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乡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农村消费市场发育不良,启动乏力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当前各地城乡流通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体系不完善、规划滞后、监管不到位和缺少符合农民需求偏好的商品等突出问题,本文认为一要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监督检查,二要立足优势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三要着力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网络。
关键词:城乡统筹;流通市场体系;农村市场
0 引言
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发展,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针对我国国情做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已经基本形成多渠道流通的基本格局[1]。目前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左右,县以下地区实现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全国的13%。整个农村商品流通体系还基本处于散、小、弱的状态,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坑农害农事件频发,购物环境较差,传统的“夫妻店”、“代销店”占网点的80%左右,进货渠道复杂,价格随意性大。
可以说,没有发达、健全、完善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就难以保证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难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价值的提升,难以有效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村社会和谐,也就不可能有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完善城乡流通市场体系的重要意义
1. 1 完善城乡流通市场体系是全面启动农村市场的渠道保障
近年来,中央通过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状况获得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622元迅速增长到2009年5153元。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农村消费市场正处于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更新换代的重要时期。我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7%, 200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其中,城市51543亿元,县及县以下农村24867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不到城市的一半。如果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加到与城市相等,就相当于目前两个农村市场的规模。根据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钱的消费支出,将对国民经济新增2元消费需求;农村家电普及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2]。从人口数量,以及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增长情况来看,农村的消费市场很广阔,可挖掘的潜力较大,但当前农村市场启动乏力却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瓶颈”。为适应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提高的要求,争取早日全面启动国内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通过对流通资源的整体利用和先进流通生产力的运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实现农村流通的组织化、网络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1. 2 完善城乡流通市场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
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市场逐步形成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渠道竞争的分散格局。这种流通格局一方面方便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生产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对于农村商品流通监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加之农村市场的分散性不能满足先富起来的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部分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经营行为不够规范,进货渠道混乱,一些在城市、中心镇没有市场的“三无产品”及假冒伪劣商品流向农村,农民利益被侵害现象时有发生。从阜阳奶粉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问题奶粉的重灾区主要还是集中在农村,另外,如药品质量案件中农村要占到80%左右。这都突出反映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商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在给农村消费者带来明亮整洁的店堂、琳琅满目的商品、周到规范服务的同时,也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村居民的现代消费理念、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
1. 3 完善城乡流通市场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面临诸多新的形势。农产品的生产供应能力大幅度提高,市场上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从供给不足逐步发展到供需总体平衡。但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市场引导生产的能力低下,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3]。
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没有健全完善的现代化流通,生产也必将受到制约。构建现代化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从生产方面来说,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需求方面来说,可以将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工业、生活物资直接送达农民手中,适应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新要求[4]。
2 完善城乡流通市场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2. 1 城乡流通市场体系渠道不完善
就当前农村市场消费品和农资产品流通而言,以农贸市场、小型百货商店、便利店为代表的传统流通业态仍占较大比重,连锁店、超市等新兴业态比较少。据统计,农民人均商业面积仅为城市的1/10,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平均每个乡镇仅1. 5个,“夫妻店”、代销店、流动商贩和集贸市场仍是农民购入消费品的主渠道。另外,很多地区的流通网络残缺不全,大中型网点基本集中于市县以上,农村多为小型网点,农产品批发、期货及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市场在很多农村地区尚未建立。传统的流通方式一方面会带来过多的中间环节,使得各种消费品层层加价,加重农民负担;另一方面,过长的流通渠道往往使得厂家和零售商难以准确得到农民的消费情况反馈,致使很少能够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去组织生产、采购、销售相关商品,从而导致产品销售不对路或者产销脱节。
2. 2 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滞后
目前农村地区商品流通规划和建设滞后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地区虽有规划但尚未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区域控制性建设有机衔接,造成这些地区农村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布点、选址上存在随意性,农村市场整体处于无序发展阶段[5]。在农村地区比较多见的还是“小散乱”、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全、地方特色不明显的集市贸易,这些集市贸易商品流通成本高、效率低,很难向更高层次发展,影响了农村市场运作、管理和规范发展。当前,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其中如何衡量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受利益分配方式影响,农户参合积极性会有不同,如果农户个人在参加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的收益不抵个人单独经营,农户个人入社意愿就会大打折扣,这必将影响到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规范发展,发展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最终要落脚到农户个人利益上,让农民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中切实提高自身所获利益。
