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尝试回忆
在学生动手制作网络复习图之前,先尝试回忆本单元的知识点。尝试回忆就是在头脑中把学过的知识回想一遍,有人称这为“过电影”,这是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地去动脑筋思考的方法。回忆时,既可以扣上书本,闭上眼睛,静静地回想,也可以翻开课本的目录一页,针对每单元前面的小标题进行回忆,回忆时,也可以在草稿本上写一些画一画,例如:五年级上册《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以往的数学教材,虽然突显了概念的紧密逻辑关系,但也形成了同一单元内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经常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因此,与以往教材相比,本套实验教材在编写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建立也编排在了第四单元。可以说新教材的编排更具人性化和应用性,抽象的概念减少了很多,因此回忆本单元的知识点可以以回忆概念为主,每想到一个概念,就在本子上先记下来:如:奇数 、偶数 、合数 、质数等。写下这一个个概念后就再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叫奇数,什么样的数叫偶数……如果没有回忆上来,那就在这个概念的旁边打一个问号,一会再从书本上去查找。心理学实验表明,尝试回忆比单纯的反复识记好。这是因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大脑会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不但注意力集中,而且兴趣盎然,能够回忆上来的内容会记忆深刻。
二、查漏补缺
根据遗忘规律我们知道,每个人学习后都会有遗忘现象,所以注定有些知识是记忆模糊的或者是不能回忆上来的。因此在尝试回忆后,马上让学生打开书本,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去看书。
由于这时看书已不是初次,是在学习、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已经变成了有重点的看和思考,迷惑的、遗忘的在翻阅的时候,就变成了重点记忆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时候的记忆已经变成了一种有意记忆。 三、寻找联系
在复习阶段当面对一张综合性很强的试卷时有些学生之所以不能够正确、灵活的解决问题,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所学的各个知识点在头脑中是散乱的,甚至是杂乱的堆放着的,所以当看到一个题目时,不能很快的判断出这个题目应该用哪一个知识点来解决。因此,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头脑中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复习中很重要的一步。
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什么才是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呢?教师可以举以下例子加以说明:成语 “提纲挈领”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比喻做事情时要抓住要领”,那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要想办法使头脑中那些散乱的、杂乱的知识点穿成线,连成片,使之能够像一件衣服似的被我们轻而易举的拿起来。
四、个性点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把这项复杂而枯燥的复习任务变得具有情趣性,就能更加的吸引孩子们了。因此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基本的复习图整理出来之后,你们还可以进行个性加工,比如,你可以把你认为的重点知识用彩笔标出来进行重点记忆,你可以把你认为容易出错的题目写出来随时提醒自己……总之,这就像你的一件艺术作品,你要用心的把它整理好后再呈现给大家。
如果说,在上一环节学生的活动是一种隐性的思维的话,那么这一环节则是一种情感的外露。而在批阅孩子们一张张迥然不同的网络复习图的时候,则成为了一种享受。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强调:“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回忆制作复习网络图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够制作出一张知识网络图,而无论他的图是否完美,是否符合我们的心愿,但只要他做了,那他就一定会有收获,会有提高。如果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教师再进行补充复习,那效果就一定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