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山区农产品生产天然区位条件优越,产品丰富,而经济效益低下,且频繁出现“卖难”现象,此次研究采用“倒序”研究的方法,即从“销售终端———流通———生产源地”的研究模式,立足山区实际,首先从分析山区农产品的销售环节入手,再分析流通环节,最后考虑生产,从而理清山区农产品市场链接3个环节的因果循环,更好地把握山区农产品的市场链接规律,最终得出“低效循环”的结论,并提出“城市绑定农村”的主张。试图为克服山区农产品生产天然区位条件优势与经济效益低下的强烈反差,为山区农产品寻找出路,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山区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山区农产品;市场链接;低效循环
1 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与销售现状
1·1 山区农产品生产现状
山区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农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分地到户以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在优越的农业区条件下,山区农产品生产迅速发展。由于最初农户是为了获得农产品实物而不是以生产商品化的农产品为目的,所以,尽管缺乏现代化商品农业所需要的交通、信息技术、资金等关键条件,且农业生产都是以单个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农产品产量仍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多样化。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山区农业生产开始注重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并将其作为追求目标。当农产品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时,农户开始重新考虑如何组织生产,如扩大或缩小规模,放弃已有品种或引进新品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务工等等。于是就形成了山区农产品生产的现状:外出人员增加,务农人员减少;农户从多种作物同时种植转变到以单一作物为主,多种作物为辅;单一作物产量增加,产品种类减少;产业化生产只在少数山区的少数农户中进行,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不了解市场行情,农产品生产缺乏技术指导,导致农户不知选择种植何种作物,不知如何从事生产;虽有丰富的特色产品,受交通不便的影响,产品出不去,客商不愿来,农民又无法自行拓展市场,造成农产品滞销积压,大大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1·2 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
(1)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通讯成为瓶颈,交通运输不通畅,公路密度不及平原地区的40%,运输工具效率低下。
山区运输以公路为主,大部分山区境内没有高速公路,部分乡村公路尽管是水泥路但依然曲折狭窄,过境干线(省到或国道)单一并且距离乡村公路较远;运输工具以机动三轮车和小四轮拖拉机为主,速度慢,运量小,成本高。
(2)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缺乏。一些山区尚未建立农产品集散地、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和经销企业等流通中介组织,有些地方虽已建立,但机制不健全,功能尚未发挥。主要表现在,总体力量较弱,成立时间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竞争意识及其自身的素质与见识面的局限性,导致农民对农业中介组织的参与意识不强,降低了组织效率;管理水平不高,农业中介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多数来自于头脑灵活、富有创业精神的农民,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必要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企业和组织运行机制不灵活、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偏低。(3)物流缺乏系统的流通体系,农户个体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以单个农户面向市场力量薄弱(如图1)。
图1 山区农产品流通形式示意图1·3 山区农产品销售现状温表 近年来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其实农产品“卖难”对于山区农村来说已不是特殊现象。一方面,流通渠道闭塞是边远山区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致命障碍,流通不畅致使农产品输出困难,造成成本增加,规模缩小,对农产品保质保鲜提出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市场匮乏。边远山区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与郊区和平原地区相比,存在着先天不足。从内销方面分析:第一,边远山区农村人口分散造成消费能力分散;第二,通过购买来消费的人群较少,家庭多能自给自足;第三,山区县城的消费半径仅局限在县城附近的农村,且消费人群有限。所以,边远山区农产品内销市场极其狭隘,无法承担起帮助农民致富的重任。从外销的角度看,受远离市场和农民开拓能力的局限,山区农产品运往大中城市的运费负担沉重,国家大型农产品基地多在平原地区,边远山区缺乏生产销售的典范,山区农民一直徘徊在外部市场之外。
没有政府的帮助,边远山区农产品在打开外部市场上困难重重。
对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现状不能孤立地看待,分析其原因还得从链接内部着手。农产品生产、流通与销售中任何一环受阻,将会导致整个链接不畅或中断。
笔者认为,销售环节是该链接的关键,一旦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必然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信心,迫使农民改变生产计划,从而又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种类和品质。
当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而不能成为农民致富的手段时,农产品销售环节的问题就无人愿意去解决,而这些问题又重新影响农产品生产,这样就出现了山区农产品产销的“低效循环”。(如图2)图2 山区农产品生产销售低效循环示意图图2清晰地反映了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的现状,以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中可以发现是销售终端最先出现问题,从而导致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生产环节的问题与流通环节的障碍形成合力,加剧了销售困难。因此,要解决山区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走出低效循环,就必须从销售环节着手。先帮助农民解决市场问题,再扫清流通环节的障碍,最后才能鼓励并引导农民搞好生产。
2 山区农产品链接市场的政策建议
2·1 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城市“绑定”农村,拓展广大支线市场与销售终端
