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利益相干者;会计监督体制
利益相干者会计监督体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干。综观世界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是美、英等国为代表的股东利益导向模式,另一种是德、日等国为代表的利益相干者共同利益导向模式。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干者会计监督体制也各有特色。我们选择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为样板,对它们各自的利益相干者会计监督体制做一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各国利益相干者会计监督体制的优劣,从中汲取名贵的经验,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利益相干者会计监督体制提供借鉴。
一、美国公司的利益相干者会计监督体制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股东权利保护的国家,只管其公司治理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以股东利益为导向却总是贯彻始终。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上,美国公司依照“股东至上”的逻辑,把内部治理结构抽象成股东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标准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
只管美国的公司治理采取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模式,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也在不停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大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而在每一个阶段中,利益相干者会计监督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机制都有自己的特色。
(一)家族大股东主导阶段
从股份公司兴起到20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美国公司的股份相对比较集中,股票主要掌握在少数私人家族手中,家族大股东持股比例一般在50%以上。当时,股票市场尚不非常发达,股东的稳定性较强,投机性较小。家族大股东由于持股较多,因而在公司治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无论是股东大会还是董事会,都被家族大股东牢牢控制着。由于经营权掌握在经理的手中,而经理可能更热衷于使其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而不会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其他利益相干者(职工、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的经济利益又基本上是由合同事先确定的,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关系不大。因此,这一时期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是股东怎样对经理进行监控,以使经理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相协调。利益相干者的会计监督也主要体现为董事会(实在质上代表的是股东)对经理的会计监督上。由于董事会直接参与经营决议和监控,因此,可以直接对经理人员的会计利用行为进行监督。但是,在这一阶段,董事会并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来履行监督的职能,而是把对经理的监控作为全部董事理所虽然的职责,只不过由于会计信息的专业特别性,董事会一般是先聘请专门的注册会计师对经理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发表意见,然后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对经理进行监督。
(二)经营者控制阶段
1932年,阿道夫。伯尔勒(Adolf Berle)和戈迪纳。米恩斯(Gardiner Means)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成果表明,1929年末美国大型公司股票全部权的疏散非常明显。在最大的200家工业公司中,半数(数量上占44%,资产价值占58%)以上公司的股票全部权是如此疏散以至于这些公司的管理被以为是自我控制,而并不真正对任何一个特别的全部者或其他的利益相干者负责。高度疏散的股权结构使得单个股东对公司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小,其参与企业决议和监控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以“用脚投票”的方法来维护自己利益的方法成为众多股东的共同选择。
股东们对“用手投票”权的放弃,使得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越来越多的董事会成为“橡皮图章”,经理人员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和支配者。在这种情况下,对公司的实际控制使经营者有了更为优越的利用会计信息的条件,而众多的股东则远离公司的运作,无法直接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仅仅依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显然已经不能及时有效地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了。1938年,美国发生的闻名的麦克逊。罗宾斯(McKesson & Robbins)药材公司案件,向利益相干者只依赖注册会计师进行监督的做法敲响了警钟。这一阶段在会计监督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在经历了1929年股市的大崩溃之后,特别是1933年颁布《证券法》和1934年颁布《证券交易法》之后,资源市场进入了一个发展和完善的时期,股票交易和信息披露制度都得到了规范和完善。同时,由于全部权和经营权的日趋分离,经理人员的职业地位和作用得到确认,经理市场迅速发展和完善起来,资源市场和经理市场对经营者的约束作用渐渐加强,市场对公司的控制机制渐渐形成,这种机制是通过接管来制止经理人员滥用职权和挥霍公司资源。一旦经理人员滥用他们的权利大概因任何其他原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其公司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从而吸引买者猎获这家公司,以达到对这家公司的接管并校正所发生的滥用职权的行为。
显然,在这种背景下,经理人员在财务报告上舞弊的动机会更为猛烈。但与此同时,资源市场和经理市场的运刁难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在明显提高,因此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大大提高了,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处罚力度明显加强,而且防止财务报告舞弊主要是管理当局职责的见解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被公司管理当局广泛接受。这一阶段,人们对内部控和制的认识已突破了内部牵制的限定,其所涵盖的范围险些涉及到了企业内部全部的控制程序方法。随着查错防弊的责任转由公司管理当局负担,审计的目标开始正式界定在验证财务报告的公允性方面,审计方法也由原来的详细审计转变到建立在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和评价基础上的抽样审计,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审计工作明显转向依赖和利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从而大大地减少了审查经济业务和会计记载的数量,审计工作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内部控制与现代审计的联合,也是二十世纪审计方法和技能的突出进步。
论文写好了,要发表到哪里去,这可是件大事,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可能与你单位的评职要求相吻哈哦,可咨询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