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个别咨询、团体辅导以及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已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内容重复空洞,流于形式;忽视学科间的教学渗透和与相关活动的结合;缺乏全程服务意识,出现短期行为等。现实中,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目标,感到日子过得无聊、郁闷、空虚而又无奈,不少学生上网成瘾,或整天睡觉,或经常迟到、旷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呢?
从深层次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没有固定的形式,树立大心理教育观,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维。而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提供了新思路,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辟新的平台。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生涯”一词的英文是career,意思是两轮马车,引申为道路,也就是人生的发展道路。生涯发展大师舒伯(D.E.Super)认为,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包括时间、广度或范围、深度三个层面。“生涯规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涯规划指一个人就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进行人生规划与设计,最后达到个人之理想目标的实践过程。狭义的生涯规划限定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职业的选择、职业的适应和职业的发展所进行的规划,它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是生涯规划的主体与重点,对于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则是重中之重。
随着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广泛实施,当今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社会考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途径,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贯穿大学整个阶段的“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有日渐完善的活动结构与理论体系,主要通过讲座或选修课、必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及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通过心理测试或职业测评,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就业能力与自我决策的能力,在最大限度上具备实现人—职匹配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在生涯规划中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涯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择业行为。其主要特点如下:
全程性美国的舒伯等人发展了生涯规划理论,它认为生涯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有特定年龄阶段的终身发展过程。据此,人的生涯教育不是到了从学校毕业或选择工作时才开始。要成功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属于高级形式的生涯规划指导,它不仅以小学和中学的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铺垫,还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的所有方面,并且分年级、有重点地形成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以美国为例,学生入学后就开始接受分级职业指导(必修课),计算学分。入学第一年,学校为学生提供前期职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就业市场。第二年,学校帮助学生了解和发现自己的特质、专长、兴趣,引导学生参加相关活动,进而选择专业。第三年,学校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资料及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活动,使他们对选择职业有直接感受。第四年才对毕业生进行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训练。
系统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是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它包括自我评估、环境分析、设定职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评估和反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次是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系统性,它以学校为核心,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特别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作用,强调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超越了就业指导的层面,包括学业、求职、就业、未来发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宏观性和战略性。
实用性美国管理专家威廉·罗斯韦尔(William J.Rothwell)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当前,由于经济转型及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大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增加,求职就业正在成为青年人最关心也最难解决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为桥梁,将学业、就业、职业与未来事业统一起来,它帮助学生回答“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打算成为哪方面的人才”、“打算在哪个领域成才”等与学生生存发展相关的具体问题,使学生感到这种教育实实在在。
互动性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单纯靠某一门课或某一类教师所能完成的,而是全体教师协同作战,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通过实践作业或作品比赛的形式,帮助学生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生涯规划方案的过程。在方案制定前,应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组”,由专业课教师、文化课教师、心理学教师以及辅导员共同组成。在方案制定中,师生互动、学生之间合作,反复调整和修正。一方面,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类信息,给予他们细致的帮助和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心理品质等多方面提出具体培养步骤。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职业心理需求,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趋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愿望。在方案形成后,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发展自己的舞台。活动可以由教师组织,也可以师生共同策划,但更多地是学生单独开展自我教育活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此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表现出早期性、个性化、科学性、连续性等特点。可见,生涯规划教育的上述特点正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相契合,能弥补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不足,它的作用发挥必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深入地进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认知功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就是认识自我,学生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有针对性地明确职业方向。基于此,生涯规划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在学生初步掌握职业类型、气质类型、人—职匹配理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测试,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等个性特征,并客观地进行环境分析,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学生对自己了解越多,对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品质了解就越深,其自我塑造的计划就越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 心理学类 导向功能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大学生人生的转折,也是人生旅途的一个新起点。而环境的变迁与角色的转换会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不适。有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出现“学习无气力症”、享乐等倾向,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人生奋斗目标的迷失。生涯规划教育则引导学生找准人生坐标,合理地设计大学生涯,并付诸积极的行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和完善心理或能力上的不足,激发潜能,实现各自的人生目标。从而起到一种目标导向作用。
激励功能职业生涯规划始终触及的是人的心理因素,如自我意识、自信、自我效能感、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最终涉及的也是心理调适能力,如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讲,旨在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的展开,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其中,同步加强学生的入学适应教育、学习指导、交往辅导、情绪管理以及就业心理辅导,必将促使学生不断反省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使自我教育成为强烈需求,改变以往被动受教育的局面。逐渐地,学生会真正感到自己的命运只能由自己掌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人格品质、价值观,他们会变得重视自身的心理素质,重视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此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宽心理教育课程难以提供的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创造学生心理体验的机会,能有效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而获得的心理健康知识将会更加牢固,也将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凝聚功能职业生涯规划是师生互动、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生涯规划方案的过程,师生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和信任是建立团结和谐校园与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团结和谐环境的形成,反过来又会强化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继而形成团结进取的强大凝聚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特别是小组团体辅导中,学校和教育者通过营造出坦诚相待的氛围,使每位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心、关爱,从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通过建立起一种人际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友爱关系,促使学生之间相互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激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生的精力凝聚到发展上来。
积极运用职业生涯规划载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则起步晚,发展快,任务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一是自我负责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二是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观念,要以翔实的事实依据,阐明一个人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单位的某种岗位上干一辈子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每个人都应做好在自己的一生中转换几次职业的准备。三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激发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是站在自我实现、人生不朽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从实现人力资源效应最大化视角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应是职业的一般性要求(如职业理想、态度、责任、良心、信誉等)、职业的特殊要求(如职业技能、纪律等)与个体特质(如兴趣、爱好、能力等)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与系统化培养。其中,个体职业理想、兴趣、个性特点、职业能力与特定职业匹配,应成为个体和社会价值追求的理想目标。
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自我意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情感管理教育、学习辅导抑或网络心理辅导等,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对不同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教育的有机渗透和同步发展。大学一年级侧重入学适应教育、自我探索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过有关理论教学和心理测试,教会学生客观和全面地认识自己;通过专业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去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二、三年级着重于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个性的优化、职业价值观的确立。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自身特点,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通过职业实践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通过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学习与交往,培养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优化心理素质。四年级重视就业指导,要为求职准备好一切软件和硬件,为即将从事的工作积极搜集信息和材料,进行求职前的培训及转变角色,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以开朗而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
开展职业心理咨询,加强就业心理辅导通过几年的学习,大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收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自我选择能力、竞争力。但毕竟择业对许多大学生来讲仍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冲突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仍会出现种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心理辅导员要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特别是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心理辅导包括以下工作:一是开展系统全面的就业心理指导,广泛深入地宣传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步骤和内容以及当前的就业政策、供求形势等,使学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提高耐挫能力;二是及时疏导就业中的不良心态,如自卑或自傲、盲目攀比、挫折心理等等;三是就业心理障碍咨询,面对个别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咨询者与来访者要一起分析主客观原因,找出心理压力源,协商对策,以帮助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调整心态,保持健康心态。除个别咨询以外,也可针对一些普遍的、共性的问题进行团体咨询。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应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识,一方面,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外部职业世界,确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测评和职业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同时结合职业世界不断变化的各种信息对学生进行集中讲座和团体辅导,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需要。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
[2]袁乐,周炜炜,戴敏秀,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较研究和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7,10(10)。
[3]许玫,张生妹,大学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2。
[4]徐光兴,学校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