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
传统关于管理的理论认为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诸种职能的发挥,保证社会组织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则运行。我们认为这样的说法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因为没有把管理的真正本质 ——— 创新 ——— 突显出来。所谓创新,其涵义包括了几方面的内容: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采用新事物的过程、新事物的本身。
我们先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看管理。
任何社会组织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分为两大类:程序性问题与非程序性问题。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妥善解决都要依靠管理创新,都要依靠管理主体发挥创造性并付诸实践。表面上看去,对于程序性问题,管理主体只要按既定的程序或规范来投入并配置利用资源,便可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如果我们从程序的产生和变迁的全过程来观察分析,便可知道,任何现在的程序都是以往无数创新成果的累积而成,任何现在程序又都是未来创新的起点。至于非程序性问题,对管理主体而言,没有既有的程序可供参照,必须依靠自己的创造性,去发现并实施配置资源的全新方案和途径,才能达到预定目标。其妥善解决只能依赖管理创新。
次从社会系统运行来看管理。
任何社会系统(社会组织)都是由若干子系统(或要素)构成的动态、开放的非平衡系统。所谓动态,指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或要素)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并造成系统整体的变化;所谓开放,指系统与它所处的外部环境要不断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社会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它必然会对该系统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系统内部的要素也在不断变化。所以,系统若不及时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则可能会从有序走向无序而被变化的环境所淘汰,或为改变了的内部要素所不容。这种为适应系统内外的变化而进行的局部或全局的调整,正是管理创新。
再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管理。
当人类社会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管理者已经不能把自己的目光仅仅局限于有效地整合稀缺的资源,而更应当关注 可持续发展 ” 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 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指: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这必须依赖管理创新才能做出:既有适度的经济发展,又要消除贫困;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能有效开发人力资源;既能延长资源供给年限,又不断开辟新的资源;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行公平合理的分配,满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要求;推进科技进步和对危险的有效控制。
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生产和利用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产业 ——— 知识产业。知识资本的价值已经高于传统资本的价值的时候,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正在经历根本的变化,管理的创新将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的世纪,我国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符合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知识创新系统,提高我国知识创新能力和效率。在各项管理工作中都要重视创新,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 二、管理创新的动因组织的管理
创新是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展开而越来越受重视,越来越强化的过程。管理创新受内在动因及外在动因的驱使。
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因包括以下各方面:第一,人的心理活动特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若干层次,而获得适应第一层次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欲望是无限多的。所以,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分别产生的具体欲望都是无穷无尽的,这成为人们不断追求创造新的满足物,以满足这些无止境的欲望的永不衰竭的动力源。第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创新主体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多层次的需要有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强化的过程,当生理、安全、交往、尊重等方面的需要次第获得基本满足之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会突显出来,成为追求创新的动力。人们希望从创新的成功中获得成就感,显示自己的价值,从而得到满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伴生的是对社会、对组织的强烈的责任感,这会在创新主体的思想上产生强大的激励力量,促使创新主体为了这崇高的对社会、对组织的使命而付出不懈的努力去从事创新活动。
管理创新还有着多方面的外部动因,这影响、激励着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因,共同发挥作用。对某个具体的组织来说,创新的外部动因有以下诸方面:第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行为方式、社会群体,随着时间的延续,都在变化之中,这要求社会组织的行为必须随之作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如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就会落伍,乃至被淘汰。第二,经济的发展变化。经济的发展最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选择,呼唤着消费者对各种新产品、新服务、新时尚、新款式、新功能的追求。这极大地促使人们发挥创新的才智,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上述丰富多彩的企盼。因此,也就需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然条件约束。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条件的挑战,自然原料日益短缺,运营成本日趋提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政府对自然资源的干预,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不断加强,这些对企业都形成巨大压力,迫使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严峻的形势。第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开辟了更新更广阔的新天地。作为管理主体,有责任通过不断创新,来引导和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对管理主体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大部分产品的生命周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技术与信息贸易的比重增大;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更大的压力,我国劳动力费用低廉的优势将逐步减弱;流通方式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演进;对社会组织的领导结构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种种,都要求我们重视管理创新,通过创新,迎接挑战。
三、管理创新的内容管理创新
是指创造一种新型的、有更高效率的资源整合的范式,它既可以是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某个具体方面的细节管理。所以,管理创新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提出一种新的运行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第二,创设一种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第三,发明或引进一项新的技术,并使之付诸实践。第四,创立或引进一项新的制度。第五,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所以,管理创新包括了思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等诸方面的创新。这些相互之间又紧密联系。
