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契约;高等教育;教学关系;大学生;引导
一、心理契约
学术界对心理契约的研究源于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契约概念的界定也是基于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企业。组织行为学家Schein (1980)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每一组织成员与其组织之间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一组不成文的期望”。并且,根据Schein的观点,组织与员工个体之间的相互期望, 远多于彼此间在经济、物质上的需求,这些真实的主观愿望和心理需求,对组织及其成员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Kotter(1973)的观点,心理契约双方的期望越合适,吻合水平越高,契约的力量就越强大,就越能形成令人满意的相互关系。
事实上,心理契约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社会组织中,存在于人际交往中。因此,近年来有许多国内外教育界的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教育管理研究,探索教育中的心理契约问题。高等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心理契约,在校方与学生之间,双方对彼此的义务存在着不可否认的主观期望。高等教育中教学双方心理契约能否实现是影响教学关系、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教学关系中的问题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在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下,高校教学关系在发展变化中也显现出一些新的问题:
第一,教学计划与学生学习需求存在差距。尽管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不断进行完善,但由于高校所处地区、师资水平等局限,教学方案设计无法与社会的经济、科技发展同步,而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化不断增强,导致学生对一些课程缺乏学习兴趣。
第二,师生交流少。目前高等学校师生在教与学方面的交流甚少,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老师“独唱”,缺乏师生互动,而且特别缺少课堂外的交流,老师常是课后难以见人,学生则课后就将相关课程放置一边,师生在“教”与“学”上都难以得到及时反馈,难以产生创新的动力。
第三,师生关系趋于功利化。受社会环境影响,大学师生关系发生异化,学生乐于接近自认为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的老师;同时一些教师也将师生交往夹杂入交易的成分,使得师生关系与利益相关,彼此更关注回报,更加功利。
第四,教学关系变得紧张。由于受到收费制的影响,学生、家长不可避免地从消费者的角度处理教学关系,而教师受传统尊师重教观念的影响,理所当然地希望获得尊重,这就使得双方关系出现矛盾,难免会有关系紧张的情况。
三、高校教学关系中的心理契约
高校教学关系主体间没有成文的契约,但有着不可否认的心理契约。教学关系主体双方的心理契约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的心理契约内容相对简单,也相对相对稳定,个体差异不明显,主要包括学生应尊重师长、学习目标明确、勤于思考、善于提问、总结、乐于读书、讲求诚信等;而学生的心理契约内容则相对复杂、发展变化较快和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教师和大学生双方心理契约的差异成为影响高校教学关系的主要因素,如果能够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
1、大学生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契约的形成受内外环境因素影响,对于自己身处四年的大学,大学生的心理契约会涉及与学校相关的多方面,内容相对复杂,详见下表:
表1 大学生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
涉及对象 主要内容
学校管理 良好的学习条件、充足的软硬件学习资源、合理的课程设置、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等
专任教师 良好的师德师风、渊博的知识、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诲人不倦的精神等
教辅人员 良好的师德师风、良好的服务意识,生活中的良师益友等
校园文化 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
2、发展变化的大学生心理契约
大学生心理契约不但内容复杂,而且就每一名大学生而言,他的心理契约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了解、对学校、老师的了解,他们的心理契约会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会有差异。
(1)大学一年级,是新生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过渡的时期,一方面他们向往大学里“自由”的生活,希望摆脱备战高考的紧张与束缚、渴望汲取新的、丰富的知识;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不再有家长、老师紧紧伴随的生活有些无所适从,因此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会有较高的期望,希望老师不再用应试教育方法授课;希望辅导员、班主任能够像朋友一样与他们交流,给予学习、生活中的指导。
(2)大学二年级,对大学生活逐渐适应,大学生对自我发展更为重视,尽管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清晰、理性的目标,但他们已有所思考,他们渴望在大学校园中展示才华、实现自我。他们对学校内的社团、学生会工作非常积极、有热情,一些同学跃跃欲试地寻找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希望能够增加自己的阅历、储备工作经验。
(3)大学第三年,大学生已经成长得非常独立,他们对毕业后的规划变得很清晰,80%以上的同学能够明确毕业的选择,并且他们开始着手为之积极准备。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渴望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他们对专业课程的“有用性”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对专业课教师的授课要求较基础课教师的授课要求更多、标准更高。
(4)大学最后一年,部分同学因准备考研而“不得已”忽略尚未完成的学习任务,另一部分准备就业同学更是因为受到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积极参加各种招聘,大家对大四的课程基本都是得过且过的态度,此时,他们需要的是在备战考研或求职道路上得到老师的指点迷津。
3、高校教学关系中心理契约对教学关系的影响
由于师生间心理契约的内容有差异,而且大学生的心理契约内容复杂,在目前的社会、教育条件下,难以实现双方心理契约被完全了解以及相互认同,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学关系。一方面是教师不满于目前一些大学生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主动性;对不同考核性质的课程区别对待,“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重社会实践轻课堂学习”等。另一方面是学生抱怨专业培养计划设计不合理;教师队伍、教学辅助硬件、软件设施落后;学习中缺少有意义的实践机会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管理中尚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教学主体双方的心理契约没能实现,双方常处于不满的状态,一些所谓“学风”问题正是大学生心理契约违背的结果。心理学类 四、心理契约引导改善教学关系
