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高教论文
高教论文:高中作文训练模式初探的策略分析
高中作文训练模式初探的策略分析
| 文章出自:好论文网 | 编辑:毕业论文 | 点击: | 2014-12-16 12:53:51 |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之一。自2000年开始,我们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一直采用“序列背临·深度模仿·创意表达”作文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背临与模仿
    背,就是背诵,就是熟读文章后,不看原文能把其复述出来。临,即为临摹,即以名家书画为蓝本,模仿学习。古代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他们都勤于临帖,善于临帖。由临摹走向创新,这是书法、绘画艺术的规律。写作是一门语言艺术,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写作上的“背临”,就是要认真读范文、抄范文、背范文。读者待文章烂熟于胸后,离开原文,尽可能再现原文的内容、结构等。这样,反复揣摩,易于学到名家名作的长处。“背临”是为下一阶段的模仿奠定基础。
    作文模仿就是在背临的基础上,揣摩、体悟并掌握范文的行文思路、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发挥联想和想象,借鉴文本的写法,重新构思自己文章的过程。
    二、序列背临
    所谓序列背临,就是围绕既定的高中三年(主要是高一和高二,高三侧重升格训练)作文训练的二十四个目标和任务(见右表),在学生动手作文前,教师首先精选三四篇能够体现训练目标要义的精美范文(范文取自现当代的名家名作,一般不选学生作文,以达到取法乎上的效果)。范文选出后,教师在范文后围绕确定的训练点作简要点评,帮学生指明背临的方向。学生反复阅读这几篇文章,熟读成诵。对文章中那些体现训练点的“亮点”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从而在名家名作的指引下,初步把握写作知识。
    比如围绕训练点——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我们选了丁立梅《母亲的心》、毕淑敏《青虫之爱》和陈军《生活的浪花》三篇文章,针对“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教师做精要的点评,指导学生背临。限于篇幅,仅举一例。
   
    【名家走笔一】
    母亲的心
    丁立梅
    (选文略)
    【背临导航】同学们,让我们仔细品味作者是怎样抓住关键细节去渲染情感的吧。文章第二段写道:“她努力把这些东西搬到邮局柜台上,小心翼翼地询问”,这里的“努力”、“小心翼翼”两个词语。虽然朴实,表现出来的意义可非同一般,爱子心切、憨厚朴实的农村母亲形象,经这么一两个词一修饰,就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其实,在你的生活中,像这样的细节,我们时时刻刻都会碰到,也许那时颤动了你的心灵,就让我们记下这些生活中的感动,写到你的作文中去吧。
    通过反复阅读这些精选范文,围绕“记叙文的细节描写”,学生仔细品味其中的妙处,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懂得可以撷取生活中的哪些细节写进作文中,在背临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关于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获得写作知识,体会写作方法是序列背临的主要目的。
    三、深度模仿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郭沫若也写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诗句。他们的话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做出好的文章,首先要博“模”群书,广集资料,大量积累,广拓思路。
    唐代著名的皎然和尚把模仿的方式归纳成“偷语”“偷意”“偷势”三种。偷语,就是模仿前人的句子;偷意,是模仿前人的意境;偷势,是模仿前人的风格气势。指导学生模仿作文,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1.仿句子
    作家叶文玲回忆初中时写过一篇题为“一件不愉快的往事”的作文,文中申诉自己的“委屈”,以月亮的美丽皎洁和周围人的嬉笑,反衬自己的孤独和寂寞,文章写道,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老师用红笔圈出,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准确。叶文玲说,那是她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段落和词句。毛泽东词“一唱雄鸡天下白”就是模仿了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仿句,可以移植传神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我所用;可以仿照句式,再造一个段落。仿句子是基础,平时应引导学生多加训练。
    2.仿结构
    所谓结构,实际上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无论什么文体,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都要选取恰当的结构或形式。记叙文的倒叙和插叙、叙述的角度、线索的安排、场面描写、伏笔照应、巧合误会、悬念对比等,议论文的总分式、对照式、并列式和层进式等,我们都可以在阅读范文的基础上仔细揣摩其中的妙处,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一般来说,理清文章的思路,就能窥到作文构思的全貌。如果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和模仿优秀文章的构思,结合教师的指导,必定能提高其谋篇布局的能力。仿结构是构思,但必须注意借他人的创意,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意。
