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国际经济论文格式网:新经济测度
国际经济论文格式网:新经济测度
| 文章出自:论文网站 | 编辑:毕业论文 | 点击: | 2013-06-24 21:50:45 |

新经济测度

    一、新经济的定义与几种测度思路
  (一)新经济的定义
  首次提出“新经济”一词的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1997、1998)以及其他多数美国文献,均称新经济的促成技术仅指信息技术(注:中国文献中的“新经济”则多由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微型机电系统等在内的多种技术促成。)。多数人认为,新经济是过去20年里各种结构变化的产物,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核心是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与发展:新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相关的制度结构。
  从经济科学的角度看,“经济”的含义有如下方面:(1)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2)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人们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3)一国国民经济整体或其中的各个部门。“新经济”正是基于上述三方面的一个立体的综合概念:它并不仅指某一产业/部门或某些产业/部门,但这一或这些产业/部门是“新经济”概念的核心;这一或这些核心产业/部门的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中具有广泛甚至全面的应用与渗透力;这一或这些核心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应用与渗透效应扩展到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即这些核心产业/部门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制度型态。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社会三个层面是“新经济”概念缺一不可的要素。作为新技术,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了新的独立的信息产业部门,与此同时,它在其他几乎所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都具有全面的应用与渗透力,在此基础上,信息技术正在彻底地改变社会生活方式与内容。本文认定,当前的新经济即为信息经济。
  信息产业指同信息的生产、出版、传递、处理以及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系统建设等活动有关的产业部门的总称。人们关于信息产业外延的界定有多种观点,最大的共识在于信息业由属于制造业的硬信息业和属于股务业的软信息业组成,最大的分歧在于软信息业和硬信息业究竟涵盖哪些行业。试以2000年正式施行的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1997)、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三版)和美国《商业周刊》进行全球信息企业实力排行时所用标准来说明这一分歧,如表1所示。
    表1 信息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四种界定的区别
  附图
  信息经济指信息行业和非信息行业的一切信息活动,大致可分为三部分:(1)信息提供业,指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并以信息商品形式出售的产业部门;(2)政府或非信息企业为了内部需要而进行的信息活动;(3)信息工具的制造业,其中信息工具包括计算机、通信、电话、电台等。信息在经济生活中地位的上升以至于独立信息经济部门的形成及其壮大,都意味着一种全新经济形态——信息经济的出现。
  (二)几种测度研究思路
  第一,从各种“异常”经济现象中判断新经济是否存在,如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PPI,1999)关于新经济的系列研究报告。PPI对新经济的测度指标共有三类71项,为理解和把握新经济动态提供了基本框架,但在数据可得性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测度具体的新经济部门在开业数、生产、贸易、就业等方面活动的规模,如OECD秘书处推出《测度ICT部门》的报告(Pattinson,Montagnier  and  Moussiegt,2000),按国际社会基本公认的信息通信部门的定义,确立了一个测度ICT部门产出的框架。
  第三,在测度新经济部门直接经济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度新技术在传统经济部门中广为应用的间接影响。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的角度对新的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深入影响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并指明了目前面临的诸多数据与方法困境(Landefeld  and  Fraumeni,2000)。
    二、部分国家新经济基本情况的测度
  按OECD的界定,确立信息产业的定义必须依据两条原则:第一,信息设备制造业的产品必须实现信息处理与通信的功能(包括信息传递与显示),物理现象的删除、检测和/或记录或物理过程的控制必须应用电子处理;第二,对信息服务业而言,产品必须使信息处理和通信功能能够通过电子手段来实现。这两条原则将信息产业限定为现代信息产业,即通过电子手段的信息产业,从而同传统的信息产业如活字印刷术等区别开来。因此,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第三版(ISIC-3)的框架,对信息产业的外延做出如下界定:
