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幼儿教师 探索性学习 教学组织策略
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潜能,信任幼儿,支持幼儿,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对于幼儿而言,探索性学习正是他们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的周围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地观察和尝试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组织和开展探索性学习是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体的必然途径。
一、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探索内容
幼儿探索性学习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是在与一定的学习内容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我们发现,幼儿的探索状态不仅取决于学习内容的深浅,更在于内容是不是幼儿喜欢的、能否引起幼儿探索和认识的兴趣、能否为幼儿直接感知和操作。因此,教师在选择探索内容时,首先要注意所选内容是否直观有趣、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奇特的现象、神奇的变化、生动的游戏往往能很快把幼儿吸引过来,进而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兴趣,而幼儿的直接操作和游戏参与又能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进而促进其发现问题、探索秘密、体验成功。其次,教师所选内容要贴近幼儿,即尽量从幼儿可以直接接触和感知的周围世界与生活中为幼儿选择学习的内容。如:天上为什么会下雨?雨是从哪儿来的?雨下来后到哪儿去了?雨落在不同的地方是什么感觉?这些问题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易被幼儿感知,能够激发幼儿的认知与探索兴趣。
二、创设丰富适宜的学习环境
幼儿探索性学习是自主和持续性的活动,必须有能够满足幼儿自由探索需要的区域来给予持续的支持。
从探索性学习必须经历的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尝试探索——得出结论——表达表现”来看,幼儿探索区域的创设宜包括:
第一,小问号区,即把幼儿每天关注的问题、感兴趣的事物、现象等,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分类投放到这个区,引起幼儿关注,从中发现问题。如教师可以在小问号区摆放三个呈现鸡蛋不同沉浮状态的可乐瓶,一个沉入水底,一个悬浮水中,一个浮在水面,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会自然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第二,自由操作区,即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材料,以满足幼儿自主探索的行动需求。
第三,探索资源区,即要投入与幼儿近期探索活动有关的图书、光盘、图片等资料或材料,并分类摆放,供幼儿随时查阅和利用,从而为幼儿自主探究提供支持。
第四,展示交流区,即主要为幼儿的成果展示和个性表现提供自由的舞台。幼儿通过这个区域可以在与同伴交流、分享中体验成功、提升兴趣、相互启发,使探索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挺进。如可以设置“小小新闻台”,发布每天的探索信息和新发现;设置“作品展示台”,摆放幼儿的立体作品和绘画作品等。 三、给予灵活有效的教育指导
1、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探索性学习要求教师突出以幼儿为主体,研究“儿童是怎么想的如何学的”。教师只能以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主动学习中,并且要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倾听幼儿的心声、对话以及幼儿表现出来的无声语言,敏锐地捕捉蕴含其中的巨大学习价值和即将产生的探索倾向。只有教师真正认真倾听和解读了幼儿的心理和探索学习的特点,教师的指导才会趋于积极有效。
2、追随幼儿的探索过程
由于在探索之前,教师不一定完全了解幼儿,也就不能完全预料孩子将如何探索、摆弄和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为此教师要随时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幼儿在探索性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行为方式和兴趣点,及时提供和补充材料,以推进幼儿的探索活动有效顺利地进行。如玩“乒乓球转花“,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增添不同形状的乒乓球花瓣,如1/4的、1/3的、1/2的,有边角剪齿的,有波浪形的,以及不同颜色的,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就会因为新鲜事物而重新调动起来,积极尝试不同的转法与玩法,从而使其探索走向丰富与深入。
总之,幼儿探索性学习有其特殊的规律与表现方式,促进幼儿的探索性学习,保证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真正发挥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的作用,与幼儿一起学习、一起探索、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
2、刘占兰 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
3、杨南萍 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学前教育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