    3.仿立意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体会到作者表达的一种情感、揭示的某种哲理,体会到作者对真、善、美的渴求,对假、恶、丑的厌恶。名家名作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悟,自己也有过,但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如他人透彻、准确,就可取他人的旨趣,表达自己的心声。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了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再思考自己的生活经历,以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为依托,写自己生活的酸甜苦辣,必定给人以真实、亲切、自然之感。学生模仿立意,不仅要深刻探究作品的意是什么,更要探究作者为什么会生成此意,以及此意是怎样生成的,进而在写作中更加灵活地迁移。
    深度模仿是让学生从范文中吸取营养,咀嚼、消化,掌握写作技能,从而激起学生创意表达的愿望。     四、创意表达
    茅盾先生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但我们拥护‘模仿’只能到此为止,过此一步,则本为向上的垫脚石‘模仿’就变为了绊脚石了。”①这些话把模仿的意义和局限说得一清二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②基于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模仿时,
要从模仿的深度上做文章,以避免作文中因模仿而导致的“千人一面”的现象,最终达到创意表达的效果。在处理深度模仿和创意表达的关系时,我们要注意:
    1.把握标准
    深度模仿的标准有两条:一是要取其所长;二是融会变化,做成自家一种手笔。有如“酿花为蜜,蜜成而不见花也,酿稻为酒,酒成而必去糟也。”模仿不同于抄袭。抄袭是窃取别人的文章成果。文章从立意到构思、到语言均照抄无误,这是抄袭,是必须反对的,也是容易识别的。模仿也不是套用。套用是不考虑内容适合与否,硬将一个熟背的故事塞进规定题目的文章中,袭用前人现成的形式和内容。而模仿不同,它是取法乎文,是作文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手段,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因此,模仿时要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思想提炼,自己的语言表现。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出发,从自身认识出发,认同范文的思想高度,欣赏范文的表现形式,从而自觉地吸收范文的成功经验,扩大自己的体验,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的条件。模仿不能失去“自我”,模仿仅是一定意义上的借鉴,这是一个“标尺”,也是一个“底线”。
    2.打牢根基
    写作的实质,就是对自身储备的一种综合调动,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释放,它的前提是积累,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就不可能写出令人心动的佳作。为深度模仿奠基,首先要注重课外阅读,充实语言库存;其次要体验生活,充实情感库存;还要放眼世界,充实材料库存。
    我们可指导学生多写随笔。可以写自己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在形式上不作硬性规定,让学生驰骋自由的创作天空,体验习作的轻松和快乐。总之,引领学生体验生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3.注重思维
    有了生活的积累,有了写作知识,但写作是一个立意和立意的语言秩序化(形式化)的过程,要达到最终目标,把隐性的、抽象的、随意的写作活动显性化,具体化,模式化,还必须借助写作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形式,那就是思维。正如语文教育家顾振彪所言:启动思维操作,是牵住了作文训练的牛鼻子。思维训练,这是深度模仿的原动力。
    因此,在指导学生深度模仿时,切不可忽视思维训练,要注重学生的观察、想象、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力求在模仿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习作在内容上见解深刻,在形式上“脱胎换骨”,最终由模仿走向创新。
    4.创新为本
    任何事物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作文教学“始于模仿”,只是引领学生步入作文圣殿的先导,而模仿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创新。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后人未有不学古人而能为诗者也。然而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通过语言、结构的模仿练习,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其创新思维的潜力也会得到挖掘。在进行新的创作时,就要鼓励他们丢掉“拐杖”,展示自己的创作个性。
    当代大画家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我者”自然免不了模仿,从模仿中悟出门道,掌握技法而后生。如一味模仿,始终只是在“嚼人家嚼过的馍”,就会完全丧失了自我,只能走“似我者”的死路了。无论怎样模仿,我们都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模仿的量变中产生质变,诞生一个个新的“这一个”。
    近十年的实践证明,我们采用“序列背临,深度模仿,创意表达”方法,指导学生的作文训练,使学生学有榜样,让老师教有依据,逐步引导学生将别人的写作技巧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注释:
    ①茅盾.大题小解[M]//茅盾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