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信息网络的发展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天地,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抓住时机,重视建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网上信息引导和监控。
[关键词] 网络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就如何发挥信息网络优势,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信息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工作平台
网络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是人们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新手段。同时,它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途径。
一是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型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网络技术是虚拟的数字技术,由它所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虚拟的数字环境,但虚拟的教育环境来源于现实且受制于现实。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也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如“博客”可以发表个人观点; “QQ”可以实现师生双方非谋面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实时文字、语音和声像交流;“网络远程教育”、“网上图书馆”实现了信息资源的虚拟化、多媒体化和无纸化。网络用光和电代替了纸和笔,用数字虚拟了现实、改变了信息存储、传递、交互的载体形式,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渠道。
二是网络信息的共享性特点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里,获取信息的渠道少,教育信息资源少而重复使用,网络信息的共享性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各种教育途径的优势互补,整合各种媒介和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量,真正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丰富多彩。网络信息不仅可以提供教育所需的文字、声音、图片、影视等多媒体素材,而且还可提供针对某一专题教育内容的“专家讲座”、“教育辅导”、“理论研究”等资源。同时,通过信息资源的互通有无,分工协作,加强了横向交流和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避免教育资源重复开发和浪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三是网络的平等交互性特点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传统媒体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将信息传送给受众的媒体,是一种单向的线性传递,因此力度只能是比较单薄。而网络媒体则采取平等交互的信息传递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地在网上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与媒体交流,而且互相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界限趋于模糊,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结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位和部门的一个小天地,而是扩展到整个学校乃至全社会,全方位地实现“思想工作大家来做”这样一个交叉链接的网络格局,使原有相对狭窄的教育空间,相对扩大和开放,从而形成了一张信息交流网。信息网络这种纵横交错、随时随地的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联,突破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人们在网上不只是“你说我听”,而是“既听又说”,开辟了真正的信息双向性流通渠道,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二、信息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在其独有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
1、价值冲突。网络的固有特性,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同时,网络完全开放、互动式的信息传播又使高校对个人思想行为的制约机制发生变化,试图直接给出每一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或者仅用一种价值观去评判是非几乎是不可能的。学生在思维上易形成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理解信息的多维化。他们很难再简单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二是理解信息更加主动,他们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到一起,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而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这就意味着世界各国,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困难。 2、文化渗透。
互联网带来了强势文化地位的增强和意识形态的渗入。在网络世界人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西方强势文化仍然有着稳固地位。例如,网络流通的大部分信息为英语信息,据统计,其使用频率达84%,西方文化正是借助这种语言优势,疯狂“入侵”世界各个角落。他们利用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便利,到处播扬着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格,迫使别人接受他们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现实反映出信息时代的斗争已经从武器较量逐渐转变为信息的交锋,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有意识地把互联网作为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新手段,鼓吹西方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他们试图在不知不觉中对大学生进行“西化”。
3、网络污染。网络的开放性造成大量文化毒素的进入,以往学生们接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媒和教育者的灌输,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已被删除。而网络使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学生们只需要找到网址,便可在第一时间看到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伴随着不良信息、消极思想和错误行为在网络与现实的空间中循环扩散、交替作用、互相渗透,容易产生许多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污染源扩大。而这些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对于那些辨别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4、心理受害。网络体验的痴迷性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造成人性的“异化”。一方面,网络中的主体行为是在“虚拟”情形下进行的,许多学生把网络这一“虚拟社会”当作现实社会本身,对网络上各色各样的信息缺乏思想认识的准备和正确辨识能力,从而形成对社会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几乎每一所高校都有一批上网痴迷成瘾者,他们常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沉溺于网上世界,成为远离现实生活的“数字人”,最终加剧个体行为麻木、冷漠及更多的心理疾病。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式方法探索
高校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手段,搭建起有效的信息网络,积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是亟待认真解决的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江泽民同志指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一是建立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坚持对师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使网络成为学生开放求知的渠道和德育课堂。二是将校园文化搬上网络,充分利用网络阵地来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在网络阵地上营造主流文化氛围,塑造美好心灵。三是支持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进入网络。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超时空性等特点,在平等、信任的情境中,与青年学生进行网上思想沟通,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
第二,运用网络,开展丰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内容上,要选定一些理论性强、对学生具有深刻启迪价值的“经典”。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有关改革开放的成就及其方针、政策的著作或文件等内容。二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专题教育。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 “三个代表与民族复兴”专题等。三是建立师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讨论专栏,允许对一些问题开展讨论和辩论。力求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构筑坚固的网络阵地。
第三,严格管理,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与监控。目前应根据现实需要,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特点,从法规制度、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等方面入手,把好网络的“入口”和“出口”, 对网上不良信息,不同声音,要由监控部门视情况把关处理,属于不良信息,坚决予以删除,对于师生在网上暴露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主动采取措施发布引导性信息,统一师生认识。学校要规范网络运行,从信息发布规范、信息审查与监管、网络安全与保密、设备的使用与管理等方面,来加强网络管理的法规制度建设。另外,还要以技术为依托对网络实行严格的监控,清除网上思想垃圾,最大限度地控制网络信息的污染,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