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外语,必须从母语的坐标转向第二语言的坐标,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第二语言,把握其中的"世界图景"。关于语言与思维、文化、民族的关系,已有许多哲学家和人类学家进行过讨论。
海德声称"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康德认为人的感觉表象是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引起的,即感觉表象不是主观自生的。洪堡特继续发展了海德的观点,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另外,洪堡特进一步把康德的哲学思想运用到对语言的观察上。
他说正是语言的内在形式对感觉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将其加以概念化。语言不同,其内在形式也不一样,对相同的感觉经验整理的结果也就不同。思维和感觉只有通过语言才能确定,才能变成有形的东西,才能得以交流和传播。思维和语言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东西。
人类学的先驱博厄斯受洪堡特思想的极大影,把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
不同于洪堡特的观点,他认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单向的",即语言可以表达思维,反映思维,但是不能决定思维。
博厄斯的学生萨丕尔进一步发展了博厄斯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理论。萨丕尔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独特的概念框架,不同的概念范畴对自然有不同的切分。
萨丕尔还认为人并不是独立生活在客观世界之中,也并不是像平常理解的那样独自生活在社会之中,而是受着已经成为社会交际工具的那种语言的支配。
萨丕尔甚至把多种不同的语言比作不同的几何坐标,即使是同样一个几何体,会由于处在不同的坐标中而具有不同的表述,其几何点之间的关系也会由此而显出差异。
成人的外语学习与儿童的第一语言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成人已经掌握了固定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一个成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时就不可避免地受第一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建立正确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
语言、思维、文化的关系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东西方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中一直争议不断,但其所引发的语言与思维、文化关系研究对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本文主要借助上述人类语言学的观点,通过探讨特定的语言文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帮助留学生逐步走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而更好地学习中华文化。
了解具有文化特征的形象和标志了解文化概况:让留学生了解中国如下一些方面的概况:语言、宗教、音乐、艺术、建筑、种族、民族、祖先、地理概况、工艺品、纪念品、服装、食品等。
了解名人和景点:从报纸、杂志和网络上收集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景点的照片。人物如鲁迅、武则天、孔子、毛泽东等,景点如长城、兵马俑、天安门等。3.找出一个不属于中国文化的人或地方:该练习可以放置一些容易混淆的人物、地方或物品的图片供留学生识别。
人类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为博厄斯和萨丕尔,其观点中关于语言和思维、文化的研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也具有很大指导意义,文章主要从人类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教学的启示。
职称评定要求要发表论文,论文发表要注意哪些事情。有哪些期刊可以选择,欢迎在本站查阅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也可以咨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