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讨论期的"账账核对"和"账实核对",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监控,达到保护资产的目的。
但在现有的ERP软件中,会计部门的账簿是由业务部门的账簿通过自动转账生成的记账凭证记账生成的,"账账核对"已经毫无意义。"账实核对"实质上是业务部门账簿和实物盘点结果的核对,此时,业务人员(如仓管员)本身既是保管者又是数据输入者,既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也无法发现蓄意的舞弊,会计信息系统根本无法发挥其"后台平行监控"的职能。
不利于ERP在企业各部门中的全面实施,甚至成为ERP实施失败的主因自动转账模块不仅增加了其他子系统设计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其他子系统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各模块的操作人员缺乏会计知识,一味从自身出发,通过自动转账模块向会计信息系统传递错误的凭证,当业务量足够大时,将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混乱而失控。许多企业因为无法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最后只启用了会计信息系统,返回到早期的核算型软件功能,ERP软件"名存实亡"。
在一些企业中,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的失控,甚至成为ERP软件实施失败的主因。如台湾有研究学者认为,ERP实施失败的原因"除了本身软体问题外,最大的困扰确是在'会计'与'成本'上,因为如果将会计、成本一同列入ERP作业中,至少有8倍的复杂度(这是一个粗估,其因在于涉及数量金额及很多成本作业上复杂的分摊需求)"。
建议自动转账模块设计的目的是实现业务数据的共享,这也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应该转变现有ERP软件的设计理念,从会计的职能出发,改"推"为"拉",即会计信息系统应该"主动调用"而不是"被动接受"其他子系统的源数据。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设想:取消自动转账模块,建立一个业务数据库,以记账凭证的形式存储其他子系统输入的原始单据,会计人员调用后可以修改并进行账务处理。这种设想在现有的数据库技术下完全可以实现,它不仅消除了ERP软件在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子系统数据传递方面的诸多弊端,而且有助于实现会计的职能,其优点归纳如下:会计人员可以根据掌握的多联式原始凭证之"财务联",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修改,从而消除其他子系统主动传递错误凭证的可能性,同时达到业务数据共享的目的。
会计部门保持独立的账簿记录,可以进行定期的"账账核对"和"账实核对",从而实现了会计的"后台平行监控"职能。
会计人员一旦调用原始数据,就要承担修改和确认的责任,不能前推到输入原始数据的业务人员身上,这样,有利于分清业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责任。
其他业务子系统在满足了"保留相关事件原始数据"的基本前提下,可以尽可能地根据自身业务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将大大简化ERP软件的设计,同时提升了其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会计也经历了由传统(手工)会计,到电算化会计,再到网络会计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这三者在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环境、会计内部控制以及会计业务流程等方面有哪些区别,笔者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以期使会计工作者能随时把握会计发展的新动向,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传统会计、电算化会计以及网络会计在会计理论方面的比较会计主体假设理论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它是一个有形的实体,是传统会计所核算的基本前提,电算化会计也依然遵循这一基本前提。
但网络会计的主体―网络公司是一个"虚拟公司",它存在于网络计算赵冠华单位:山东财政学院会计学院传统会计、电算化会计以及网络会计中若干问题的比较学术讨论期的"账账核对"和"账实核对",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监控,达到保护资产的目的。但在现有的ERP软件中,会计部门的账簿是由业务部门的账簿通过自动转账生成的记账凭证记账生成的,"账账核对"已经毫无意义。
"账实核对"实质上是业务部门账簿和实物盘点结果的核对,此时,业务人员(如仓管员)本身既是保管者又是数据输入者,既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也无法发现蓄意的舞弊,会计信息系统根本无法发挥其"后台平行监控"的职能。
不利于ERP在企业各部门中的全面实施,甚至成为ERP实施失败的主因自动转账模块不仅增加了其他子系统设计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其他子系统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各模块的操作人员缺乏会计知识,一味从自身出发,通过自动转账模块向会计信息系统传递错误的凭证,当业务量足够大时,将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混乱而失控。
许多企业因为无法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最后只启用了会计信息系统,返回到早期的核算型软件功能,ERP软件"名存实亡"。在一些企业中,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的失控,甚至成为ERP软件实施失败的主因。
根据观察,这些资讯都是值得各位作者朋友参考的,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了解,以便在职称的道路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