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教师应当重视研究性学习。新教师接受新鲜事物快。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主要方式是靠模仿性学习,这固然没有错,但是在模仿过程中,新教师较少思考教育行为的意义,比如对“为什么要这样教”想得少或几乎不去想,因此只学到面上的东西,没有学到本质的东西;另一方面,新教师缺少批判性地学习他人的经验,只要认为是好的就全盘搬用、一味效仿,较少分析其不足之处、思考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因此模仿的活动原本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新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尽快成长,就应当既重视模仿学习,又注重研究性学习,养成反思的习惯。教师的学习也和幼儿的学习一样,不是靠外部的灌输,而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信息,从而建构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只有建立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二、新教师应当关注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在活动中,教师主要关注的是活动流程,至于实施的效果如何则关注较少或未引起关注。如教师根据计划在某一个环节安排几位孩子示范,但是孩子站立的方向挡住同伴的视线,使示范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新教师却常常不能发现如此细微的问题,他们只在乎是否实施了示范的环节,在乎上来的孩子会不会表演,如果会就以为一定具有示范的作用。一个成功的活动是许多成功细节的汇集,只有关注每一个细节、尽量放大每一个细节的效益,才能使组织的活动真正促使每个孩子获得发展。
三、新教师应当重视指导性语言的缜密和准确。很多时候新教师组织的活动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是关键的指导语出了问题,给孩子造成误导,给教育造成错失,也给自己带来遗憾。如集体舞中的规则是“里圈的小朋友不能移动位置”,而教师却说成“里圈的小朋友不能动”,结果造成里圈的孩子几乎都傻站着挥动手臂。一句“不能动”束缚了孩子的腿也束缚了孩子的心,致使活动的气氛异常地沉闷。新教师在组织活动之前,对关键的提问和指导语言应当反复推敲,力求缜密和准确。 四、新教师应当重视评价性语言既肯定又指引的作用。客观地说,新教师的评价方式正面多于反面,鼓励多于批评,他们常常慷慨地、激昂地(特别是在孩子回答正确时或者是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正确的回答时)使用“非常好”“好极了”等激励性语言,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评价语显得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孩子缺乏努力的方向,也不能引发自己的深层思考。一个好的评价应是对即时表现的肯定又是对潜在能力的挖掘和指引,并在“激励——启发——创造、发展——激励——启发——创造、发展”之间循环往复、建立联系。而且一个好的评价不仅要启发一个孩子,同时也要能启发其他的孩子,使其他孩子在前一个孩子的基础上能有更出色的创造与发展。
五、新教师应当注意把“尊重”落在实处。在教学活动中,新教师似乎更尊重孩子:凡事喜欢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愿望,让孩子有选择的空间。但常常流于形式,如:“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个故事,想听吗?”一般情况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也有个别淘气的孩子(尤其是大班的男孩子)故意唱反调,而最终教师还是坚持己见,按部就班。由此看来,这样的“尊重”实际上毫无意义可言。如何把尊重落到实处,这需要新教师的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
六、新教师应当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新教师成长的关键。日常的教育活动就象一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同时还有那么多的幼儿让教师应接不暇,如果不反思,它们就会象流水帐一样在新老师的脑海中流过,因此,养成反思的习惯对于一个善于研究、敢于创新、富有智慧的新老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活动开展得成功吗?”“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活动中我还可以怎样引导?”、“如果换一下提问方式会有什么结果?”……这些问题在老师回忆时不断出现,帮助新教师反思、更改策略,从而生成智慧。
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特点决定了其是脆弱的、需要保护的、在不断地成长中的,保证其身心发育和安全应是幼儿园工作的第一位。这种工作对新教师有着特殊的要求。如果新教师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是不能胜任的,只有通过专业成长才能达到幼儿园保教并重的要求。
总之,当新教师有了一定的成果,就会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工作的幸福,必然会充满自信,增强学习研究的自觉性、主动性,沉湎于孜孜不倦地求索之中,必然会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