  第一,信息设备制造业由如下生产活动部门组成:办公、会计与计算机械生产(代码为3000,下同),绝缘电线与电缆生产(3130),电子显象管与真空管及其他相关电子元器件生产(3210),电视与收音机发射装置及有线电话、有线电报设备生产(3220),电视与无线电广播接收机、音像录制或翻录设备及相关制品生产(3230),测量、检查、化验导通等设备的生产,不包括工业加工控制设备的生产(3312),工业加工控制设备生产(3313)。
  第二,信息服务业由如下生产活动部门组成:机械、设备与耗材(仅限于前述信息设备制造业定义所涵)批发(5150);办公用机械与设备(包括计算机)的租赁(7123);通信服务(6420);计算机与相关活动(72),由硬件咨询(7210)、软件咨询与估计(7220)、数据加工(7230)、数据库活动(7240)、办公、会计与计算设备的维修(7250)及其他计算机相关活动(7290)组成。
  据经合组织的专家测算(Pattinson等,2000),1997年,OECD信息产业有58.6万个企业、1280万就业人员,创造增加值1.2万亿美元(PPP);1998年,OECD信息产业出口6200多亿美元,进口6460亿美元。用多变量的K-Means聚类方法,综合企业个数、就业数、产值、增加值、R&D支出、进口与出口等数据,对上述各指标数据均齐全的14个国家应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如下:第一类:美国,为信息产业规模最庞大的国家;第二类:意大利和英国,信息产业规模其次;第三类:澳大利亚、捷克、芬兰、法国、匈牙利、日本、韩国、挪威、葡萄牙、瑞典同属OECD内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梯队。
  信息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信息设备制造业、通信业及其他信息服务业三大行业。同样根据Pattinson等(2000)的数据,SPSS的K-means聚类分析将当前OECD信息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服务与通信主导型信息产业国,信息设备制造业、通信业和其他信息服务业的相对比例为3.36:41.31:55.33,如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第二类:均衡型信息产业国,信息设备制造业、通信业和其他信息服务业的相对比例为36.29:24.9:38.82,如加拿大、芬兰、法、德、英、美和瑞典;第三类:制造业主导型信息产业国,信息设备制造业、通信业和其他信息服务业的相对比例为73.51:20.7:5.79,如韩国和日本。
  按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规模,参评OECD国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德、意、日,以中等比例的的人力创造的增加值却相对最低;第二类包括芬、瑞典、英、美,以相对最多的人力创造中等的增加值;第三类如韩国,以相对较少的人力创造相对较高的增加值,即信息产业在GDP中具有相对很高的份额,但在总就业中的比例却相对最低。从表2知,美国经济并不是世界上“信息化”最高的国家。1998-1999年,(1)信息产业在本国GDP中所占比重,美国为6.43%,韩国更高,达8.66%;(2)信息产业在就业中所占比重,美国为3.41%,而瑞典、英国和爱尔兰均比美国高。
  按信息产业贸易在总贸易、国内生产与需求中的地位与作用,参评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澳、加、意、英、美五国,其特征为“出少进多”:信息产品出口率较低(14.6%),而且在总出口的比重也较低(7.09%);尽管在总进口中的比重约为1/8,但对国内需求的满足却比较重要,进口渗透率达19%。第二类,包括芬兰、法、韩和瑞典,其特征为“出多进多”:信息产品出口率相当高,国内生产量的1/3用于出口(在三类国家中为最高),出口量在总出口中相对较高(达14%);在总进口中约占13%,国内对信息产品的需求高达21%的比例需要进口。第三类,主要是日本,表现为“出多进少”。信息产品是日本相当重要的出口品,出口率达20%,在总出口中更达26%,几乎是第二类国家的2倍和第一类国家的3.2倍,但国内对进口的依赖却相当低,进口渗透率仅8.4%,约为第一、二类国家水平的0.4倍。
    表2 信息产业在部分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1998-1999年
  附图
  说明:(1)加拿大、芬兰、法国和德国为1997年数据。(2)研发强度为R&D投入占增加值%,相对劳动生产率为信息劳动生产率与全部劳动生产率之比率,进口渗透率为信息产业进口占国内总使用%,出口率为信息产业出口占本行业增加值%。
  资料来源:根据Pattinson等(2000)及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IFS,月刊)2001年4月计算。
    表3 部分国家信息产业国际地位的比较(占OECD信息产业各指标总值%)
  附图
  资料来源:Pattinson,Montagnier  and  Monssiegt(2000)
  在信息产业领域,美国“一超独强”,日本随其后,其余国家则均属于“第三世界”。依据信息产业中企业个数、就业人数、产值、增加值、R&D支出、进口与出口等指标(见表3),K-Means聚类法测算了三类国家间的距离:美、日间的距离为33.56,美国同其余国家的距离为96.27,日本同其余国家的距离为65.92。美国信息产业的国际“超强”地位具体表现为:(1)产出规模很大,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占OECD总量的46%和49%;(2)增加值创造能力很强,增加值率达49.5%(仅韩国可与其比肩,为48%);(3)发展持续性较强,R&D支出费用占OECD信息产业全部R&D支出的一半以上;(4)庞大的国内市场是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表4 部分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潜力指标
  附图
  资料来源:World  Bank(2000),Table  19,pp.310-311.
