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积极应对异常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严重自然灾害等的挑战,农业生产跨上新台阶,农村经济总体保持了积极向好的态势,为全省促增长、控通胀、保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 2012 年,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干旱等自然灾害仍然是农业生产最大的威胁。要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态势,实现农业持续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态势
2011 年,全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目标,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突出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及工作措施,确保了农业农村经济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粮食生产跨上新台阶。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的突破,特色优势产业效益显现,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实现了总量自求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1954 年,全省只有 300 万吨的粮食产量,1996 年达到800 万吨,42 年间增加了 500 万吨。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从 2004 年开始,粮食生产小步快跑,连年创新高。2009 年突破 900 万吨,2010 年达到 958 万吨。2011 年,在夏粮减产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再创新高,预计达到1 014.6 万吨。
(二)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全省特色优势作物增加50 万亩,达到 2 750 万亩,占到全省耕地面积的半壁江山。初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马铃薯、中药材、苜蓿草、玉米制种、啤酒大麦等 5 个产业和产品居全国第一位。苹果、花卉制种、食用百合、肉用羔羊、酿酒葡萄等产业和产品名列全国前茅。预计全省马铃薯面积 1 055 万亩、鲜薯产量 1 210万吨;蔬菜面积620万亩、产量1 300万吨;水果面积680 万亩、产量 340 万吨;中药材面积 255 万亩、产量55万吨;人工种草面积2 212万亩,居全国第二位;紫花苜蓿留床面积 915 万亩,居全国第一。50 个牛羊产业大县建设成效初现,牛、羊存栏量分别占全省的73%和78%,出栏量分别占全省的 81%和 76%。预计 2011 年全省大牲畜存栏674.1 万头,比上年末增长 4.5%;牛、羊存栏分别为523.4 万头和 1 971.1 万只,分别比上年末增长 7.9%和 8.4%。牛、羊出栏分别为 173.6 万头和1 143.8 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 8.1%和 8.7%。猪存、出栏分别为637.7 万头和 709.8 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 3.8%和 5.8%。预计全年肉类总产量 92.1 万吨,增长 6.1%;禽蛋产量 11.4 万吨,增长 4.7%;奶类产量 46.6 万吨,增长5.3%。
(三)劳务经济方兴未艾。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 530 多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超过 200 万人,创劳务收入 527 亿元。新生代农民工近 300 万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劳务输转呈现出有组织输转和自发输转相结合、长期在外就业和外出务短工相结合、外出务工与回乡创业相结合的特点。据全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分析,外出从业人员地域分布重心逐步向省内转移,在省内就业的占 22.9%,同比上升 1.5 个百分点。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广大农村青壮年农民的首选。(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据对全省 13 个农区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村、458 个调查户的增收情况分析,预计全省农民现金总收入达到 6 272.68 元,较 2010 年增长 10.61%。具体看,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达到2 500.92 元,占人均家庭现金收入的 39.87%,比 2010年增加 122.68 元,增长 10.42%;农民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 595.01 元,占人均家庭现金收入的41.37%,比2010年增加261.56元,增长18.86%;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 704.42 元,占人均家庭现金收入的11.23%,比2010年增加89.45元,增长24.57%。
二、当前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新形势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还没有实质性转机,我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我省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势看,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我们认真研判、准确把握。从有利条件来看:
(一) 国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越来越完善。国家从农业产业特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方针。从上个世纪后期,特别是从2004年连续出台中央一号文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到目前,已形成了包括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和农业生产补贴、加强农业基础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特别是今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主题。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备,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这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省上抓“三农”工作的思路更加符合甘肃实际,措施更加得力。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不懈地探索我省农业农村发展路子,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连年迈上新台阶,统筹城乡步伐加快。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促进农业生产的“四个一千万亩工程”等将我省农业农村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2年,省委省政府继续坚持“三农”重中之重方针,继续坚持发展这个主题,继续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这个主线,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三)宏观经济形势方面。2012 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这里蕴藏着许多巨大的政策利好。省上提出了经济工作“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发展仍然是主题,农业和农村经济拥有了发展的良好背景。另外,从经济走势看,通胀预期依然存在,农产品价格将在稳中缓慢上升,有利于农业生产。
从不利因素看:
(一)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不牢固。粮食连续八年丰收、八年连上台阶,在突破1 000万吨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基础上,再要有大的增产,难度增大。一是种植结构调整受限。我省粮食连年增产与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分不开的,主要得益于马铃薯、玉米、中药材、现代制种、啤酒大麦、酿酒葡萄、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超过3 000万亩,在总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下一步结构调整的空间已经不大。二是提高单产还需要时日。粮食产量取决于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这就需要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当前,我省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粮食单产水平较低,而这些中低产田的改造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将其改造成高产田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三是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现在农业已越来越成为一个高投入、高成本、高补贴的产业。当前,农业经营成本和机会成本加快上升的压力不断加大。同时,面向种粮农民的补贴规模不断增加,但总体上仍不能弥补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所导致的利润损失。未来,粮食生产成本仍将呈现增长的态势,如果粮食价格不能保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必将逐步受到影响,并最终妨碍粮食增产。
