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多彩的,多姿,
1.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中学语文教材里不少文章本身具备喜剧性,让一些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通过表演进入情境,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生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二的课文《核舟记》中多设计空间、人物情态,教学时,让学生先自习然后把船头一组即苏、黄、佛印的神态、船尾俩舟子的神态,分小组进行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既形象生动,又使课堂气氛活跃,原本枯燥的说明文,变得妙趣横生。初三的戏剧单元可从中挑选一、两篇文章让学生自己去编排并表演。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主旨,更能让学生放飞心灵,展开想象的翅膀,又有语言运用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变成了表演的舞台。
2.利用音乐与绘画,辅助学习语文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感情,感受意境,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学习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先教唱《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改成的歌曲,在悠扬舒缓的曲调中,学习这首词,对其意境的理解体会,乃至整首词的背诵,效果甚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将其诗词谱上曲子,加以吟唱。而学习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和诗词歌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杜甫的《春夜喜雨》、朱自清的《春》,可以结合诗、文的内容及意境,让画面与文字相辅相成,从而体会文章词句的妙处。此外有些课文中人物形象极其鲜明,可以让有绘画爱好的学生,将课文中的人物融入自己的理解,画成人物漫画,进行展示,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和秦王,《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等人物,借此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因此,语文课堂何尝不能成为音乐课与绘画课呢?
3.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甚至可以把实践活动、动手操作等搬进课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动手、自己思考,所获的东西都是直接的、感性的,也最牢固,并且,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自主、探究地学习。初二的说明文《万紫千红的花》一文中,就有使花变色的实验,来说明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课堂上便可以让学生们动手做这样的实验。有动手机会的语文课堂是最活跃的。
4.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采用分小组竞赛学习法,或提出一些问题,或朗读课文,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这样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二、作文课上让学生成为修改与讲评作文的主人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最后把批改好的作文本发回给学生。老师辛辛苦苦批改了半天的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后有些同学只看一眼分数,至于老师写的评语有几人认真看了就不得而知了,更别提他的效果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轻松写作,快乐作文,我尝试着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在写作时,我先用十来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然后学生列提纲开始写作,这个过程一般是半小时左右,在第二节课时,先让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修改(通常是四人一组),他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给别人改作文:错别字、病句、文中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文章材料的选择是否符合作文要求、详略是否得当、哪个地方应删去、哪个地方应详写、如果换做你你会如何写,再在后面写上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真实看法。接下来全班同学交流,我会从各小组选一个同学起来读他修改的作文,让全体同学进行点评,同时老师适时指正。这些做完后同学们拿回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作文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老师也省力。
三、口语交际是学生的天下,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各项能力
口语交际课很多老师不重视,都是走过场,特别是农村的老师总认为这种类型的不重要,一般都是一带而过,或让学生自己课后自学。其实口语交际课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认真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可以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我在上《口语交际 综合性训练》时,一般会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让他们有时间准备。这种习惯养成以后,学生每到上口语交际时,热情空前高涨,因为他们每次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只等机会来秀自己。比如在上《综合性训练——黄河 母亲河》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去查找有关黄河的“自然概况、历史文化、近百年的现状”的资料,从而了解黄河,认识黄河。我让各小组长去检查学生收集的资料,并进行各小组汇总,然后全班交流。同学们把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自然概况、历史文化以及黄河现状的资料、图片进行了展示、交流。内容齐全,大家交流起来也热烈。再用竞答的形式考查他们对黄河的认识了解程度。这样就激发了他们查资料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懂得自己查阅资料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在上《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中我让学生过了一把导游瘾。
总之,语文课堂就好比一个舞台,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精彩的剧目上演。让语文课堂教学多样化、生动化、趣味化,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最大限度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