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工程师的考评对开发人才、振兴科技无疑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在国家文件中对考评工作只提出了一些原则要求,没有明确考核原则、考核项目和考核方法,因此,近两、三年的实践已经客观形成考评高级工程师的"公式"-高级工程师~资历+外语。
这就可能出现一种倾向:对资历高的人来说,在获得工程师技术职称后,主要精力将从业务工作转向攻读外语,而不是多干实事、再立新功;对资历浅的人来说,取得工程师职称后,必须耐心"熬",年头不到,不论水平多高,贡献多大,考评高级工程师都同自己无缘。
这种局面形成后,不仅对开发人才、振兴科技将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而且连日常工作的安排都将产生一定困难。
比如,一些年头"熬"够而实际技术能力不强的工程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后,在安排工作时就增加了一个复杂因素:如果把技术难度大的工程项目下达给他负责,他可能胜任不了;如果让能够胜任的工程师负责,他则在工程师指导之下工作,这个矛盾完全是因为高级工程师的名不符实造成的。这种情形促使我们必须尽早地制定出考评高级工程师的原则和方法。
考评高级工程师的原则的探讨考评高级工程师主要应看贡献和技术能力(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这在理论上并无异议。
但对应设置哪些考核项目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在一篇题为"科技干部晋升考核定量化标准化探讨"的文章(见1982年第2期)中提出了五个考核项目:(l)荣获国家或中国科学院、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重大科研成果奖一件;(z)在高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创见的学术论文2一3篇;(3)精通一门外语,较熟练地掌握两门外语;(4)发表科普文章五千字以上;(5)知名度在In。。
文章说"上述考核项目,在目前情况下是可行的。"我则认为上述考核项目基本上是不可行的,理由如下:
关于考核项目(1):由于我国成果奖励制度还不十分完善,在获奖间题上不可避免地有相当程度的偶然性。许多有价值的发明、成果不一定能获奖;一些价值不大的项目有时反而能获奖。在评奖中还经常出现"外行评内行"的现象。科研人员对这种不科学、不公平的评奖之所以反映不强烈,一是奖金数量很少,二是平均分摊,每人所得奖金仅具有象征意义。如果把考评技术职称同获奖挂勾,将使评奖的普遍性(要普及到每个科学技术领域)、正确性(正确评价发明和成果的价值)、奖金的合理分配(应根据各人的贡献确定相*nl"为本省、市、自治区知名人士;。为国内知名人士-作者。
科研管理应的份额)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困难程度,很可能超过高级工程师的考评工作。如果再考虑到有许多工程技术人员,要处理大量日常性的工程技术问题,而这些工作是很难以"发明"和"成果"的形态出现的,那么这个考核项目就更显得脱离实际了。
关于考核项目:高级工程师和其他技术人员一样,他们的职责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解决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工作性质决定了绝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包括高级工程师在内),一生中可能不仅没有在"高级学刊"上发表过论文,而且也从没有在任何报刊上发表过论文。他们的技术报告不是为发表而写,况且在许多情况下也不适于公开发表。如果按这个考核项目进行考评,还可能产生副作用-把工程技术人员的注意力引向写论文著作。因此这个考核项目是不合理的。
关于考核项目(心:要求每个高级工程师写五千字的"科普文章",一般都能做到,但这样做并无多大意义。
关于考核项目:"知名度"并不一定能够真实反映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贡献,而更多的取决于资历、职称、职务、活动能力、是否能言善写等等;何况"知名度"等级的测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问题。因此,这也是个不合适的考核项目。
我认为高级工程师的考评应遵循如下原则:
主要应看工作。"工作"的含义是:他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付出的劳动、表现出来的技术能力、取得的成就。当然,高级工程师还应掌握外语,但是,掌握外语是为了更有效地工作。如果把外语作为一个主要条件,就有可能使本来勤勤恳恳工作的技术人员,在获得工程师职称后,把主要精力转向外语,以应付考试。
这种现象反过来说明:我们在高级工程师的考评工作中是有片面性的。积极的考评原则应该是,鼓励技术人员在获得工程师职称后,进一步在工作中再立新功。这是四化的需要,有利于振兴科技和开发人才。
评上工程师以后的工作表现应作为一个主要考核方面。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这方面的考核分叫做"当上工程师以后的得分叮简称"工后得分。
要考虑"历史条件"。历史条件的含义是:参加考评高级工程师的工程师们,在其晋升为工程师时所得总分并不一样,总分的高低反映了他们资历、技术水平、工作能力、贡献和外语水平的不同。因此,我们可以用那时所得总分表征这个"历史条件",在考评高级工程师时仍应列人计算。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该项得分叫做"当上工程师以前的得分"考评方法见1夕82年第4期"工程师的考核评定方法"一文。
正确处理"工前得分"和"工后得分"的关系。如果完全以前者为考评依据,就会出现工作积极性下降,为考评高级工程师而攻读外语的倾向;如果完全以后者为考评依据,就含有某些不公正因素。因为这实际上是不承认当上工程师以前的历史,这样做有利于较年轻的工程师,而不利于年资较高的工程师。
为权衡利弊,两者应该兼顾,但是主次位置应随条件而变化:在人才政策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在确立了健全的人才政策后,应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用权值来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所谓"过渡阶段",就是指当前在人才政策尚未形成的情况下,以"历史条件"为主是较为稳妥的做法。在"过渡阶段"中也包含有新的积极因素,即当上工程师后必须立新功,它在考评高级工程师时起30%的作用。在今后三年内采取"过渡阶段"的计分方法较好。见
根据观察,这些资讯都是值得各位作者朋友参考的,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了解,以便在职称的道路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