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失业回滞理论述评
一、自然失业率和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
20世纪60年代,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的附加预期模型。我们知道,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一种此消彼涨的交替关系,认为市场如果是过度需求的,那么工资就会因劳动力市场的过度需求而上升,且过度的劳动力需求越大,货币工资的增长率也就越大,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过度需求又会导致失业率下降而逐渐趋向于零;反之亦然。然而,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在引进预期之后,否定了上述说法。
按照弗里德曼的模型,认为将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联系起来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没有根据的,尽管雇员和雇主在谈判中确定的是货币工资,但他们实际所关心的却是真实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由于工资合同是不连续的,因此雇员在谈判中所要求的真实工资必然受到其对未来整个合同期内存在的通货膨胀率预期的影响。这样,弗里德曼便认为应该将实际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联系起来。于是,在模型中他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扩展了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把预期通货膨胀率作为决定货币工资变化率的一个附加变量。而如果在模型中进一步设定预期是充分的,那么就可以得到一条在长期内是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该直线所对应的失业率便称为自然失业率(NRU)。在自然失业率水平,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相等,即通货膨胀将被完全预期到。
自然失业率假说应用了货币对就业是中性的古典假设,认为总需求的波动对自然失业率没有任何影响,自然失业率由供给方面的真实因素所决定。总需求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短期的实际失业率,但随着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失业将返回长期均衡的自然值。在新古典模型中,即使总需求的波动未被预期到,连续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的联合作用也能保证失业率迅速回到其自然率水平,这样就产生了政策无效的结论,即总需求政策不能导致均衡失业率的变化。
与自然失业率一样,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NAIRU)也是通过附加预期扩展菲利普斯曲线得到的。该失业率使得工人的目标真实工资与可行真实工资保持一致,其中可行真实工资由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厂商加成得到,目标真实工资则通过工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得到。值得注意的是,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的说法其实是不确切的,其正确的含义应该是价格水平没有加速变化,而通货膨胀则是恒定的。
无论是自然失业率还是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它们都是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相对应的失业率,两者之间关键的差别在于其微观基础不同。弗里德曼所定义的自然失业率是一个市场出清的概念,是与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从而真实工资率结构的均衡联系在一起的。而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由于决定于工人与厂商之间的力量对比,其微观基础显然应该与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联系在一起。
二、失业回滞模型
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之前的西方古典经济理论中,大规模的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劳动力市场与商品市场一样,总是可以及时出清。根据古典经济学原理,失业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该需求缺口将迫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使得需求上升供给下降,直到供求平衡为止。因此,只要实际工资可以灵活变动,且其变化没有下线限制,那么市场总是有能力通过实际工资的下调而消除失业人口,这样大规模失业的现象就不会出现。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彻底摧垮了古典理论这种自由市场可以自动消除失业的观点。
弗里德曼等人在利用附加预期扩展基本的菲利普斯模型中,提出了自然失业率概念,认为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力在给定市场结构特征和信息不完全情况下供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而实际失业率则是由一系列周期性因素所引起的失业。由于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等因素预期不正确,使得短期实际失业率有可能高于或低于自然失业率,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们的预期将逐步调整和适应,实际失业率也就自动回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失业率总是固定在一个惟一不变的均衡水平,即自然失业率。
由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失业率的持续高涨,使得以费尔普斯为代表的一些新凯恩斯主义者对理性预期学派的上述观点提出了疑义。他们认为自然失业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由于受前期失业率的影响,自然失业率将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既然自然失业率是可变的,那么由此得到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值也应该是多种的,而不是惟一的、稳定的,当实际失业率上升时,均衡的自然失业率就会靠拢于上一期的实际失业率。总的来说,失业回滞理论的本质认为,失业不仅取决于当前各种产生失业的因素,而且也部分地取决于过去的失业情况,而对自然失业率而言,它不仅取决于弗里德曼定义下的当前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的结构特征和不完善情况,也取决于过去的市场均衡即实际失业率的变化情况。这种认为自然失业率依赖于其均衡路径的理论,就是失业回滞理论。
1980年,哈格里夫斯—希普提出了失业回滞理论的一个标准模型。即:
附图
附图
三、失业回滞效应
失业回滞效应是指由于失业回滞现象的存在而对各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失业回滞对自然失业率的影响,它使得自然失业率和实际失业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呈同方向变动,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同时说明失业回滞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991年,莱亚德等人在《失业、宏观经济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书中利用价格—工资模型,对失业回滞所起的影响做了一些考察。在模型中,莱亚德从生产、总产量、总需求、预期需求、实际价格、实际工资等方面定义了封闭式经济下的价格、工资和失业方程:
附图
其中p、w、u分别代表总价格、总工资和总失业率,y[,d]、y分别表示实际总需求(假定在价格粘性下是外生的)和充分就业下的总需求,·u为总失业变化率,z[,w]表示其他因素如失业救济等对工资的影响,·[2]p=·p-·p[,-1]为总价格的二次变化率。
