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要远远小于成年人,因此儿童更容易被电视所吸引。就儿童对电视信息的理解过程而言,是紧跟在视觉注意之后的,并且由于电视对眼睛产生刺激的新奇性,导致它会妨碍儿童对信息的存贮能力。 Harvey Lesser也曾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对电视节目的注意而言,儿童收看时是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当中。他们不是有意识地去注意电视画面,而是电视画面呈现出的新奇刺激导致的结果。Lesser进一步指出,只有青少年和成人观众才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观看电视。 Marie Winn所著《Plug—In Drug》对儿童收看电视方式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认为因为电视画面中的轮廓线始终在运动,电视强迫性的表现方式控制着儿童的注意状态。而《Four Arguments》的作者Jerry Mander的观点则显得更为极端,Mander认为不断切换的电视画面控制着观众的视觉注意,儿童认知处于被动状态,甚至没有认知活动,“电视观众比一个器皿强不了多少”。
对被动电视视觉注意理论学派的简评纵观被动电视视觉注意理论就电视与儿童关系的相关研究,可以总结出这一理论学派两个很明显的特征:第一,就电视与儿童的视觉注意来说,电视是主动的,是第一位的,电视特有的外在表现手法控制了儿童的视觉注意; 短论高丹阳,等:儿童教育电视视觉注意理论学派评介第二,处于被动地位的则是儿童,幼儿显得尤其被动,他们的意愿、策略和个人经验在电视视觉注意方面不起什么作用。根据被动电视视觉注意理论观点,儿童的电视视觉注意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状态的,电视画面那些无意义的,但五颜六色的视觉元素完全可以控制儿童的电视视觉注意状态。对于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来说,更是如此。某些明显的电视外在表现手法能够激起并保持住电视观众的视觉注意,这些明显的特征包括复杂的视觉元素、画面的内在的和外在的运动、镜头切换、摇移、变焦等,还包括一些音频表现手法,如声音特效等。这些视觉和听觉上的成分足够使观众产生视觉定向反应,观众的注意视线一旦被抓住,那么视觉注意就会被保持,从而就会或多或少地对观众的认知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班杜拉声称,电视声画的表现模式能够对观众的注意产生极强的效果,因此不需要观众有特别的目的或意图,他们就会习得大部分电视内容。从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来看,研究人员把重点放在了信息呈现及人类眼睛的视线运动等方面上,时至今日不少国内外研究人员仍然在这一领域中进行探索。研究人员认为,信息的呈现方式可以影响学习,如果信息(文字、画面、声音)以正确的方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那么就有极大可能促进学习。Fleming和Levie指出,懂得眼睛的一般运动规律对画面者理解视觉注意非常重要。人的眼睛在浏览画面时是很自由的,从来不会注视画面的大部分构图,而只是把焦点放在某些画面元素上面。对于电视能够吸引观众视觉注意的机制,被动电视视觉注意理论的支持者Singer曾解释说,不断的运动以及变换方式构成了电视画面的独特表现形式,它们不断地在儿童眼前展示出视觉注意的定向点,儿童的视觉始终不太适应这种状态,换句话说就是电视接连地令儿童做出定向反应,使儿童始终处于新奇的状态当中,因此电视获得了强大的吸引力。
从这一理论的立足点来看,电视节目强烈的表现手法是“因”,儿童的理解和注意是“果”,这实质上是一个由电视向儿童进行的单向信号刺激过程。收看电视从根本上讲就是被动的,儿童收看电视时的智力活动当然也是处于被动状态下的,电视对儿童的思维能力或者是反应能力没有任何益处,儿童在收看电视时,只是接纳一系列的画面, 不会对电视内容产生任何理解,更谈不上较深层次的认知加工。被动理论阵营的研究结论引起了人们开始怀疑教育电视的存在意义,致使这一时期教育电视节目的生产处于相当艰难的境地。美国著名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在这一理论盛行时期,依然制作出一些儿童能够理解的短片, 但Jane Healy声称“现在最糟糕的事情就是人们居然相信电视节目具有教育价值”。Jane Healy其实代表了当时人们对教育电视认识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归根结底还是认为教育电视对儿童的教育价值是极其低微的。在电视视觉注意理论研究初期,电视视觉注意被动理论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小编提示,此条信息值得各位公考朋友参考,所以希望朋友们多了解关注,在职考的千军万马中杀出自己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