制度创新主要是解决组织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形态问题;技术创新主要是指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流程、新的技术;市场创新主要是寻找、强化新的需求和采用新的营销组合;说到底,这些都是为了把组织的各种资源条件、各种生产要素进行 整合 ” ,创造新的更有效的运行范式,以追求效率更高的组织运行结果。这些实际属于前面已阐明的管理深层含义。
(一)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取得成果的过程,又包括了新发明、新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还包括了这些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扩散过程,即新技术成果从开发研究和市场推广的全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可归结为管理问题。
进一步考察技术创新,可以看出它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以及产品创新几个方面。
1.要素创新
企业的运营过程实质在于对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其资源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人员等多类。故要素创新包括材料创新、设备创新、人力资源创新。材料创新是指:开辟新的材料来源;开发和利用成本更低的替代性材料;提高材料的质量;改进材料的性能。设备创新是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革新设备;采用全新的装备,代替原来的设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是指:不断从外部吸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对企业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
2.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要素组合方法包括了生产工艺与生产过程的组合。工艺创新主要指创造出新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条件。生产过程的组合创新是指企业研究和采用更合理的空间布局与时间组合,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
3.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主要包括品种、结构、效用诸方面的创新。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案,开发受市场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品种。结构创新是指通过改进使产品结构更合理、性能更提高、使用更安全、操作更方便、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效用创新则是指通过了解用户的偏好,以此为依据改进原有产品,开发新产品,使产品能给用户带来更多满足,更受用户欢迎和喜爱。
(二)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指引入新的制度(组织的结构与运行规范)安排,大的如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小的如具体企业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制度创新实质上也归结为管理问题。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舍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新体制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①微观基础 ———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②市场体系 ———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通过市场优化配置;③宏观管理 ——— 彻底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收入分配 ——— 建立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⑤社会保障 ———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对作为市场微观基础的企业要深化改革,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新的制度安排,其具体内容为:①产权清晰 ——— 指的是出资者对所投入的资本享有法律上的所有权,而企业对出资者所投入的资本享有法人财产权(这是由占有权、使用权、受益权、处置权、让渡权共同组成的一组权能),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②权责明确 ——— 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的投资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出资者对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的权益:资产受益权,重大决策参与权,对经营管理者的选择权。企业亏损乃至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③政企分开 ——— 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独立自主地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率为目的,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而是对企业依法监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破产。④科学管理 ——— 实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最高权力机构为股东大会,决策机构为董事会,管理执行机构为经理层,监督机构为监事会,各种权能科学地分设并相互制衡。
在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和建立企业制度的进程中,改革已经开始了攻坚阶段 ——— 产权革命,把新的关于产权的制度安排引进经济和企业。在理论与实践上突破原来的固守 所有权 ” 的局限,认识到产权是组权利,是从出资者的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各种行为权利的总和;它不只限于生产资源,而泛指人们排他性地拥有的一切使自己或他人受到损益的权利;产权是可分的,前述的各种权利可以互相分离,而且同一财产的产权又可以分为若干份额。这样,产权的交易、产权的流动就真正使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从而使经济蓬勃发展、兴旺繁荣。
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经历经营机制的创新,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真正的独立经营者,成为构建市场经济的合格的微观基础。
(三)组织创新
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都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创新。在以往的管理理论中,往往把企业视为生产函数,从而把组织创新看作是技术创新。其实,这种认识是在说明技术创新对组织活动所作的要求,而不是组织创新本身。我们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到组织本身则可以这样来看待组织创新:是指组织规制交易的方式、手段或程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改变原有规则结构的性质前提下的组织度量式创新;再一类是根本改变规制结构的彻底性创新。
管理创新的目标,是通过改变组织中人员的行为来提高组织的绩效。在以人为中心的组织创新方式中,管理人员首先致力于改变人员的态度,导致人员行为的修正,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在以组织自身为中心的组织创新方式中,主要是通过管理人员修正组织机构、改变技术、增强沟通、改变奖励办法、改善工作环境等来改变人员的行为。上述两种理论的基础都是传统的组织理论。
在对传统组织理论突破后产生了以组织过程为中心的组织创新,构建出 过程组织 ” ,即按 过程 ” 作为构件来构造组织。以这种思路来重新设计组织,虽不是直接着眼于削减层次、部门和人员,但带来了组织构形扁平化和组织机构的精减。比如,企业再造理论提出以首尾相连的完整的 一体化过程 ” 来取代以往那种碎片式的 隔裂式过程 ” ,这样,企业组织的构成单位就从原来的职能部门变为以任务为导向,聚集多种适用人才的 过程小组 ” 。组织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组织创新中不可能完全抛弃组织的历史,企望突变出一个全新的组织。组织创新要注意掌握适度的原则,过于频繁的大规模的组织变动会使组织经常陷于动荡状态,不利于组织功能的发挥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管理创新还包括了环境创新、目标创新等多方面内容,因篇幅限制,在此不一一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