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法律论文 > 法学理论论文
法学理论论文:法律论文发表:试析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批驳与重建
法律论文发表:试析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批驳与重建
| 文章出自:论文格式 | 编辑:格式网 | 点击: | 2013-12-04 21:57:29 |

  【论文摘要】:原因自由行为涉及了近代的责任原理和构成要件理论之间的相克抵牾。本文从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困境入手,旨在对原因自由行为理论通说提出批驳和重建。丈中以为通说存在逻辑前提不当、违背实行行为理论、限定责任本领情况下无法表明适用等缺陷。

  【论文关键词】:原因自由行为 同时存在原则 意思决定论 法益 结果行为原因自由行为(actionliberaincausa)理论以其独特的学术魅力,一直受到大陆法系刑法学家们青睐,并展开了深入的探究。究其原因。它涉及到了近代的责任原理和构成要件理论之间的相克抵牾。原因自由行为的理论困境在于,怎样与“责任本领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原则相契合。笔者以为传统理论通说虽恪守责任主义原则,但存在逻辑前提不当、违背实行行为理论、限定责任本领情况下无法表明适用等缺陷。笔者赞同“意思决定论”,以为结果行为是实行行为,主张对同时存在原则进行修正和缓和,发挥法益作为犯法构成要件表明目标的机能,重建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一、原因自由行为的理论困境

  大陆法系犯法成立的要件分别是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与有责性。“无责任则无刑罚”(nullapoenasineculpa)乃是大陆法系一条重要的法律格言,因此责任主义要求责任本领必须存在于行为之时,行为人只对自己在有责任本领状态下所实施的危害行为负担刑事责任,而不能追究其在无责任本领状态下的危害行为的责任。此称为“责任本领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原则0然而,在适用这一原则时,有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比方:行为人存心使自己陷于无责任本领状态并实施危害行为,由于其在行为时已无责任本领,假如追究责任的话,显然与“实行行为与责任同在原则相违背;但倘若不予处罚,却又显然有违一般国民的法情感以及刑法必要性,还是应当追究其责任。正是为了调和这一抵牾,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应运而生。

  日本学者以为,“所谓原因中的自由行为,指法益侵害行为(结果惹起行为)时虽然没有责任本领,但对于陷于无本领状态(原因设定行为),行为人有责任的情况。”。从原因自由定义中可以看出,原因自由行为是由原因设定(又称原因行为)行为和结果惹起行为(又称结果行为)复合构成的。虽然在结果行为时没有责任本领,但原因行为是在自由意思状态下实施的。因此,在原因自由行为的情况下,责任和行为在外形上就表现为一定的“分离”。原因自由行为的分离性特征,反映出近代的责任原理和所谓构成要件理论之间的相克抵牾。原因自由行为具有可罚性,这一点已经得到当今世界各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界的广泛承认。客观主义刑法理论以实行行为作为刑法的评价对象。但处罚原因自由行为,究竟怎样与“责任本领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原则契合呢?换言之,怎样既遵守了“责任本领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原则,又能为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找到公道的理论依据呢?这正是原因自由行为的理论困境所在。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大陆法系刑法学者们众口纷纭,在二战之前基本形成了原因自由行为理论通说,即恪守责任主义原则,主张原因行为是实行行为。笔者将对其进行评析、批驳。

  二、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批驳

  (一)原因自由行为理论通说原因自由行为理论通说,又称为间接正犯类推说或工具说。通说以为,原因设定行为具有实行行为性。在原因自由行为中,行为人通常在实施了外形上具备犯法形态中的定型的实行行为时,处于无责任本领的状态;而原因设定行为是在有责任本领的状态下实施的。因此,为了与“责任本领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原则相契合,把原因设定的行为表明为定型化的实行行为,具有实行行为性。

  通说的来由在于,将原因自由行为与间接正犯相类推,如日本学者所说“相对于利用他人作为工具之间接正犯,原因自由行为系利用陷于无责任本领状态下之自己作为工具,就此点而言固有不同,然而两者之论理构成并无差异,由此可见,依照类推间接正犯说之见解,既然在间接正犯之场合,利用者的行为被视为实行行为,同理,在原因自由行为之场合,原因设定行为在论理上虽然也被视为实行行为。”0间接正犯是以利用行为之动手作为实行行为的动手的,所以在原因自由行为中,原因设定行为(也就是利用行为)之动手也就是原因自由行为实习行为的动手,根据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原因设定行为是在自由意恩状态下实施的,因此实行行为与责任同时存在原则也能充分成立。