2. 3 农村商品市场监管不到位
一个有效市场要求信息充分、监管到位,交易各方实力相当,权力义务对等,有可信的契约关系和可靠的市场执法机构,这才能保证交易各方的权益,特别是保障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在我国当今的农村市场尚不具备,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意愿。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主体渠道不明显,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对于农村商品流通监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这使得农村消费品和农资市场流通秩序混乱、效率低下[6]。
部分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经营行为不够规范,商品进货渠道混乱,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种类少,甚至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商品危害程度远高于城市,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由于缺乏规范的流通规则和有力的执行机构,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欺行霸市、行政管理乱收费的现象,一些在城市、中心镇没有市场的“三无产品”及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和日用消费品不断流向农村,“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安全,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2. 4 城乡流通市场体系缺少符合农民需求偏好的商品
当前,城乡市场商品琳琅满目、种类齐全,但应该看到商品市场的繁荣发展在极大满足了城镇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真正适合农民消费层次、文化水平和实际需求的商品却很少。当前的一个主要现象就是不少农民有钱无处花,有钱不愿花,难以获得像城镇消费者一样的消费体验[7]。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农业生产类商品市场需进一步完善,农具产品则急需加大补贴力度,如农副产品加工和存贮设备等适合农业生产的产品,碍于其高昂的价格,这类大宗农具一般引不起农民的购买欲;二是适合农村生活的质优价廉消费品较少。此外,售后服务跟不上也抑制农民的消费欲望。总体而言,当前农村市场除了普通日用消费品外,适合农民消费的产品不多,特别是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高端消费需求尚得不到满足,购买力流入城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出现断档,从整体上影响了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有效运行。
3 完善城乡流通市场体系的对策建议
3. 1 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监督检查
要全面认识农村商品流通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商品流通作为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环节,以高质量的商品流通服务支撑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以完善的商贸流通监督检查保障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在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基础上,要着力营造优良市场环境,加强农村商品流通的监管和调控,规范商品流通秩序。一是用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商品流通的运行,并根据农村商品流通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规章制度;二是加强对农村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和打击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村市场;三是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鼓励合法经营,震慑和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四是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鼓励农村消费者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举报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建立群众监督网,并通过12315联络站使农民的投诉得以及时受理,权利得到及时维护。
3. 2 立足优势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
当前,有的地区农业发展开始出现雷同的苗头,由于相邻地区往往自然资源接近,相互之间借鉴好项目好做法好经验,与此同时不可避免会造成同类农产品供给大量增加,制约了农产品市场健康发展。
因此,各地在发展农产品市场中,应高度重视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比较优势,立足地区资源要素禀赋,注重差异化,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要重点建设和发展一批跨区域、辐射力带动力强的特色产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同时,要以统筹城乡市场发展为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农产品零售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对于有条件的超市和便利店可直接从产地采购,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第三,要在农村地区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减少流通环节,压缩流通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提升市场层次,实现城乡之间产品流、信息流、人力资源等要素的双向互动式交流[8]。
3. 3 着力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网络
针对当前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在一定范围内仍较严重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农村日用工业品供应状况对改善农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
根据农村市场消费环境的不同,以及农村消费者居住分散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转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改善农村消费者购物环境,形成城乡互动的新型日用消费品零售网络,把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日用消费品销往农村市场,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第二,要构建以农村供销合作社为主渠道的规模化、层次化、网络化和竞争有序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从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出发,认真抓好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产品的质量安全,健全农资损害赔偿机制;与此同时,农资销售企业还要完善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大力推广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资产品。
参考文献:
[1] 周利国.论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商品流通渠道体系[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7): 10-15.
[2] 陈煜,贺盛瑜.农村商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 2009, (7): 22-23.
[3] 张学海.农村商品流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策[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7, (1): 5-7.
[4] 李春香.改善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对策研究[ J].价格月刊,2009, (1): 10-11.
[5] 郭国庆,钱明辉.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 (5): 7-9.
[6] 王华.要重视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J].经济论坛,2007, (24): 22-23.
[7] 王淑静.对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现状的分析与建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13-14.
[8] 乔晓慧.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状况分析[ J].消费导刊, 2008,(6):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