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新福林等升压药与机械刺激兴奋迷走神经(以下简称"机械刺激")都是常用的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室上速")的方法.但临床习惯单独使用或先后使用,往往疗效欠佳或副作用较大.笔者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可在较低的血压水平成功地转复室上速.
1 材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文病例来自本院1992~1998年住院及门诊病人.各组间病人有交叉情况:如治疗组(A+B组),除第一次接受治疗的外,有部分病例曾先用过新福林或机械刺激未转复或转复后室上速又发作,改用本法治疗.对照的新福林组(A组)及机械刺激组(B组)的病人来源也有类似情况.A+B组,住院14例,门诊29例;A组,住院10例,门诊22例;B组,住院20例,门诊14例.治疗前全部病例的心电图均示室上速.本文病例均未做电生理检查.临床情况见表1.
1.2 方法A组:先测血压,继而在心电监护下用新福林(浓度10mg/100~150 ml)静滴,滴速30滴/min(约133~200 mg/min).每两分钟监测血压,随时调节滴速.如己转律,描记心电图,继续以10滴/min的速度将新福林滴完;如收缩压升至18mmHg仍未转律,则停止治疗,改用其它方法.
B组:在心电监护下,按照压眼球→压颈动脉窦→Valsal-va氏动作的次序进行机械刺激(60岁以上的老年人慎用压颈动脉窦),如已转律,停止操作,描记心电图;如未转复可按上述次序重复1~3次,如仍无效则改用其它方法.
A+B组:按A组的方法滴注新福林,当血压升至130mmHg左右时即在继续滴药的同时按B组的方法施行机械刺激,并观察转律情况.如收缩压升至180 mmHg仍未转复则停止治疗,改用其它方法.
1.3 疗效判断凡在治疗过程中突然转成窦律或先转成交界区逸博心律、房颤等心律失常,未经其他抗心律失常治疗在1 h内自行转成窦律的均算转复成功.如经治疗室上速未能终止,或虽终止,但转成其它心律失常后,不能在1 h内自行转成窦律的算无效.
1.4 副作用判断本组病例的副作用,主要是胸闷、头痛,为便于分析,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上述1项或2项副作用的,不论程度的轻重均计入有副作用.压眼球时大多有轻度胀痛不适感,一般不影响治疗,本文不予分析.
2 结果治疗前血压(以下简称"治前压")、转律时的血压(以下简称"转律压")、转律时的血压增高值(以下简称"增压值")、转复率及副作用发生率.
3 讨论一般认为机械刺激的方法转复室上速较安全,但作用不如升压药好,相当一部分室上速难用此法转复.本文B组转复率仅52.94%(18/34).升压药静滴作用较好,转复率较高,本文A组转复率达90.62%(29/32),但副作用较明显,本文A组诉头痛和/或胸闷的达84.38%(27/32).大多数作者主张老年人,特别是合并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的室上速患者禁用或慎用升压药转律以防意外.国内徐楚材等报告一组78例老年人室上速患者合并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及高血压病的占88.46%(69/78).本文A+B组合并高血压及器质性心脏病的占44.19%(19/43),而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则占72.22%(13/18),与徐楚材等报告的近似.这就大大限制了升压药在转复室上速时的应用.
本文新福林静滴同时伍用机械刺激的转复率为95.35%(41/43),明显高于B组(P<0.01),与A组比较转复率虽然无明显差异(P>0.05),但转律压(包括收缩压及舒张压)及增压值(包括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低于A组(P均<0.01).也正因为本组以较小的增压值,在较低的血压水平转复室上速,所以头痛、胸闷等副作用发生率仅18.60%(8/43),明显低于A组(P<0.01),而且剧烈程度亦较A组为轻.
本文显示:新福林静滴同时伍用机械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转复室上速的方法.对老年人或合并高血压及器质性心脏病的室上速患者,只要在操作时注意监测,并将收缩压控制在165 mmHg以内(本文A+B组绝大多数病例转律压都在150 mmHg以内),本法仍然是安全有效的.本法之所以能在较低的血压水平转复室上速,其机理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1)新福林与机械刺激对迷走神经的兴奋作用有叠加效应.(2)新福林提高动脉压后,改善了颈动脉窦及窦房结的血供,从而提高了机体对机械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了转律机会.
评职要发表几篇论文?国家级期刊,还是省级期刊,还是核心期刊,你可以到本站相关栏目下查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