  间接正犯类推说作为原因自由行为的通说,团藤重光、小野清一郎、大琢仁等均持此说……团藤重光提出,原因自由行为中的原因设定行为是否具有实行行为性,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使自己陷入完全无责任本领状态:(2)将自己的无责任本领状态作为工具予以利用的行为本身,具备构成要件的定型性……而大蟓仁还提出了利用“有存心工具”,将原因自由行为见解扩大适用与利用自己心神耗弱的状态。

  (二)对原因自由行为通说的批驳原因自由行为通说虽然恪守了“责任本领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原则,但也存在诸多缺陷。

  首先,通说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本都是存在疑问的:原因自由行为与间接正犯的理论类推性存在争议。虽然,仅仅作为现象存在的话,二者都是利用在无责任状态下来达到实施犯法的目标行为。但是究其理论而言,是否具有法理上的同一性昵?这一点存在着不小的疑问。间接正犯是行为人利用他人无责任本领状态来达到自己的犯法目标,间接正犯情况下存在利用者和被利用者两个人,存在利用行为和无责任本领状态下的行为这两种行为。法律要对两个行为人进行评价,根据间接正犯的理论,只有先否定被利用者的行为构成犯法,才华再单独对利用者的行为进行刑法评价……而在原因自由行为的情况下,虽然有原因设定行为和结果惹起行为两种行为,却只有一个行为人,法律一开始只需要对一个行为人进行评价。因此,两者在虽然存在雷同属性,但忽略其在根源上的差异性,使得间接正犯类推理论在逻辑前提和理论基本上存在疑问。

  其次,通说与实行行为的一般理论严峻背离。通说将原因设定行为认定为实行行为,不当地扩大实行行为的范围,损害构成要件的定型性功能。根据在刑法理论中具体体现的构成要件定型性的实行行为的一般理论,实行行为,传统上指未遂处罚的开始时间的概念。实行行为的开始就是实行行为的动手,而“动手”则是指实旖了对于法益造成了实际、直接危险的,为构成要件所定型化了的行为。原因设定行为并不具备侵害法益,造成实际、直接的危险性,为构成要件所定型化的特征,应认定处于犯法的预备阶段。而通说则过早地认定了实行行为的动手,使实行行为的范围进行了不当的扩大,严峻损害构成要件的定型性。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倘使将处于无责任本领状态下为惹起结果行为之时点,溯及至有责任本领状态下为设定原因行为之时点,显然有将预备与动手之间在客观构成要件所具有之明显界限,使其区别趋于暧昧化,且有时可能发生不合乎常理之结果。比方行为人存心使自己陷于泥醉状态想要杀害他人,原因设定行为是饮酒行为,假如认定饮酒行为具有其杀人的实行行为性,假如行为人泥醉状态后没有杀人,则成立杀人未遂罪。这显然不符合刑法的一般理论和人们对法的广泛情感。

  最后,通说以为原因自由行为系利用陷于无责任本领状态下之自己作为工具,即行为人在心神丧失的情况下,才华作为工具类推间接正犯理论。从另一角度上说,间接正犯理论以为不能以限定责任本领的人为利用对象大概工具的,那么,假如行为人是在心神耗弱的限定责任本领状态下,则无法作为工具来类推间接正犯理论。因此,根据通说,在限定责任本领情况下,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就毫无用武之地,这将会带来理论和实践上的不平衡、不公道。在理论上,假如行为人在陷入在无责任本领之前的限定责任本领的状态下,实施了该犯法行为,根据通说逻辑,原因行为终了即成立一个实行行为;别的,对在限定责任本领状态下实施的实际的犯法行为,应作为限定责任本领者的行为予以评价,成立另一个实行行为。但将基于一个犯意实施的一种社会现象,认定为两个不同的实行行为,是不公道的。在实践上,由于实行行为时是限定责任本领状态,所以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一定要减轻其责任与刑罚,但是根据知识,在限定责任本领状态下导致犯法的实际危害性和行为人主观恶性,比在无责任本领状态下导致犯法的更为严峻,这样就将导致刑罚适用上的不平衡。

