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心理学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论文摘要:心理学科教学则应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创新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在心理学教学中探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突出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而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进而成为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心理学科教学则应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创新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在心理学教学中探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意义。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就是要根据创造性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强化学生学习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对学习思维的认识。如:结合感知觉及记忆、想象的教学让学生明确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不仅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更是创造发明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配合思维的教学,让学生明确: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通过思维有独特新异的发现,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但并非只有发现人类从未解决的新问题才叫创造性思维。一个人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虽然在人类历史上是已知的,但对于本人而言是全新的,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为了让学生体会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发散性,提出“砖头有什么用?” 让学生思考。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很多结论。如:作为教具、防卫武器、建筑标尺等等。虽然这些用途在实践中有人用过,但在课堂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得出来的,对学生而言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对此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克服学生对创造性恩维普遍存在的畏难思想,树立我也能创新、创造的感性认识。
二、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
(一)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三)教师应该创造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三、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观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思维于问题始”的教学原理,提倡思维无禁区,提倡学生向老师“发难”,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为了更好的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敢于怀疑、敢干创造,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运用小组讨论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水平相当的原则,在教室中组建5—7人规模的课堂学习小组,有条件时可将课桌改排成马蹄型,按小组入座。教师在每节课都要安排5-10分钟让小组针对某些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进行集体学习。经过讨论学习产生本组的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实践证明:此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而且更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产生链式反应。即一个学生的看法或一个小组的看法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新看法,这些新看法又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看法,如此反复循环,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创造思维都有得到发展。
(二)提倡自主活动法
教师选择教材中的某一问题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讲解、交流、评价。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使他们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帮助他们形成对不同意见、观点进行评价并作出自己判断的勇气和能力。
综上所述,在心理学的教学中,坚持“认识、情感、实践”三结合的原则,随着教育心理学内容不断深化,逐步树立学生创新意识,丰富创新体验,养成创新习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为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创新、创造和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平创新教育解析,教育研究,1999(12).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7期.
[3]《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教育部师范教育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