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心理应激;应对策略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在突如其来的或十分危险的条件下,必须迅速地、几乎没有选择余地地采取决定的时刻,容易出现应激状态。应激的产生是由特定的事件引起的,通常把这些能引起应激的刺激称之为应激源(stressor)。应激源主要来自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中。面对应激源,处于应激状态的个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活变化,并伴随某种情绪反应。因应激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对人的心身健康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或造成生理机能的失调。如果非常强烈或持久出现这种消极情绪会引起人的心理机能或生理机能的病变,同时还会引起躯体的一系列变化。而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存在的诸多中介因素,如个体的认知评价、人格特征、过去已有的应激经验、应对能力、所得到的社会支持的质和量等,均可以在其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强烈地摇撼了传统的课程与教学。新课程提出的一系列新的理念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挑战,带来了许多新的压力,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冲击已远远超过了新课程本身,面对这种全方位的革新和变化,一些中小学一线教师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做出积极的回应,从而引发了不适应的心态和情感障碍,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因此,探讨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心理应激的根本原因,寻求最佳应对策略,对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教师的身心健康都显得非常重要。
一、新课改中教师心理应激产生的原因
教师是一种工作负荷繁重、身心高度紧张的职业。据英国心理学家 Fontana and Abouseriel 1993年的一项调查发现,有72%以上的中小学教师体验到中度的应激,另有23%的人有严重的应激感。我国学者许金更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职业满意感和认同感很低。课程改革是一场挑战、一场变革,这场挑战和变革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也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不可避免地会引起部分教师的心理应激状态,使他们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以下简要分析在新课程改革中引起教师心理应激的几种原因。
(一)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转换是最直接的心理应激源
长期传统的教学和社会文化赋予我国教师相对稳定的角色形象以及角色权利。“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范围形成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角色功能。在传统的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在教学中处于支配者的权威地位。而新课程要求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关系,强调教师由教学活动的权威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营造、维持和完善学习过程中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以平等的姿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去,并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要求教师由储存某些特定知识的“硬盘”,转向帮助和支持的“猫”(意指鼠标)。这种转变必然会引起师生关系实质上的变革以及教师地位的变迁。对教师而言,意味着由教学中的主角、从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调整为与学生尊卑差距较小的对等关系,很多教师担心随着角色绝对地位的下降,会导致教师权威地位和影响力的下降。心理学理论将角色转换称为危机,角色转换有一个重新认知自我与认知环境的过程。当原有的角色要被新的角色取代时,教师首先要能认识到这种角色的变化,要将原已熟悉的角色行为转换为新的角色行为,这时,“危机”的色彩就会较为浓厚,应激心理随之而生,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他人,重新认识环境,应对各种应激,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二)新课改中特殊的人际关系容易导致心理应激
新课程改革还特别强调教师要与学生、其他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求教师由个体劳动者向教育合作者转变,养成和培养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在合作中共同完成教育活动。即通过教师间“协同合作”与“民主参与”以及与决策人员、行政主管等教育相关人员的合作,针对教师的经验进行描述、辨证对话、反省与批判,从而探求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的工作实质上是一种牵涉到个人的、个体之间的、有组织的、外在环境上下贯通、左右穿插、前后衔接的各种错综复杂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工作,如果不能有效地、恰到好处地把各种因素加以综合凝聚,教师的工作将会受阻,自然而然会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因而,教师的工作方式要转变为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甚至与专家、教育管理者及一些社会人士的合作,以扩大沟通交流,增强教育的凝聚力,达到理解、协同的行动策略,提高教育行动的有效性。
(三)新课改中教师对课程的研究性与创造性也是导致心理应激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实施过程不再仅仅是忠实传递和执行课程编制者意图的过程,教师已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新课程的教学有了多样性、变动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它除了要求教师要自觉研究新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积极参与到自主开发、设计有特色的课程之外,还要求教师对新课程进行创造性地实施,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在实践中,要把每一个教室都变成实验室,每一个教师都作为科研工作者来检验课程特性中所表达的观点,在提出建议的人与评价建议的人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作为研究者,创造性地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会极大地促进教师的成长。但高要求与教师素质偏低之间的矛盾,也会使有些教师感到紧张、忧虑、力不从心,为此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应激。
(四)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心理健康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也是教师心理应激产生的重要因素
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有同情心、爱心、自信心、诚实、正直,懂得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合作,能够承受挫折。新课改促使每一位教师自觉地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之师,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自身健康的心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为学校教育全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师资保障。这对习惯于传统师道尊严、专注于知识传授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无疑也是一次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实践机会。
二、缓解教师心理应激的有效策略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导致新课改中教师心理应激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减缓应激除了靠教师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组织社会等各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共同努力解决。
(一)教师自身的努力
1.教师要关注自身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换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新事物”、“新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而且也是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是从经验思想观念到教育教学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教师应改变对权威的传统认识,放弃对学生及教学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学会分享权威,从单一的、专制的和封闭的权威转变为多元的、民主的和开放的权威。为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重塑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多方面的合作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实践反思者,还是学生的心理保健者。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即使受过职前师资培训,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仍需要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持续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唯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心理学类 2.教师要关注自身在新课改中的教育行为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即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强调尊重和赞赏。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与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要赞赏每一位学生,哪怕是学生取得了极其微小的成绩。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强调帮助和引导。帮助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利用自己的潜能。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要强调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要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管理策略
1.尊重的管理
当前,“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广大管理者的共识。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学校管理者必须学会尊重,即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要求。实践表明,满足人的需要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学校除了要求教职工服从学校组织的目标外,还要更多地顾及教职工的利益,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求,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奉献。
2.发现的管理
在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真正成为教师创新的发现者和教师开展探索活动的支持者。促进教师学会发现,发现他人的优点,树立自信,不断进步。
3.激励的管理
新课程改革既给教师提出了挑战,也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学校管理者要借用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的发展不断唤起教师适度的工作危机感。同时,通过制定高质量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学校发展计划来不断为教师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社会的支持
1.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我国于1994年1月1日开始颁布实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必须借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促进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专业化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工作。同时,也只有实现教师专业化,教师才有机会真正参与到课改工作中来。
2.建构新时期的教师培训机制
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计划成功与否,教师的素质、态度、专业提高是三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因此,首先,必须从教育实际出发,积极建构现代教师培训机制,保证教师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的建设者。其次,新课程的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实现观念与心理的适应,而且要求教师尽快进入新角色,成为新课程的改革者和促进者。所以,应从教师的角色期待、角色转换和角色适应与发展三个阶段着手构建教师的培训机制,以达到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目的。
3.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将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课程的创造者,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意义上的交往者,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工作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因此,不应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惟一标准,而应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善自己的不足,将工作中的压力变为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动力。同时,教育决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新课改不能操之过急,要允许教师有一个适应过程,在对教师进行评价考核时,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这样,才能减轻教师的思想负担,使之更积极地投身于改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