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冬梅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从古典经济理论到新古典经济理论,再到凯恩斯经济理论、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以及公共选择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其对政府经济行为的界定因其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有着不同的判断,这使得财政学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修正和完善过程,其基本理论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3.财政学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财政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经济职能、公共选择、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及政府分权等内容,其理论部分可分为基础理论、支出理论、收入理论和宏观理论4个部分,其中基础理论阐述财政学的基本概念、规范和实证分析的一般工具以及评价标准,主要涉及福利经济学理论;支出理论主要分析政府该在多大程度上应成为社会产品的购买者、生产者和分配者,政府是如何做出决策的;收入理论从税收、价格和使用费以及公债3种政府取得收入的形式来阐述政府该如何征税,制定价格和发行债务;宏观理论主要讨论多个政府或多级政府的情况下应如何处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以及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行为对总需求、消费、投资以及物价水平和就业状况会产生的影响。这些理论所研究的内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普遍性。
当前我国财经类高校《财政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教师的理论功底不扎实财政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数学、计量经济学知识功底,惟其如此,才能在充分领会当代公共财政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很好地完成授课任务,而我们发现,很多授课教师理论功底不甚扎实,这不仅增加了教师把握理论特点,理解理论精髓的难度,也影响了对学生的教学效果。(二)考试形式传统,科学性不足目前的教学方法大多为课本讲授,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尽管这种教学方法能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计划完成,却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乏教学互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考试形式则是传统的“一考订终身”,无法对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对本课程的知识掌握状况进行连续、系统地评价,这样的考试体制也助长了一些学生的投机心理,平时学习不用功,考前临时抱佛脚,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凭借死记硬背考试过关。(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财政学学习的实验室应该是社会。财政学的课堂上缺少老师、学生、社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作为求知者很茫然,教师授课针对性不强,教授的理论往往不能与实际结合,学生感觉空洞乏味。更为严峻的事实是,很多教师本身就没有实践经验,与实际工作脱节,所讲授的课程自然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四)教学内容过于简化首先,财经类高校非财税专业《财政学》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简化。现代财政学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又称为公共经济学,它以公共部门(不仅包括政府部门,而且包括公共事业部门和公共企业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与专门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传统财政学相比较,大大地拓展了研究范围。而在目前非财税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财政学课时设置往往很有限,如周课时为2学时,而有效教学周数一般不超过18周,即总课时大约为36课时。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内容过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简化,缺乏足够的时间对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弱化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其次,目前财政学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教师很少利用书本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因此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此外,在讲课中,财政概念、财政职能、财政收支部分所占比重大,财政政策部分所占比重小,而财政政策恰恰是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这是教师在授课中常常忽略的问题。(五)未能有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目前很多财经类高校《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手段仍多是“粉笔加黑板”的模式,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比重低,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此外,教师的方言、声音、语速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也会占用一部分时间,减少了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学生忙于记笔记,没有时间去理解所讲的内容,学生变成了记笔记的机器,授课效果也大打折扣。
财经类高校《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财政学教学以对理论观点的介绍和论证、制度与政策的诠释为主,学生学习较为被动,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考试,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运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剖,既加深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又锻炼学生应用财税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跟踪财税工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搜集报刊、图书、网络中的信息资料,尽可能多地掌握有教学价值的案例,编辑成教学资料,应用到课堂教学和指导中去。(二)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讲求教学效果财政学内容丰富,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做面面俱到的讲解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应当针对不同授课对象,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和课堂设计,既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又能使学生对本课程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因此,应在学期初,根据不同的授课专业及其课时,讨论、确定要讲授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要求授课教师作精心准备,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尽可能多的新知识。(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讲授效率无论哪一种媒体形式,只有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出其在教学应用中的优越性、实用性,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因此在掌握了多媒体的一般技术以后,多媒体教学水平的高低,应用价值的大小,就取决于教师的现代教育方法和综合业务素质的高低。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统一规范多媒体课件,而且更要重视教师讲课过程与课件的配合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组织结构可以按系统按章节为纵向主线进入,也可以以问题为中心横向展开。在加强教与学的交流方面,要加强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提问、课堂反映,快捷调出各类信息资料,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的能力。(四)以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已讲授、学习过的知识,结合具体问题,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课堂交流,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教学互动,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教师也能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在下一阶段教学中采取针对性措施。(五)注重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此,应该除了在全程教学计划中有专门的实习安排外,还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利用假期及其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专题社会调研,如新农村建设、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状况等问题的调查,可以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适时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财税工作部门的同志,到学校进行专题演讲和交流,使学生接触财政学界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流派,了解财政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财税改革的进程、热点和难点,加深对财政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认识。(六)规范考试内容和成绩评定办法使考试和成绩评定成为统一教学要求、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有效方式。对于课时相同的课堂,可以采取从题库抽取试题、统一考卷、考后集中阅卷的办法,促使教师规范讲课内容,并在教学效果上进行竞争。学生成绩的确定除以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外,还考虑课堂讨论、论文写作、社会调查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使成绩分布能大体反映学生之间学习努力程度和对本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撰写小论文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思考,锻炼理论分析、科学研究和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要求财政学专业学生在本课程教学中要撰写二到三篇3000字左右的小论文,教师对每篇论文均要进行审阅并做出评价;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职称评定要求要发表论文,论文发表要注意哪些事情。有哪些期刊可以选择,欢迎在本站查阅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也可以咨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