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倾听
在心理辅导的会谈中,所谓倾听对方的谈话不仅仅是听而已,辅导教师还要借助一些适当的反应方式,真正听出对方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倾听时应采取开放的态度,同时与对方保持目光接触,注意获取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的信息。在倾听的过程中要鼓励对方真实表达内心的想法,让对方能够感觉到理解和关怀,使其产生信任感,同时也能够保持一定的威信。倾听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手段,比询问更有利于搜集资料,因为询问会给对方造成心理严厉,倾听可以减少对方的心理防卫。良好氛围下的倾听,可以使对方畅所欲言,不仅说明了自己的问题,而且能够舒缓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心理治疗的目的。
二、鼓励
鼓励是心理辅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面对他人,人们总有一种心理防卫本能,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过多地暴露自己的私人情况,尤其是这些情况涉及负面的心理问题时,会谈往往会出现中断。在这个时候鼓励的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鼓励是指对被辅导学生所说的话的简单重复,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噢”、“是这样”“还有呢”等来鼓励对方进一步讲下去。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心理,如“嗯,我懂”、“我能体会”、“请继续讲”、“然后呢”、“原来如此”、“是,我正陪着你”等。鼓励这种积极的交流方式和倾听常常联系在一起,如专注的眼神、倾听的姿势以及点头示意等,都是一种无声的鼓励,既能使辅导老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还能使来访学生了解到辅导老师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并希望这样的谈话能够继续下去。
三、询问
询问的原则是不要提过多的问题,少提封闭式的问题,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不但要问事实,还要问看法和感受,如“我想知道你对这件事的感受如何”。
开放式问题常常运用包括“什么”、“怎么”、“为什么”等词语在内的语句发问,让来访者对有关的问题、事件给予较为详细的说明,而不仅仅是以“是”或“不是”等几个简单的词语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对方话题的一种方式,使对方能更多地讲出有关情况、想法,流露出某种情绪,表明特定的态度。但有时候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不能”或“我也说不清楚”等,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辅导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其他开放式的问题,如“为什么……”等。
封闭式问题的特征就是可以用“是”或者“不是”、“有”或者“没有”、“对”或者“不对”等简单词语来回答。比如:“这件事就是你目前最头疼的吗?”“你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吗?”“你是不是一直就很孤独?”这些问题就是封闭式的问题。这类问题在会谈中具有收集信息、澄清事实、缩小范围、使会谈能集中探讨某些特定问题等功效。心理学类 四、反映
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这一过程是对学生在会谈中所讲的内容及表露出的情绪、情感、思想态度的实质,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复述。通过教师复述,学生也可以再进行修正和解释,最终使辅导教师完全理解学生的问题,达到交流的效果,为进一步的会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澄清
澄清能给来访学生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自身问题的方式。当学生处于困惑之中时,往往缺乏较高的反省能力,而更多地倾诉自己所体验到的表面感受,不能很好地深入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澄清就显得非常必要。澄清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分析自己的问题,把各种表面现象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实质。
六、面质
会谈中发现受辅导者前后所说的内容不一致、它所具有的自我形象与他的行为不一致时,可以向他提问,以协助当事人弄清自己的真实感受。例如,某位学生说他的记忆力急剧下降,什么也记不住,可他在最近一次考试中却名列前茅;有的同学说他很自卑,各个方面都不如人,可是据其他同学反映,他其实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来访学生处在矛盾之中,又不曾意识到自己的矛盾,只是在情感上觉得混乱,不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运用有效的面质,有助于学生澄清认识,达到对自己更透彻的了解。在心理辅导中需要面质的地方有:第一,来访学生的自我观念与他的理想自我不一致;第二,来访学生的自我观念与他的实际表现不一致;第三,来访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辅导老师对他的体验和印象不一致;第四,来访学生所谈到的体验、思想或观念前后不一致。关于面质,如果教师使用过多或运用不当,会对会谈关系造成损害。
总之,在个案的辅导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但只要掌握简单的会谈技巧,我们就可以为心理有障碍或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更好的咨询与辅导。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我们的辅导一定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当然,辅导的技巧很多,面对不同的个体辅导的技巧也各不相同,但我们只要认识到辅导技巧的重要性,就会给我们的辅导工作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