如果给定y[,d]、k、l、z[,w],那么以上三式就可以给出价格、工资和失业的时间路径。现在假定经济长期处于稳定通货膨胀状态,那么有·u=0、·[2]P=0,分别代入(7)、(8)式,得到长期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u[*]:
附图
将上式变形得到的z[,w]和u[*]的函数关系代入(8)式,合并(7)式并消去实际工资w,即可得到·[2]p与(u-u[*])之间的关系:
那么如果实际失业率高于NARIU(u>u[*])且固定不变,那么·[2]p将为负,通货膨胀也就将下降。现在假定为了使失业率回复到u[*]水平,市场总需求开始上升,·u为负,这样就给经济带来了通货膨胀压力,而且这个压力远大于由于u>u[*]而给经济带来的通货紧缩压力,最终使得通货膨胀上升。
上面的说明还表明了另外一层含义,即由于回滞的作用,长期的失业均衡水平将更接近于其当期的实际失业率,而并非长期的NARIU。为了说明这一点,首先来定义短期的NARIU(u[,s][*]),它表示当期内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相联系的失业率。于是,在式(11)中有·[2]p=0,得到:
附图
可见,短期NARIU是长期NARIU和上一期的实际失业率u-1的加权平均。如果我们如上面一样设定回滞系数在方程中占非常大的权数,即,那么短期NARIU就将更接近于u[,-1],而不是长期的NARIU。这就表明当期经济的均衡失业率更接近于上一期的实际失业率。
四、失业回滞的传导机制
对于失业回滞现象的存在性,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欧洲、美国20世纪70、80年代失业率的计量分析,已经给予了肯定。而接下来的问题是要解释回滞是如何形成的,即上期的实际失业率通过什么途径影响自然失业率,这就是失业回滞的传导机制问题。费尔普斯最初在1972年将“回滞”引入到失业中时,便提出了“工会制度”与“边干边学”两个传导机制。之后,布兰查德、萨默斯、克罗斯、莱亚德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种可能的传导机制。
费尔普斯认为,工会力量保护了就业者的利益,使得厂商企图通过降低工资来扩大雇用量的行为大大受到限制。一般来说,只有当经济高涨时,一些不受工会保护的劳动者才会由于劳动力的短缺加入到就业队伍中来,而一旦加入进来之后,他们就会维护这个就业机会,从而减轻了工资的上涨压力,使得工会成员和非工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这样,当实际失业率下降时,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会因此而改变,从而使得自然失业率也随之下降。
阿罗在1962年的文章《边干边学》中指出,在生产与学习过程中,由于生产更多的物质资本品而积累的更多知识,使得所有劳动力和固定资产在生产最终产品时的效率都会有所提高。那么,当实际失业率较低时,将会有相当多的工人在工作和在职培训中积累更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这样就提高了全体就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水平,而无意中促使了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减少,从而降低了自然失业率水平。
1986年,布兰查德和萨默斯在《回滞和欧洲的失业问题》一文中归纳了失业回滞的三个传导机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内部人—外部人模型。高失业率伴随的是物质资本积累的减少,而资本积累的减少对劳动力市场形成冲击,降低了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失业率的持续高涨,自然失业率也将上升。当然,对于这一传导机制,布兰查德认为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是很难得到支持的。
人力资本积累的减少而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这个传导机制与“边干边学”基本类同。劳动者在失业期间将会失去通过劳动而维持和提高自身技能的机会,尤其是长期失业的劳动者,其技能的萎缩与劳动力市场的无效供给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对于厂商来说,宁愿雇用那些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的工人,而不愿雇用失业工人。另一方面,在一个高失业率的经济环境中,一些有能力的失业工人很难通过获得工作或提升来显示其才能,这样厂商就会因为无法挑选所需要的工人而减少其雇用量,于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总需求就会减少。可见,高的实际失业率导致了人力资本积累的减少,从而使得劳动力市场上充斥无效的供给和“惰性”的需求,最终引起自然失业率的上升。
第三个传导机制是由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关系给出的。从极端的角度来看,工资总是由从业人员即内部人与厂商谈判得到,而外部人在这个谈判中不起任何作用。内部人所关心的仅仅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保证外部人的就业。这样,当劳动力市场不存在外部冲击时,任何已有的内部人就业水平都会通过内部人的工资调整而得以维持;而当劳动力市场出现外部冲击时,例如一个反向冲击,使得总就业量下降,于是一部分工人就会失去其内部人地位,那些仍在业的内部人将会通过工资调整来维持由于外部冲击而新形成的低就业水平,而外部人就无法使得工资降低以重新就业。这样,就业率和失业率在冲击后没有向冲击前的水平回归的趋势,而是体现了冲击的轨迹。因此,由外部冲击而引起的高的实际失业率,通过内部人的控制,使得自然失业率同样沿着冲击轨迹而上升。
另外,莱亚德、克罗斯等人在分析失业周期的时候发现,高失业率造就的不仅是更多的劳动者失去工作,而更重要的是造就了失业期限的延长,使得长期失业者的数量增加。而一个人的失业经历在其工作寻找中有着逆向的作用,如果他长期处于失业,那么他就很难再回到工作中来。这意味着在一次严重的经济收缩之后,由于结构性失业问题恶化,高失业率将会停留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对于平均失业期限的影响,除了宏观经济状态之外,政府的失业救济水平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失业救济水平高,平均失业期限就长;反之亦然。
【参考文献】
[1]Blanchard,O.J.and Summers,L.H.1986,Hysteresis and the European Unemployment
Problem.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2]Blanchard.O.J.and Summers,L.H,1987,Hysteresis in Unemploy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February/March.
[3]Blanchard.O.J.and Summers.L.H,1988,Beyond the Natural Rate Hypothe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
[4]Cross,R.(wd.).1988,Unemployment.Hysteresis and the Natural Rate Hypothesis,Oxford:Basil
Blackwell.
[5]Cross,R.,1995.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Reflections on 25 Years of the
Hypothe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Hargreaves—Heap,S.P.,1980,Choosing the Wrong Natural Rate:Accelerating Inflation and Deflation
Employment and Growth?Economic Journal,September.
[7] Layard,R.Nickell,S.and Jackman,R.,1991,Unemployment,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abor Marke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布赖恩·斯诺登等,1998,《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商务印书馆。
[9]袁志刚,1997,《失业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友情提示:写论文不难,难的是选好一个适合的期刊。你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可以参考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