  信息产业的发展潜力,可以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基础等方面来评价(见表4),聚类分析法将上述参评国家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美国,产业发展潜力最佳,各项指标几乎均领先别的国家;第二类为日、韩,发展潜力稍弱于美国却领先于别的国家;第三类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芬、法、德、意、英和瑞典,信息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但落后于美、日、韩;第四类包括巴西、中、墨、俄与印度(印度由于缺少一个指标的数据而未能纳入计算机统一处理,但也可人工将其判为本类),在参与比较的16个国家中发展潜力最弱。值得关注的是,在世界信息产业领域(主要是计算机软件)内颇为引人注目的印度,在信息产业发展潜力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出众之处,可以说是16个比较国中最差的,或者说其信息产业发展的持续性令人怀疑。结合信息产业既有发展成就,信息业基础设施的国际差别表明,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似乎存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趋势。
    三、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美国实例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信息产业本身的迅速成长与壮大;其二,信息产品与服务价格的下降推动着经济体其他部分对其投资与消费的巨大增长。鉴于美国有关统计数据的基础较好,数据也较系统,本文首先以美国为例,测度信息产业本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美国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增长态势
  在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90年代,以1995年为分界点,无论是产出(注:此处的“产出”概念与GDP概念并不是同一概念。二者的关系为:产出=GDP+家庭和政府部门耐用品引致的服务流量估算值,其中耐用品包括IT产品。)还是投入,信息产业的增长比非信息产业都更为抢眼:
  其一,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增速更高。非信息技术投资和消费在整个90年代,其年均增长率从未超过3%。而信息产业中,除通信设备生产在90年代前期的年均增幅低于两位数外,其余时间,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以及90年代后期的通信设备生产,年均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为非信息技术投资或消费增速的5-20倍。
  其二,在信息业产出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其价格尤其是计算机的价格呈剧降之势。信息技术产品价格的年均降幅,1995年后5年为9.74%,比前五年(4.42%)翻了一倍多,其中计算机价格勘称代表。90年代前半期和后半期,计算机价格年均降幅分别为15.77%和32.09%;软件、通信设备和信息技术服务的价格也分别呈下降之势,尽管降幅远低于计算机。而非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的投资和消费不但没有下降,反有小幅上升。计算机价格的迅速下降,关键因素在于半导体产品价格的迅速下降(注:计算机内的半导体器件主要是存储芯片和逻辑芯片,存储芯片的价格,1974-1996年间下降27270倍,年均降幅41%。同期GDP缩减指数却上升2.7倍,年均升幅4.6%。逻辑芯片的价格,1985-1996年间下降1938倍,年均降幅54.1%,同期GDP缩减指数却上升1.3倍,年均升幅2.6%。自1994-1995年开始,半导体价格的下跌更呈加速趋势:微处理器价格降幅猛增至每年90%以上,半导体产品的寿命周期由3年缩短为2年(Jorgneson,2001)。Moore定律是信息技术产品价格迅速下降的经典概括。1965年,Fairchild半导体公司的研究主管Gordon  E.Moore认为(即Moore定律):微电子芯片处理能力每隔18-24个月就翻一番,亦即芯片处理能力潜在年均增长率达35-45%。Moore的预测产生于半导体刚刚发展的年代,但35年来芯片的发展史已证明其正确性。近来,他认为该定律至少在近10年内仍将是正确的(Moore,1997)。)
  (二)恒质价格指数: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难点之一
