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范文: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构建平安和谐后勤文化=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了许多新内容、新任务、新形势和新问题,因此要做好新时期高校后勤党建工作, 必须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本文就高校后勤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后勤的党建工作,构建平安和谐的后勤,为后勤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的保证。
一、绪言
党建工作在大学后勤管理工作中起着政治堡垒的作用,在高校后勤的改革过程中,基层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要求高校后勤要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在解决新问题中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后勤党的基层组织在后勤改革和后勤管理中的领导和思想教育作用,构建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平安和谐,对于推动大学后勤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校后勤基层党建面临的现状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 后勤实体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但相对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蓬勃发展, 后勤基层党建工作却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影响高校后勤党组织的生活和工作
由于受到这种管理模式的影响,一些优秀的外聘党员很难加入党组织活动中, 他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难以及时向党组织汇报,也没有一个有效的渠道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在非在编员工中递交入党申请书也很难。所以,现行的管理模式导致一部分优秀党员只能在党组织外部徘徊, 不能真正参与到高校后勤党组织的工作生活中去, 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充分的表达,他们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后勤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意识不强,集体活动难度大
因为后勤面临的工作范围广、岗位相对分散、任务重、事情杂,后勤人员既是管理者又是劳动者,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工作时间的要求不一样,这样常导致集中活动难以实施。而且开展理论方面的学习大多局限于集中开会、集体学习,完成上级布置的活动内容,党建工作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后勤队伍中后勤职工所存在的问题
后勤职工是高校职工中的特殊群体,从工作内容上讲,他们为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提供保障服务; 从文化水平方面来讲,他们在高校中显示出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从经济状况讲,他们在高校中整体收入较低,而作为后勤职工中的党员,大部分也具有以上特点。
三、加强后勤党建工作,构建平安和谐后勤的具体举措
(一)科学合理地改革党员管理模式
由于后勤员工中大多是外出务工的社会人员,其党组织关系在当地基层党组织, 对于一些思想认识不太高且怕麻烦的党员,在用工的时候就应做好党员登记, 相关单位可以主动发出邀请函给对方的基层党组织,联系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确定身份后主动出函为其办理流动党员证,参加单位的党组织生活,从而保证后勤党员队伍的完整性。在考核评价党员工作的基础上,应积极为他们创造学习交流、借鉴的条件,开阔工作视野。同时,党支部要调整工作思路,拓宽沟通渠道,完善落实措施,使外聘人员、非在编人员的困难得到解决,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推动后勤发展的成效。
(二)强化创新意识,党支部设置要有灵活性
若后勤整体部门太多,职工党员活动就不方便,所以可直接把党支部建到具体部门上,降低活动难度,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使党组织活动具有实效针对性。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党员干部奋发向上,大胆创新,让有技术、有素质、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其在创新工作中的成效。
(三)完善党员先进性的考评激励机制
完善党员工作考评制度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必然要求,考评激励机制的指标应该规范化和科学化,将考核指标与岗位工作执行情况紧密结合,从而促使党建工作各个环节都具有具体参照。在深化教育主题的同时充实教育内容,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把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与后勤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考评,党员在后勤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争当排头兵的先进性要求才能够落到实处。考评激励机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要细化党员考评制度内容 ,按不同岗位的特点对其进行量化,明确后勤党员应达到的标准。二是要把党员之间的、职工群众之间的、组织的评价相结合 ,让各个方面也都有较为客观的评价依据 ,推动后勤党员切实发挥作用。
(四)完善后勤党员发展制度
大学后勤服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党员素质的参次不齐 ,所以 ,在发展党员时要创新党员发展制度 ,吸收优秀的员工、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出关于发展后勤党员的政策,将以前的硬性条件放宽 ,将技术过硬的、踏踏实实工作的底层员工作为培养对象进行发展,参加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 ,条件成熟的就吸收加入党组织。
(五)加强后勤文化建设,构建平安和谐后勤
高校后勤应重点培育与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理念相吻合的行为文化,把企业精神变为职工的价值取向, 制约与激励并举,大力培育“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新的价值观,创造后勤平安和谐的环境, 树立荣辱与共的意识,通过有效的动力机制和环境影响机制, 激发职工做贡献的热情。持续增强后勤文化建设的推动力,加强领导,明确规划目标以及各部门的责任, 开阔工作思路, 在探索中体现文化建设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