(二) 大宗农产品增产不增收影响农业生产。2011 年以来,包括马铃薯、洋葱、苹果等大宗农产品相继丰收,但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洋葱到了每市斤几分钱都销售不动的境地。农产品价格随市场变化这是正常的,同时,由于受种植传统和种植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年都大跨度地调换作物品种。问题在于尽可能地把握市场变化规律,增强预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农民化解增产不增收的困局。通过近些年结构调整,马铃薯、玉米、苹果等为主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产量逐年增加,农产品卖难将会年复一年的出现。如何应对市场变化做到增产增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三)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省上确定的 2012 年农民纯收入目标是增长13%,实现这一目标难度也不小。一是农民增收渠道比较狭窄。目前,农民家庭收入大致由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几部分组成。从我省情况看,农民经营性收入在现金收入中占到60%左右,工资性收入占30%以上,这两部分就占据了农民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财产性收入很少或干脆没有,不足以影响农民家庭收入。二是收入增长受阻。从农业生产经营看,受制于经营规模小、方式传统落后等,增收有限。从务工情况来看,农民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低,受科技文化和就业技能偏低影响,工资性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据全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分析,农民工由政府组织外出比重仅为4.4%,由中介组织等介绍就业的比重为4.9%,由亲朋好友介绍外出的比重达27.6% ,自己寻找就业的比重高达63.1%。三是依靠政策性因素促进转移性收入增长的作用减弱。近几年来,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随着农资价格等不断上涨,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有所降低。
(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我省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形态相继出现,农业内部分工细化、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从实际看,经过乡镇综合改革后,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但有相当一部分还只是一个牌子而已,有名无实。有的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难以在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有的人员知识老化、技术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政策建议
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具有重要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不逆转。
(一)强化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粮食产量稳中有升。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将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手里,稳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落实1 200万亩玉米、1 000万亩马铃薯等作物种植面积。继续实施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集中力量、集成技术,率先落实抗灾增产技术,率先推进农机农艺结合,率先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制配套。
(二)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强化信息服务。着力打造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以最快捷、低成本的方式把农业技术信息、新品种信息、人才信息、供求信息和法律政策信息等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帮助他们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二是强化科技服务。必须坚持公共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改善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外部制度环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民间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强化生产服务。积极发挥各级农口部门的优势,强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生产服务,在品改、耕播、灌溉、除草、植保、防疫、收获等环节提供专业服务。四是强化流通服务。扶持“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带动作用,加快鲜活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及异地“窗口”建设;引导专业大户、运销大户、销售中介组织联营合作创市场;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五是强化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引入外资农业保险公司作为补充,探索成立专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引导力度。
(三)拓展增收渠道,实施农民增收工程。一是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扶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在产业发展中增加收入。一方面,通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引导发展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业,鼓励农民在发展服务业过程中增加收入。二是在整合培训资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就业机会,做到学有所用,实现培训和就业的双效益。同时,加强农民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三是在解决劳资矛盾中发挥协调功能。监督和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必要时运用法律等手段妥善解决劳动纠纷,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四是拓展开发新的就业岗位。改革城乡差别就业政策,把农民就业纳入省上就业计划,积极引导、激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农民工就业增收空间。
(四)整合资源,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逐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占国家基建总投资的比重。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加强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快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强重要水源工程建设。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建设资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继续推进“沃土工程”,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的比重。通过提供低息或贴息方式鼓励农业经营大户和企业争取银行贷款、鼓励工商资本投入中低产田改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对农地投资投劳的积极性。
(五)突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一是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带建设,着力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在基地建设中为农户服务的功能,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使家庭承包经营优越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四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友情提示:写论文不难,难的是选好一个适合的期刊。你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可以参考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