  三、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反思与重建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通说虽然恪守了责任主义,但却与实行行为理论背离,严峻损害构成要件的定型化。自从二战以来,原因自由行为通说就受到了有力的冲击,大陆法系刑法学者对此进行了反思和重建。

  最早对传统理论提出开创性质疑的学者是佐伯千仞。佐伯千仞以为,“责任乃是对于行为的非难可能性,责任本领、存心、过失等不过是这一非难可能性的一系列推定根据而已,它们并非责任本身。这样的话,一方面将原因自由行为的实行行为认定为无本领的举动,另一方面,鉴于以前的具有责任本领时的行为者的意思态度,而考虑其是否具有非难可能性,这种方法并非不可行。责任与行为同时存在是否简直是责任原理的绝对要求?对此持有疑问也并非不能答应。加主张审视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笔者以为,要重建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其理论支柱有以下三个方面:1.责任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原则。2.行为的定型性的问题。(也就是举起酒杯的行为是杀伤他人的预备行为还是实行行为)3.对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或不处罚是否符合国民的健全法情感的问题。第3点可罚性已经达成共鸣,通说是以牺牲第2点为代价。那么有没有方法既满足责任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的原则,也不影响行为定型性。

  以佐伯千仞、西原春夫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对同时存在原则的修正,比较有影响力的见解就是西原春夫的“意思决定论”。原因自由行为可以以为是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贯穿于一个意思决定的行为。“即当某行为基于一个意识决定而实施,行为人做出该意识决定时又具有责任本领的,行为人就对全部行为具有责任本领从而负担责任。上述广义的行为中,依据关于通常犯法实行的动手时期的认定标准来确定实行行为,即实现犯法事实的行为是实行行为,大概说结果行为是实行行为。

  笔者基本上赞同西原春夫的“意思决定论”,来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概念和实质上说,该说通过对同时存在原则的修正,既符合了责任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原则,又符合行为定型性,“行为开始时的意思决定,既然贯穿至结果发生的全体,其最终的意思决定之际,能以为有责任本领,即使实际的实行行为即结果惹起行为之际丧失责任本领,不妨碍追究作为有责任本领者之责任。这样就符合了责任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原则。而关于原因自由行为的动手时间,西原春夫以为,应当根据一般的动手时间的标准进行认定,也就是说原因行为只是预备行为而已,实际的惹起结果的行为本身(结果行为)才是实行行为。这样也符合了行为定型性。因此,该说的实质在于为了找到对同时存在原则进行缓和表明的突破口,而寻求能够使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相联合的要件,而另一方面又通过这些要件对这种缓和表明本身进行限定,以达到对责任主义本身的贯彻。

  其次,从犯法本质来说,该说有利于发挥法益保护机能。犯法的本质是侵占法益,刑法的目标是保护法益不受犯法侵占。因此,只有当行为客观上侵害大概威胁到法益时,才可能适用刑法。该说以为实际的惹起结果的行为本身(结果行为)才是实行行为,有利于发挥法益保护机能。结果行为通常是对于法益造成实际、直接危险的,为构成要件所定型化了的行为,是实实在在的犯法。假如定罪量刑不是以行为是否侵害大概威胁了法益为基础,而是将不具备侵害法益的原因自由行为界定为实行行为,则是违背刑法的初衷。因此,只有以为结果惹起行为的开始是实行的动手时期,才有利于发挥法益保护机能,并可避免出现上述不公道的结论。

  最后,“意思决定论”也并非没有缺陷,有学者提出,对于最终的意思决定怎样界定,意思不是凝然不动的实体,对最终的意思决定之时,看作“行为开始有疑问。但笔者以为,意思决定论的缺陷在司法实践中可以通过对行为的事后评价、对行为人的主观心理要素做出推定、对构成要件进行实质表明、发挥法益作为犯法构成要件表明目标的机能来补充。虽然,任何一种学说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随着刑法理论研究的深入,原因自由行为会在理论研究和在司法实践中渐渐完善。

论文写好了,要发表到哪里去,这可是件大事,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可能与你单位的评职要求相吻哈哦,可咨询我们哦。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