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法的引进与体系的建立,始于已故前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会长姚梅镇教授,其将日本学者樱井雅夫的第一章译成中文,并明确提出"国际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学部门鸣.姚先生如此划分的依据仅是"其(国际经济法)法律行为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及其所涉及的法律规范,都具有同其他法律部门不同的特点."这些是否足以决定一个法律部门的形式和出现呢?上述不同的主体、内容和规范由什么来进行统摄呢?姚先生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直至1989年姚先生在其主编的那本影响甚大、流传甚广的一书中,也未论及该问题.
实际上,姚梅镇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所建构、至今仍被广为接受的这种"大经济法"理论,来源于对美国经验的一种借鉴.这从姚先生早年发表的论文中就可以发现.这种"大经济法"的观点,采用归纳实证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实用主义学者思潮和规范实证主义法学思潮的体现.如果从解决实际间题角度来看,这种方法当然是科学的、可取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复杂的法律问题往往不是借助于某一部门法的理论或知识就能完全解决得了的.一个专利纠纷的解决,往往会涉及劳动法、行政法、民法等多个部门法.但如果仅基于这个原因,而将这些相互独立的部门法规范综合成一个"部门法",恐不为学者们接受.
以哈佛大学凯兹、布利斯特、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塞普为代表的这种融自然法、法人、国家等多个主体、公法规范和私法规范、国内法和国际法为一体的"大经济法"观点,与英美法系的经验主义传统有深刻渊源.正如美国大法学家霍姆斯所说:"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心.这种观点在美国大行其道,除与主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及经验主义法学传统甚为合拍的原因外,从法学学科的分类来看,也是没有间题的.在美国国际私法就叫冲突法,它解决管辖权、法律选择及承认与执行外国判决三方面的问题,它与国际经济法的界限依然是清晰的.
然而中国的"国情"却不一样,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东欧学者将统一实体法纳入国际私法体系中以来,实体法一直是国际私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来,造成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私法在"实体法"上的严重交叉和重叠.究其根源,就在于借鉴美国的经验时,没有考虑中国已经形成的国际私法的理论架构,过于追求实用,忽视了建立科学体系的重要性.对国际经济法的功能和任务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实质上反映的是我们一向所遵循的大陆法系的理性主义传统与英美法系的经验主义传统在思维上的基本分歧.可以说,中国国际经济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理论根据先天不足.
那么,如何弥补这些在建立之初即存在的缺陷.追本溯源,最终的解决方式就要从法学基本理论中来寻找了.
特别注意:本站部分信息由网络收集整理.如有错误,请联系我们修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