建立稳定的主市场的具体措施是实施城市“绑定”农村政策。在坚持利益最大成本最小原则的基础上,将边远山区农村划分给就近的大中城市,这些大中城市负责消费所划分农村的外销农产品,将农村“绑定”在城市上,使城市成为所“绑定”农村的主销市场。
为山区农产品建立一个稳定的主市场,是立足于先从销售环节着手而采取的措施。一旦为农产品建立了稳定的主市场,就消除了农民对农产品“卖难”的担忧,只需一心一意地忙生产。城市“绑定”农村应作为一项惠农政策,依靠行政力量来保证实施,也是先富地区帮助后富地区致富的一项举措。
通过城市“绑定”农村,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为农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仅仅依靠类似于计划经济式的城市“绑定”农村的政策是不行的。山区农产品在立足于主销市场的基础上,应向其他市场延伸,建立一个以主销市场为主,同时拥有广大支线市场的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这些支线市场是没有行政作保证的,凭借市场竞争去开拓。
2·2 完善自我,建立新型流通机制
2·2·1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道路、运输工具、农产品集散地是农产品流通的载体,是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整个链接的关键环节。如何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山区农产品流通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产品集散地问题并保持农产品流通顺畅,值得我们探讨。基于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拓展乡村公路,缩短村级公路与干道之间的距离。因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村落分散的现状,使道路曲折局面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加宽路面提高运输速率,从而拉近乡村公路到干线的时间距离。
(2)政府连同其他组织出面或牵头,组织运输人员和运输工具建立农产品运输队伍。克服和扭转单个农户无力解决的农产品运输能力分散和运输能力不够的局面。
运输队伍应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统一调度,运输成本由农户承担,但国家应给与予补贴。
(3)建立统一的农产品集散地,统一收购,集中运输,为山区农户、加工者、批发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2·2·2 强化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的流通主体地位
(1)以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等为中介,取代农户作为流通主体并承担流通任务,活跃在农户与市场之间。同时搜集市场信息并及时反馈,配合政府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寻找卖点、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为农民进入大市场提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支撑和服务。
(2)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虽是农户自发形成的自主组织,但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比如帮助建立办公场所,配置农产品流通设施。解决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资格等问题,赋予其独立法人地位,增强其社会公信力。
2·2·3 简化中间环节,建立新型农产品流通体制
把山区农产品从产地向消费者输送,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本地机动车运输、城际卡车运输、铁路运输、货运代理等。农产品经营销售者所选择的运输配送方式,就决定其要承担的物流成本,从而也决定了所经营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山区农产品流通呈多重循环格局:一是自循环或微循环。也就是农民的自留消费和使用以及周边城镇居民的消费,这是山区农产品消费的主体。二是县域、传统区域范围的小循环和省域范围的中循环。这是由流通成本、边际效益和信息局限所决定的优先级循环,它保证了区域内城镇非农居民和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给,是进入消费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循环的主体部分。三是省际间的大循环,也是域外循环和全局性的循环,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要求和信息驱动性,是保证大中城市和非农产区的农产品消费供应和农产品战略性调配的循环。分析以上3个循环类型的具体情况,在确保山区农产品拥有稳健的主市场之后,还要统筹考虑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产后农产品销售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运输配送方式。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农产品集贸市场中心的形式建立并完善山区农产品集散地。主要功能是统一收购,集中运输,克服以单个农户面向市场力量薄弱的缺陷,为山区农户、加工者、批发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2)加强农产品集散地与农产品批发零售地之间的联系,或直接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目标市场建立批发地,确保销售终端畅通,为农产品批发商、加工者、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3)鼓励外部大市场微型化移驻山区。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大中城市农产品经销企业在农村建立农产品集散超市,统一收购,集中运输,包销所在地的农产品。通过外部市场主动直接与农户联系,可以避免农户由于信息闭塞无法找到市场的问题,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成本。
通过以上措施改变原来单个农户面向大市场的局面,建立“农户———农产品集散地———市场”为主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机制。
3 结语
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流通和销售则是生产不断延伸和发展的动力,是山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关键。国家和社会帮助山区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和流通环节的难题,优惠政策向山区农民倾斜,并承担山区农村发展的部分成本,为山区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消除担忧,提供保障,这样,山区农产品可以顺利走向市场,充分发挥潜在的经济效益,使山区农民致富就不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程言清,黄祖辉·农产品流通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价格理论与实践·
[2]高华,范力军·农民专业合作社:连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J]·中国农村科技, 2008(2): 28-30·
[3]王呈芳·对农产品销售中物流成本的认识[ J]·现代农业科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