的运用。其一,具有融资性质的购入固定资产。在购买固定资产时,假如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此时固定资产的成本不能以购买价款确定,而是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应当根据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选择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其二,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对于特别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还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负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相比,通常相差较大,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根据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能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资产。假如这些资产均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并满足固定资产简直认条件,则应将各项资产单独确以为固定资产,并按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即在对固定资产的总成本进行分摊时,需要以各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分配标准。此时,运用了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二、固定资产后续及停止计量中计量属性的选择
(一)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折旧额以初始计量为基础。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实质是对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的过程,即每期折旧金额简直定是在固定资产应计折旧额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折旧方法进行具体分摊后的结果。其中,应计折旧额简直定涉及固定资产的成本和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予以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根据该资产在处理中得到的扣除处理费用后的金额确定。与固定资产的成本相比,其预计净残值的金额一般很小,因而固定资产的折旧计量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期末减值损失的公允价值和现值双重计量属性。根据2006年《》中的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回收金额。当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说明资产发生减值损失,应当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在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中,可回收金额简直定是关键问题。根据资产减值准则中的规定:可回收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理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即在固定资产的期末计量环节中可回收金额简直定涉及公允价值和现值的计量属性。
后续支出的历史成本计量。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革支出、修理费用等。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划分为资源化的后续支出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无论何种后续支出一般均按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即以历史成本予以计量。
(二)固定资产的停止计量
固定资产停止计量时,需要注销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其中涉及到注销固定资产的原值、已计提折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等,而需要注销的原值、折旧与减值金额在上述各个环节中均已确定,因而对于固定资产的停止计量,不存在需要单独确定其计量属性的问题,而是依赖于前面环节中已经确定的金额。
三、固定资产会计计量属性相干问题探究
(一)历史成本为主、其他为辅的计量属性是适应实际的一定性要求
在固定资产的各个计量环节中,初始计量和期末计量是两个关键的环节。在现存的几种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是财务会计沿用最久的计量属性,它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的优点及计量的简便性,在初始计量中一般而言对于资产来说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如对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一般从投入的视角来选择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
根据历史成本计量往往导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严峻背离。即在会计环境发生变化如物价变更的情况下,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所反映的信息可能出现“信号扭曲”,难以实际地描述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在需要报送会计信息的会计期末,采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等其他计量属性,以补充历史成本的缺陷。如对固定资产会计期末的计量,一般从产出视角或预期收益视角来选择计量属性。
从历史成本为主、其他计量属性为辅的应用现状来看,对于历史成本的缺陷会计界在不停地进行“渐进式”的改进。虽然目前历史成本依然是固定资产计量最基本、最主要的计量属性,但历史成本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在渐渐改变,更多的可能是,对于特定项目、在特定的计量阶段和环节上采取其他计量属性。从各种计量属性的特点来看,在目前的会计环境下,对于资产的计量,任何一种会计计量属性都不具有绝对地、排他性的优势,在相称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会计计量属性。各个会计计量属性各具优缺点,需要我们在运用选择时扬长避短,突出各个会计计量属性的特点。
(二)联合会计信息与会计目标研究资产计量属性
首先,对于资产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不但仅是一个单纯的会计理论问题,需要考虑不同计量属性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干性、可靠性等。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Jensen and Meckling,1976),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应的经济后果,不同的利益相干者围绕着利益的博弈最终将演变成对会计规则确定的博弈,而资产计量问题是其中存眷的中心与焦点,即资产计量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实际进行协调和妥协的过程。其次,资产计量属性理论的发展还取决于会计目标的变化。早期的会计目标一般定位于受托责任,而成本,特别是历史成本概念对于评价受托责任情况的角色相对较为充分。决议有用性的见解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创新,目前该见解已经成为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主流见解。在此目标下,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进入会计计量属性的可选范围。
编辑提示,此文是论文格式网为朋友们总结并提醒职称及职称考试的相关事项。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