  前述信息产品的价格指数,是包含着功效变化和功效恒定时价格变化的市场综合观测值,而直接用来测度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只能是功效恒定时的价格指数,即恒质价格指数(constant  quality  price  index)。从1997年起,美国劳工统计局将由享乐模型法(注:将半导体的匹配模型、享乐(Hedonic)函数及享乐指数方法结合起来,假设半导体价格为半导体功效决定因子(如处理速度与存储容量)的函数,将半导体功效设为固定值后,对不同时点上的半导体价格进行计量建模,即可求解其恒质价格指数,享乐函数是各类异质商品或服务的价格(Pn)同包括在其中的特征要素(ck×n)数量间的关系:P=h(c)。其理论假定为:异质商品是这些特征要素的加总,经济行为则同这些特征要素直接有关,享乐价格指数是享乐函数的应用之一。)计算出的半导体恒质价格指数引进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之中,但并未对此前的PP.I历史数据进行修订。计算机的恒质价格指数,早在1985年就已引进到美国国民收入与支出账户中,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引进到PP.I中。作为因特网高速发展与扩散的关键,通信技术中目前仅有交换设备与终端设备、移动电话等部分通信设备具有恒质价格指数,而光纤、微波广播和通信卫星等信息传输技术产品(注:这部分通信技术的进步速度甚至比半导体梦幻式的发展速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典型如密集波长多路分离技术(DWDM),自1997年开始安装以来,光纤传输能力每6-12个月就翻一番,难怪有人断定Moore定律的命运已被这一新定律“终结”。)还没有这一指数。软件中,目前仅打包(prepackaged)软件具有1998年以后的恒质价格指数(注:在1999年美国NIPA第十一次综合修订中,计算机软件支出已归做投资,而在此前,企业的软件支出被处理为当期费用,个人和政府的软件支出被处理为非耐用品购买。软件投资正在高速增长,其数额现在已经超过计算机硬件投资许多。BEA将软件分为三大类:其一为打包(prepackaged)软件,是以标准形式销售或授权许可,以包裹形式传输或以电子邮件形式从因特网上下载的软件;其二为Own-account软件,是为特定用途而开发的软件;其三为客户专用软件,是按用户的特定应用要求定做的。)。
  (三)耐用品服务流量: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难点之二
  资本服务是增长核算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其流量估算以资本成本为基础(Jorgenson,2001):
  信息服务流量=资本成本×资本名义存量
  其中,资本成本是资产价格与相应资本投入价格之间的转换因子,它包括资本的名义回报率、折旧率和价格剧降导致的资本损失率。由于信息产品价格的剧降,资本成本成为信息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注:在经济学的其他许多领域,尤其在厂商行为建模、生产率测度和税收经济学中,资本成本也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概念。经济学界对资本成本测度数十年的争论焦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将资产价格下降率引入资本成本,是以资产价格下降率完全可预见或可合理预期为假定前提的;(2)折旧率的相对稳定同税收政策的变化与价格变化之间的矛盾,如何合理处理;(3)影响资本收入的税收结构取决于不同时点上的税法特点。)。
    表5 资本服务流量估算方法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Jorgenson  and  Stiroh(2000)附录B(pp.35-39)整理。
  表5列出了信息耐用品服务流量的计算方法及流程,其中关键环节包括:第一,信息耐用品的资本存量,以BEA的各项投资(资本投入)数据为基础,利用永续盘存法即可估计出各项资本的存量,并以各类资本的质量价格为权数进行加总。第二,信息耐用品的服务流量,如果GDP核算不包括本项内容,就不足以精确测度出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的全面影响。第三,资本质量的增长,即资本投入增长同资本存量增长之差。对信息技术投资的增加增加了资本的质量。资本存量估计不能测出资本质量的提升,实际上低估了信息技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劳动投入恒质物量指数: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难点之三
  劳动投入恒质物量指数综合考虑了不同性别、职业类别、年龄和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异质性。劳动投入增长与劳动时间增长之间的差异即为劳动质量的增长,反映了高边际产品的劳动对低边际产品劳动的替代。
  附图
  劳动投入的增长包括三部分:(1)劳动物量投入的增长;(2)劳动价格的增长;(3)劳动质量的增长。从长远看,测度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质上是测度劳动物量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此,就需要用劳动质量指数和劳动价格指数去缩减劳动投入增长。
  (五)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
  鉴于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最重大的影响途径是价格变化与质量变化(注: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技术的迅速提升,使增长经济学中大家熟知的许多概念变得过时了:作为资本投入的测度指标,资本存量已不能够反映信息产业日渐上升的重要性;工时投入指标越来越为劳动投入指标替代。),因此,在IT投资品的产出和IT资本服务的投入既定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分析信息产业效应的合适框架,其最大优点在于,IT产出的价格通过IT资本服务的价格而与IT投入的价格联系起来。总产出Y包括投资品产出和消费品产出,由资本和劳动投入转化而来,生产力是总投入的“希克斯中性”扩展:
  Y(I[,n],I[,c],I[,s],I[,t],C[,n],C[,c])=AX(K[,n],K[,c],K[,s],K[,t],L)其中,I[,n],为非信息产业投资,I[,c]为计算机投资,I[,s]为软件投资,I[,t]为通信设备投资,C[,n]为非IT消费品和服务,C[,c]为IT资本服务。各项投入如下:非信息产业资本服务K[,n],计算机服务K[,c],软件服务K[,s],电信设备服务K[,t]和劳动投入。
  假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竞争性的,则生产者均衡意味着产出的增长是投入的加权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之和:
  附图。根据该式,各要素对美国经济产出增长和投入增长的贡献就计算出来了。
  信息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的增加势头相当引人注目。信息产业对产出增长的年均贡献率,1948-1973年为5.01%,1973-1990年为15.73%,1990-1995年为24.58%,1995-1999年为28.68%;信息产业对总投入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变化与此类似。
  (六)信息技术对美国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贡献的测度
  设H为工作小时,并令平均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工时产出)y=Y/H,小时资本投入k=K/H,则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程就变形为:
  附图
  这样,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为三个来源:(1)资本深化,即小时投入资本的增长率,反映资本与劳动间的替代情况;(2)劳动质量提升,反映具有高边际产品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比重的上升;(3)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1948-1999年美国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情况如表6所示。
  1948-1999年,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是美国GDP增长的主导决定因素;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为2.0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0.4%。
  在平均劳动生产率中,资本深化的贡献率,1948-1999年年均54%。在90年代,资本深化对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呈现加速趋势:贡献率从由前5年年均53.8%上升到后5年的年均58.8%。相反地,劳动质量提升对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则呈降势,反映了老龄化等劳动力结构变化以及劳动力潜在供应趋紧的情况。
    表6 信息产业对美国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贡献的测度:1948-1999年及分阶段考察年均值,%
  附图
  资料来源:Jorgneson(2001),pp.25.
  对90年代资本不断深化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美国资本深化的年均贡献率,1990-1995年为67%,1995-1999年为72%。信息产业资本深化对美国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1948-1999年为8.67%,1990-1995年为18.22%,1995-1999年为21.81%。
  美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是信息技术推动的结果。在90年代前5年,信息产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平均每年贡献0.25个百分点,非信息业的年均贡献却为-0.01个百分点;在90年代后半期,信息产业的年均贡献度比前5年翻了一番,达0.5个百分点,贡献率占2/3,非信息产业的年均贡献度尽管也转为正值,但也仅0.25个百分点。
    四、信息产业对产出增长贡献的粗略测度:七国集团
  近年来已经有人就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情况进行了国别比较(Schreyer,2000),本部分内容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并侧重于将就数据相对齐全的七国集团成员做进一步的分析,以测度信息产业对有关国家经济增长贡献趋势的差异。
  囿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部分将对信息产业的前述外延做部分调整。本部分的信息产品指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其他与信息相关的办公设备(如复印机、收银机、计算器)、通讯设备与仪器。测度方法类似于前文“美国实例”

[1] [2] 下一页

编辑提示,此文是论文格式网为朋友们总结并提醒职称及职称考试的相关事项。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