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资本逃离实业蔚然成风。成本高涨、利润微薄、生存环境恶化……令众多企业家在实业发展的道路上望而却步、选择退出,将资金转投地产,坐拥丰厚投资收益。甚至有相当部分的闲置资金转移至国外开展炒房活动,实业产业空心化和资产泡沫化情形越发严重。经济学家警告,要警惕局部“产业空心化”发展为全局性结果,动摇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根基。
我国已出现局部“产业空心化”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可能会出现的一种“产业空心化”的趋势。所谓“产业空心化”,主要指制造业的萎缩,其主要原因是制造业中的物质生产和资本,被大量地转移到国外,也指资本投资由生产领域转向金融领域而造成制造业的减少。这些情况都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局部“产业空心化”的现象和苗头。比如,一些原先在我国沿海地区投资的外国企业,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开始将部分工厂迁往劳动成本更为低廉的内地或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者迁回本国。更令人担忧的是,本国企业也已经出现了“离制造业”倾向,温州民营企业的表现尤为明显。
众所周知,温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曾经发展起一大批中小企业,成为我国民营加工制造业较为集中的地区。但是,由于原材料和工资逐年上涨、人民币货币升值、利润渐趋微薄、金融支持薄弱一系列原因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日益艰难。有些企业并没有将其发展的长期关注点放在产业链和品牌发展上面,反而热衷于做销售、做市场,热衷于快速积累财富,谋求生存;有些企业一旦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就脱离了自己的主业去搞房地产,追求快钱热钱;还有一些企业则转向金融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以做加工、制造品牌和发展产业链为目标的企业只好迁往别处。于是,便有了“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品牌,末流企业做加工”的说法。近年来,已有相当数量的温州中小企业在悄然消失:要么转型,走中高端路线;要么转移,把厂子迁到成本较低的地区。这样一来,温州经济便不免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全国工商联常委、温州神力集团董事长郑胜涛说,温州已经不大有人愿意做实业了,金融危机期间停产企业大部分没有恢复正常生产,温州的产业“空心化”已经非常严重,“或许建立在空心化基础上的资本虚拟化也是温州人产业转型的一种方式。”
实际上,这种现象并不限于温州,整个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都出现了一种脱离实体产业的情况。宁波雅戈尔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服装类企业,却被浙江资本界戏称为“最不务正业”的企业,目前其在房地产业和股权投资领域的投资比例和收益早已超过传统服装业。而浙江省大部分大型民营企业的资本配比基本是主业、房地产、金融证券投资三分天下,而且后两块投资比例越来越高,收益可观。这进一步限制了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主业的投资。
“产业空心化”消极恶果难承受
在现实中,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早已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过“产业空心化”,承受到其消极后果。“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尤其在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表现得最为明显。
“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出现,既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逐利行为的结果,也与一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情况以及相关经济决策和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城市,在追求完善的经济服务过程中和企业追求更高更快盈利过程中,将大部分物质生产部分转移到了欠发达的国家和城市,以及转移到非物质生产领域。“产业空心化”形成后,物质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产量和出口明显减少,进口则逐渐增加并超过出口,以致出现国内物质需求基本依赖从外部进口的情况,最终造成本国贸易收支(主要是工业品贸易收支)恶化,甚至转为逆差。
美著名经济史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指出,国家经济最重要的就是“生产性”,历史上的经济霸权大多经历了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这就使得霸权国家有了生命周期性质,从而无法逃脱由盛到衰的宿命。实际上,这种“生产性”不仅是霸权国家盛衰的重要基础,也是一般国家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基础。可以看出,今天的美国正在重蹈20世纪初英国的覆辙。如果制造业继续下降,外贸逆差持续增加,美元持续贬值,债务持续增加,那么,美国在世界金融服务业的中心地位也总有一天会发生动摇。那将是其“产业空心化”的最严重的恶果。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了经济过度脱离制造业实体的危险。尝到“产业空心化”苦头的美国,在奥巴马执政后,正试图汲取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教训,努力推动美国经济向实体产业和制造业的回归。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则强调美国经济要将依赖消费转变为依赖出口,而出口增加的基础则主要在于制造业,也就是实行制造业的“逆空心化”。奥巴马则在不同场合强调,要以创新来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为美国经济重塑新的增长点,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石。
对于经济发达国家来说,与经济全球化相一致的“产业空心化”可以通过增加进口价格更为低廉的商品而阻止通货膨胀,但其经济基础和实力也会由于实体产业移出本国而被削弱。在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发生的资产泡沫化和金融危机、外贸逆差持续增加、国内国外债台高筑、货币贬值等情况,有其资本逐利本性上的必然性。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90年代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而近期欧洲一些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也与欧洲那些国家的“产业空心化”有一定的联系。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经济比较典型。目前,西班牙、葡萄牙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贡献较低的“空心化”经济发展格局。由于经济增长的主动性和可控性较差,极易受到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的影响。2008年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这两国的居民消费,导致经济下滑。此外,欧元的货币高估也使得他们的出口始终较差,而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导致赤字不断累积。
谨防全局性“产业空心化”
在日本遭遇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失去的十年”,美国因实业与虚拟经济失衡引爆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亦应对此保持警惕并汲取教训。
我国目前正处于贯彻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关键时期。不仅要改变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也要着手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二者是相互结合、密不可分的。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策略,较为普遍的共识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为我国的第三产业不仅发展薄弱,在经济结构布局上处于落后状态,而且第三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可以大量吸纳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巨大压力,从这个角度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片面理解这个问题,不能为了发展第三产业而丢掉制造加工业。因为,第三产业正是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而第二产业才是真正的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一旦出现产业空心化,服务业也迟早会走向萎缩。为此,我们在实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该努力避免整体经济出现产业空心化的现象。
一些地方官员片面理解结构转型,导致全国各地兴起一股“高科技园热”。他们宣称,工业发展要打破常规,合理跨越,放弃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思想认识片面化和追求政绩的官员们看来,只有高新技术才是朝阳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就是搞高新技术产业。殊不知,各地都这样搞,哪有那么多人才、技术、市场和其他相关条件呢?这种认识和做法与计划经济时代全国一窝蜂地大炼钢铁,又有多大差别呢?
当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上述现象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局部地区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上述现象,都有其客观合理性,因为在各地区、各行业存在合理联系与互补情况下,不一定就会出现整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但是,对其发展规模和程度却应该有个适当的尺度,认识上不能有片面性,否则,待其发展趋势到达失控程度时,将会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就像我们在本文前面所分析的一些国外所发生的负面影响那样。
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必须在客观条件基础上确立宏观上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大致战略考虑,制定相关产业政策,而地方政府则必须依托市场和全局的产业联系,引导和支持地方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防止局部产业空心化发展为全局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