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 高职 课程 教学研究
[论文摘 要]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该课程教学教改中存在的具体现象的凝练,提出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师创新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从体制、历史、教师、激励政策等方面分析查找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点建议。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该课程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实践性较强。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管理的理念、管理的能力和管理的素质。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地去探讨和解决。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独具高职特色的课程培养目标尚未完全形成
《管理学原理》是大学、高职和中职三个学历层次管理类专业和相关专业必开的一门课程。有些高职教师认为,本科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多年积淀形成的,完全可以套用,结果不加思索,“拿来”就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带有明显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理论知识重视有余,实践技能训练不足,而这恰恰与高职的培养目标背离。还有些高职教师仍没有摆脱中专教育的模式,沿用了中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课程教学理念不够科学和完善
一是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而多数教师侧重于管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管理方法的传授,缺乏对管理理念的培养和管理技能的训练。二是课时分配不尽科学。《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为了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大多数教师将80%的课时用来讲解理论知识,留20%甚至更少的学时用于实践。这种课时分配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管理的理论重于实践”、“科学多于艺术”。三是教师偏重于教材内容的单向传授,缺少师生双向交流,很难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启发下能动性地学习,也不容易使学生体会到 “管理的灵魂是创新,管理的价值在于实践”。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互动性差
重传授、轻参与,重分析、轻综合,重知识的记忆、轻能力的培养, 重终结性考试、轻形成性考核,仍是《管理学原理》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案例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变成了“举例法”;“讨论法”缺少恰到好处的点评,有的甚至简化为提问法,等等。教学方法的不够灵活,使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填鸭式”、“满堂灌”更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4.教师的教学创新不够
一是许多教师早已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模式,满足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灌注式教学方法;二是该课程的教师完全脱产到一线实践的机会很少;三是该课程的教师与非常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的平台还不健全。这使得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受到很大限制,教师也难于进行教学创新。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1.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教育教学体系尚不完善
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办学的时间短,基础条件较差,底蕴不足。既没有现成的国内经验可以套用,又没有与之相似的国外经验可以照搬,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去总结、去修改、去完善。因此,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不协调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更是如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依然主要是学理论知识,多是在本科或中专教材的基础上做一些“加法和减法”,使得针对性和应用性都不强。
2.高职院校摆脱中专教育的羁绊还需要一个过程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有长期的中专办学历史,带有较深的中职教育痕迹。而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等教学方面的变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适应。所以,用中专教学的经验指导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在一定时期内还存在。
3.教师群体还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高职特色教学的需要
从教师来源上来看,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原来的中专学校,教学中带来较为明显的中职教育教学特色;少数教师属于近年来新招聘的教师,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理论水平较强,教学中带有明显的大学特色。
从教师创新上来看,高职院校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大多不愿意为教学改革付出更多的成本和承担更多的风险。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他们担心改变传统的模式会在专业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也担心学生的不适应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的选用上来看,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在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方法选用上缺乏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另外,教师中的研究群体还很不成熟。
4.教学改革中的政策激励不到位
一所学校的强弱大小,靠的是人才,是教师。人才靠的是培养和激励,有效地培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于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目前的高职教改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教师的培养缺乏长期的师资培训规划,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1.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授予学生的是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一种心智技能的训练。这种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仅仅依靠理论记忆、经验指导、实践操作就能达到,更多的是在体验中融汇、实践中领悟、思考中创新。其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完全服从并服务于“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实训课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来组织进行,由学生来评定成绩,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再次,对于管理者而言,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很重要。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表现的空间,讲解完重点难点后,让学生提问、讨论、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交流或研讨,引导着学生去思考,鼓励着学生去质疑、创新。
《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的差异性,精心选取教材,并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一是在知识体系的基本完整下讲究重点突出,在理论够用下突出技能本位。二是在内容安排上应尽量减少高层战略管理的内容,注重中基层管理中所涉及的管理实务与技能。三是将管理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并设置于相应的管理情景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知识,置身于情景中训练技能。四是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实用性和前瞻性。五是根据各专业未来岗位的差异来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该课程内容的要求。
3.改革教法,实现教法多样化、教学互动化
《管理学原理》课程应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可以说,传统教学法仍然是《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在理论的运用或技能的训练中要借助情景模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它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来源于管理实践活动,所以要重视和加强该课程的实训教学,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将复杂、抽象的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去感悟和从事管理实践活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
结合高职院校管理学师资队伍现状及教学发展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有针对性地引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企业和管理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二是给教师创造提升理论水平、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平台;三是树立“以师为本,因师而治”的管理哲学,把教师当作“人才”来尊重和相信,而不是视其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源或完成教育任务的工具;四是制订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监督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五是制订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考评标准和奖惩制度,使教师在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5.以提高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评估的标准更多的是关注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培养适应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积极引导学生内外兼修,塑造自我。
结束语
总之,《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打造“双师”团队,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等措施和手段,达到既提高学生基本能力,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单风儒.管理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朱中华.高校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J].教育学术月刊,2009(7).
[4]余霞.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12).
[5]崔德明.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本质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9(11).
[6]舒喆醒.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
[7]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