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提升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实效性,是贫困地区加大扶贫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贫困地区要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是个系统工程。本文拟在理清贫困地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贫困地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正确把握贫困地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传播者和受众者的关系,力求把理论宣传和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论文关键词 贫困地区 “十八大”精神 传播者 受众者 实效性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贫困地区加大扶贫开发,实现到2020年“两不愁三保障”(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目标的内在要求。本文不再对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扶贫成就等问题做阐述,仅在重新理清贫困地区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探讨当前贫困地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正确把握贫困地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传播者和受众者的关系,力求把理论宣传和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一、贫困、贫困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的内涵
贫困是与人类社会共生的社会现象,历史上人们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给予了不同的诠释。其中较为著名的观点有:价值判断说、不平等说、政策界定说、发展不足说、权利丧失说、相对剥夺说、能力缺乏说等。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贫困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涵义:一是低收入和低消费;二是在教育、医疗卫生、营养以及人类发展的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较少;三是没有权力、没有发言权、脆弱性和恐惧感。
贫困地区是指相对于其它地区,贫困程度更深,贫困人口更集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公共设施发展更落后的集中连片地区。贫困地区的范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研究目的与政策实施对象的不同,所使用的划分依据的不同而改变。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可知,到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和贫困村将成为主要扶贫对象,其中首次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确定为扶贫攻坚的重点。本文探讨的贫困地区主要就指连片特困地区。
连片特困地区是当前贫困地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因自然、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社会等原因,一般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扶贫开发周期性较长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贫困地区,也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以2007-2009年3年的人均县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与贫困程度高度相关的指标为基本依据,考虑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大扶持力度的要求,国家在全国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共14个片区,680个县,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据权威数据初步估算,新划分出的11个片区包括505个县,国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亿,其中农村人口约1.9亿。如果把西藏、四省藏区、南疆三地州加进来,国土面积更高达339万平方公里,人口2.36亿。按2007-2009年三年平均计算,这些地区的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50元,县域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2元,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2667元,分别相当于西部平均水平的49.1%、43.7%和73.2%。
连片特困地区共同特点是全国扶贫对象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扶贫工作难度最大,贫困成因复杂,多数都跨省区。从社会角度看,多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包括青藏高原、沙漠化区、黄土高原和西南大石山区等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但也不乏象滇西边境山区等在内的限制开发区;从发展阶段看,集中体现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公共服务欠缺、产业发展不足,部分地方社会稳定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当前贫困地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贫困地区而言,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从根本上讲就是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求真务实,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科学化进程,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而奋斗。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人民响应国家号召,正有条不紊践行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但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各级管理者对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的政治觉悟高低不一,思路不明,职责不清,造成执行混乱。如所谓的宣讲团有国家级的、省级的、市级的和县级的等,可相互之间又没划定宣讲的层次、对象和范围,优势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整合与互补,没真正把好事办好。二是宣讲成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贫困地区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主要人员由专门宣讲员、党政领导干部和普通热心民众等人员构成。宣讲团成员普遍存在培训力度不够,调研不足,宣讲内容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对象,不注重针对性,只看过程,不看实效的现象;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则大多忙于政务,自身政策水平也有待加强学习。三是有调查显示,这些地区接受过高等教育人口不到15%。对大多数人而言,自觉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意识薄弱,能力不强,但又渴望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少青壮年外出务工,当地难以培养综合素质较好的学习“领头羊”。有点能力的又以事多为理由,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提高。还有的是居住分散,交通条件不便,难以实现集中、有效的全覆盖等等。更有甚者,不懂汉语。最后是基层组织也迫于经济压力和人才缺乏,学习贯彻的创新性不够,有实效性的办法不多,整体效应不明显。
三、以重点把握传播者和受众者的关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全面学习和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实效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贫困地区应抓住当前发展机遇,牢固树立如期建成“两不愁三保障”的美丽家园的愿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本原则,处理好传播者与受众者的关系,全面学习和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力求把无限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贫困地区“十八大”精神的传播者主要指以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其它少数热心于此事业的普通民众。这些先进知识分子是专家、学者,对“十八”大精神拥有极高的话语权,影响着对“十八”大精神的解释力,决定着民众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程度和实践力度。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活跃在扶贫开发一线,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是贫困地区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的中坚力量。其他的热心人士是股暗流,通过志愿者、社会公益活动、民间文化交流等渠道对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起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传播者和受众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播者对受众者的信息传递,其实就是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过去,一代代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和党政领导干部以其艰辛的努力,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并积累了宝贵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忽视,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面对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只有切实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用百姓语言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才能彻底解答贫苦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作为贫困地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传播者(主要指先进知识分子和党政领导干部),最起码应具备以下三点素质:
一是要有高远、纯朴的大众情怀。大众情怀,简言之,就是关注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全面发展,这也是坚持科学发展,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出发点和归宿。传播者只有坚持实行人性化、科学化、个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的教育,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才能让受众者与传播者产生共情,产生同理心,见证和体会到党和政府扶贫攻坚的强大决心。
二是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毫无疑问的是,我国反贫困历程已全面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的困难前所末有,做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不具备较为宽广的眼界和较深的学术修养,如果不时时深入学习、调研当前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如果不能彻底的先说服自己,是抓不住要害,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赢得他们的尊重和理解的。
三是要有善于创新、百折不挠的实践品质。在贫困地区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更多的是一种奉献,而不是追逐名利的美差。在充满选择和诱惑的今天,惟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坚守信念,勇于实践,不畏艰难,善于创新,与贫困地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真挚的感情关注百姓疾苦,以科学的理论解读热点难点,以鲜明的态度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助一臂之力。
贫困地区学习宣传“十八精神”,应立足贫困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实际,注重差异性,经过一定路径,使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贫困地区大众所理解、所认同,并以此具体指导实践。为此,传播者可借鉴现代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传播过程中,对交流的对象、内容、方式、时间、场景、预期值等因素都应做到胸有成竹,全面提升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针对贫困地区不同受众者群体,具体要求如下:
基层党政干部。基层党政干部,年长的,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年轻的,“凡进必考”,文化素养都相对较高,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线主力。他们是人民的公仆,自觉学习“十八大”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号召,更是自身岗位的内在要求。对这一群体宣传教育的重点不在普及而在于不断提高。
广大贫困劳动群体。贫困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较为落后的事实,决定了他们受教育的程度还不高,象乌蒙山片区昭通区域,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年,超过八成的人员末接受过高等教育,不少人生活环境恶劣,按照2300元的新标准,经25个监测点监测情况推算,贫困人口有309万人,占贫困区总人口数(511.7万人)的60%,因此,应把宣传教育融入生产实践中,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惠民政策的优越性,并自觉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在校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年龄特点意味着极具可塑性,贫困地区永续发展的希望在他们身上,但他们不少为留守学生,缺少父母关爱,应把学习贯彻的重点放在保证他们接受平等教育权与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培养他们的阳光心态,把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结合起来,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贯穿于整个国民教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