教学双方主体中大学生的心理契约对教学关系、教学效果的影响尤为重大,因此,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建立理性的心理契约,并通过创造实现大学生心理契约的环境来帮助其提高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兴趣和满意度。
1、在招生工作阶段为大学生心理契约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在招生宣传中应客观真实的介绍学校的情况和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尽可能提供详实的信息以便考生了解、对比。应避免流于形式的介绍甚至是夸大其词的渲染,以免学生入学后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
2、根据大学生心理契约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适时调整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大学生入学时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毕业前热切地渴望投入社会的愿望使得他们四年中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教诲、指导内容不断变化,只有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
(1)在新生入学阶段,辅导员、班主任需要特别重视他们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变化,引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帮助他们客观、全面地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指导他们参加校园活动;专业老师应帮助他们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及未来发展前景,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排除一些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意味着告别中学的辛苦,可以“休养生息”的想法。
(2)在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后,指导他们在分析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从而引导他们建立理性的心理契约。目前,一些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活动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制定并不断修正大学期间的个人发展计划,另一方面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及时予以指导。
3、高校各岗位教育者积极参与有效的心理契约引导,用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契约。
(1)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入学后首先接触到的老师,也是大学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老师,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契约引导工作中负有艰巨的责任。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管理和组织、参加学生活动,可以及时、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契约状况,掌握其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并通过班会、个别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调整心理契约,使之趋于客观、理性。
(2)专业教师是教学关系的主体之一,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契约的重要因素。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教师本人的学识、人生观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甚至专业的学习态度,从而影响教学关系。因此,专业教师良好的言传身教是对大学生心理契约的最好引导。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论文写作和参加学生活动等机会,增加对学生在学业上的指导、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求学中的需求与困难,以便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心理契约加以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应用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灵活有效的互动技能等,教师的自我完善和提高会无形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契约。
(3)其他教辅、后勤工作者的工作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耐心、周到的工作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平和的心态,能够引导他们修正自己的心理契约,促使他们理解和主动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
4、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实施人性化的教育管理。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开设专业,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具有创造力的工作者;培养“有量更优质”的大学毕业生为教育目标,设置各专业培养计划、配备师资,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同时,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改进工作方法和办事流程等,使教育管理更人性化、更便捷、高效,这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理解教育管理制度,增强其对教育管理的满意度。
可见,高校中大学生的心理契约引导工作时刻存在于教学、教育管理的各环节,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认识到自身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契约的影响,通过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加强师生交流等方式有意识地对大学生加以引导,对改善教学关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学是每一位大学生人生成长中重要的阶段,老师的点滴引导能够促使他们在不断完善自我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理性地认识和处理教学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Schein E H. Organizational psycholony.3rd ed.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y:Prentice- Hall,1980.
[2]Kotte r,J.P.Psychological Contract[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3,15(3):91-99.
[3]刘佳龙.论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5):14-15.
[4]曹威麟,黄琰,郭江平.基于师生心理契约的学生满意度研究[J].教育探索,2010(5):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