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挫折心理对中学生的影响
心理学家将13~14岁和17~18岁看做两次“心理断乳期”,而两次心理断乳的结果是青少年愈加走向“独立”。这一阶段的学生,个性不完善,独立倾向与依赖性共存,他们的内心极为敏感、动荡,热情冲动。从社会成熟性来看,他们往往情绪不稳定,自尊心与好胜心过强,容易偏激;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等。因此,在现实中,他们一旦碰到不顺利时,就会手足无措、心情沮丧。
此阶段中学生的思维很容易陷入误区,想事情很偏激。一是过于绝对化,不是从客观事物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缺乏对变故的思想准备,遇到挫折就容易导致心理失调。二是以偏概全,容易以一时一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或他人的整体价值,遇到挫折容易全面否定自己或他人。三是很容易放大事情的严重性,对事情的后果想得过分严重、可怕。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中学生遇到挫折容易因自畏、自悲而导致心理失调,甚至企图自杀,以逃避问题。
挫折心理的属性为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它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习效率除受个体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制约之外,还与学习者的情绪、状态、自信心等因素密切相关。消极的情绪对记忆和思维会产生强烈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出现颠三倒四的逻辑混乱现象。伴随着严重应激情境中产生的强烈情绪,也会造成适应效率减弱;在焦虑、不安之中, 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根据美国学者霍曼斯提出的社会再适应量表,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所经受挫折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
因此,中学生受挫折后,自信心会降低,出现孤独、推诿以及自卑无能的感觉;如果持续遭受挫折,更会大大地降低其接受能力、思维创造力,学习成绩也就会随之下降。
二、中学生挫折心理的引导
1.更新观念,提高心理承受力
挫折具有双重性,它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学校要注重加强对中学生的挫折心理辅导,即从挫折的认知调节、碰到挫折后的合理反应等方面着手,帮助受挫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的挫折观,教育和引导他们在挫折面前决不能一蹶不振、悲观失望、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事实上,正是挫折和教训使人变得成熟起来。可以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格言、警语对受挫者进行意志激励,如“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也可以提供古今中外或现实生活中的强者从挫折走向成功的事例作为借鉴和榜样。 心理学类 2.正确归因,鼓励学生扬长避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等方面的辅导。要着重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作正确的归因分析,如进行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帮助受挫的学生客观分析自己达不到预定目标的主客观原因,引导他们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调整原定的目标,并为之全身心投入和努力。
3.创设情境,宣泄不良情绪
受挫的中学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往往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因此,创造条件变换情境——改变氛围法是应对挫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建议受挫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或喜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适,如听听音乐、打打球,借以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对天生好静的受挫者,可采取心理热线、个别谈话、意见征求会等方式,给其提供宣泄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把受挫的经过和目前的心境讲述出来;或建议其与知心朋友交流,在交谈中,除了可得到同情和摆脱困境的力量外,还能听到别人的分析和忠告,烦恼的心情会随之逐渐消散。总之,学校应该为受挫者创设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使他们感受到群体的温暖,从而鼓起勇气去战胜挫折。
4.对症下药,正确对待受挫者
学生受挫后,少数人会产生攻击、固执、掩饰等行为。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透过现象把握实质,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解决办法。与之谈话,要注意技巧,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切忌生硬呆板、讽刺责难。这样,才能使受挫者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并且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触动,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同时,要注意交谈的氛围。此外,疏导工作还要有持久性,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收到效果。
中学生出现受挫心理,需要耐心引导,更需要真切的关爱。中学时期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期,又是一生发展中最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阶段,加上社会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良好的心理调节更凸显其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