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纺织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实证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二元产业结构通过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而对“中部崛起”产生的影响,并在最后结合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二元产业结构;产业转移;中部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东中西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在社会经济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凸显出了社会公平问题, 为此,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1999 年以后,中央政府先后适时地颁布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政策并对这些区域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财政支持。同时,中部地区①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动力和原材料输出基地,在近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但并未表现出联结东西部、缩小区域差距的作用,反而还在区域政策及各种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一种“中部塌陷”的态势,因而非常需要及时认真地分析东部与中部地区间是否可能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即中部是否能够按照经济发展规律真正成为承东启西的有效梯度传递者,实现中部崛起,从而带动西部发展。国外这方面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基于传统二元经济理论来分析区域间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机制、过程和影响等,如Ashcroft和Taylor(1977)对英国的产业空间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在区域间的集聚和转移是先按照产业集聚形成区域梯度,然后再根据区域经济综合吸引力来进行区域产业转移,从而收稿日期:2005-12-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0203006) 作者简介:贾彦利(1976-),男,山西离石市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博士生。
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 Twomey和Taylor(1985)对英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后续研究结果表明,投资激励与地区控制等政策因素对英国的产业转移具有较强的影响,能够有效地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Krug- man(1991)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学派将发展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纳入新的分析框架,将二元经济理论引入了空间非均质的新领域之中,并对存在二元结构情况下的区际产业转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外围”模型,认为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和转移有显著的影响;Forslid和Wooton(2001)认为,Krug- man模型忽略了区域和国家既有的贸易基础和贸易优势,他们的研究中加入了比较优势条件、放松了要素不流动约束,并假设技术在不同区域中不同质, 从而得出当贸易成本变得不重要时,比较优势将在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中起主导作用的结论。国内学者陈建军(2002)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的研究表明,沿海地区向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出现,产业区际转移的主要动力包括扩大市场容量、调整产业结构、追求边际效益最大化和企业成长等;刘乃全 (2004)对我国区域发展进程中的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了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和动力机制;娄晓黎(2004)根据地域梯级分工模型对区域主导产业演变过程和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区域产业转移的最终结果会使各区域的产业类型和水平与自身的经济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
上述国内外研究文献充分表明在区域二元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产业集聚过程和产业区域转移现象,并且这种区域产业集聚和转移最终会促使各个区域的发展处于相对协调均衡状态,但是,基于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过程中伴随的产业转移的研究文献还很少,对这种产业转移的机制、过程和后果还不甚清楚,也无法对该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影响和调控。为此, 本文以传统的纺织业和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下文简称“电子业”)的工业总产值为研究数据,首先分析东部沿海地区二元产业结构的现状、成因和发展趋势,然后利用统计软件对东、中部区域间这两种产业发展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实证得出东、中部地区的纺织产业已经开始出现部分产业转移,而电子业目前还处于形成区域产业集聚的阶段,产业转移并不明显,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情况也非常可能出现并将同时促使东、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中部崛起”。最后本文还结合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东部地区产业二元结构成因分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部地区②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区域内工业总产值连年上升,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
编辑提示,此文是论文格式网为朋友们总结并提醒职称及职称考试的相关事项。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