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干预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空前增长,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产业生态化是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生态化发展在世界发达国家渐成潮流。从宏观层次的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管理立法,到中观层次的区域产业园区的建设、布局,再到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和实施清洁生产的实践,生态化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一、产业生态化的内涵
人类的社会活动主要体现为产业活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求产业活动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学科称为产业生态学。
产业生态化是对“产业生态”术语的动词化,以产业生态学为理论指导,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构造合理的产业生态系统,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的产业活动纳入到生态系统的循环中,将产业活动对区域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从根本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产业生态系统,即在一定空间中共同存在的所有产业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而产业组织可以是任何与产业活动有关的企业、公司或团体。但是,产业生态系统不是产业组织之间的简单拼凑,而是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方式对各个组织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关联的角度进行系统构造。
对于产业生态化的理论目前有物质减量化、生命周期评价、为环境而设计、延伸生产者责任和建立产业共生网络等。
二、中原经济区的区域依托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既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和问题。
(一)中原经济区的区域优势
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河南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
产业生态思想借鉴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体化模式,强调企业与企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互相利用“废物(资源)”,要求彼此之间空间距离接近。事实上,产业发展本身在区域上存在着空间集聚现象,正如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所以,产业生态化离不开具体的区域背景,合理的生态产业结构与布局必须具有区域概念。产业生态化必须符合生态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一方面生产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要同自然界的供给能力相平衡,另一方面废弃物排放对于生态的冲击要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因此,发展产业生态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技术和市场条件以及政策法规和文化背景,考虑各个产业废弃物交换的便捷与高效。以中原经济区为依托,设计产业生态系统,为产业生态化提供一个可以看到并感知的地理空间。
(二)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中原经济区的产业总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稳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同时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2010年河南省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比上年增长1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人均就不高,全国中等偏下。三次产业结构为14.2:57.7:28.1,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5.8%。
现有的资源型产业结构,与其资源禀赋及地理区位相吻合,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对其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审视,产业中则存在着资源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绩效水平低、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等资源环境问题。其中突出表现在高污染行业集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高于其他地区、生态水平排名靠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较弱等方面。
三、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
根据产业生态化的理论研究,结合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我认为,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如下:
(一)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
传统产业一般将废弃的产品(或材料)看成是无用的、等待处置的东西,因此来源于自然环境的原材料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后,就变成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这样的线性过程打破了自然界的物质平衡,一方面从自然界获取太多、回馈太少,造成了资源的枯竭(生态耗竭),另一方面大量开发的自然资源中又只有少量变成产品,多数以废物形式排入环境,造成生态过程的阻滞(生态滞留)。 生态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物质的生命周期循环,即产业系统内综合地考虑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到再生的全过程,并通过这样的过程实现物质从源到汇的纵向闭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为了实现传统产业体系向生态产业体系的转变,要优化原料和产品结构和布局,实现原料和产品结构、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要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产业,提高产业自动化、数字化和非物质化水平;要加大产业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力度,推动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和清洁生产,降低污染排放;同时,要做好废物资源化及污染控制。其中,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绿色供应链是生态产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的选择、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包装、绿色消费、绿色回收等。
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中,尤其要重视两个方面:1、要根据“一个生产环节的废物可以成为另一环节的原料”的原则,构建循环产业链,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经济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2、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式,建立一个能够促进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循环流动、功能完善的产业体系,即按照环境系统与产业系统之间物质流动的方向,在产业系统的物质入口增加环境建设产业,在出口端进一步加强废物处置的环境保护产业(所谓“桥梁”)旨在保护和提高环境功能(生态、生产、经济)的环境修复和环境建设产业,是实现产业生态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模块。同样,对于处于产业过程末端的环保产业,因其能够促进物质和能量在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流动和循环,可以称之为产业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绿色通道”。
(二)建设产业共生网络
产业共生网络是由各种类型的企业通过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密切合作而形成的企业及企业间关系的复杂系统,其基本出发点是企业间必须具备环境合作,根本目的是提高资源生产力和生态效率。产业共生网络能产生1+1>2的效果,从而提高产业系统的竞争力。现阶段,国内外的实践中多以生态工业园区的形式建立产业共生网络。
由单个企业清洁生产向多个企业联系在一起的清洁生产发展,即为生态工业园区层次。生态工业园区是根据产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共生,一个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企业间能量及水等资源梯级利用。其中企业共生的形式有链状共生和网状共生。在链状共生的情况下,仅仅最后一个企业存在达标排放或微排放情况。如果最末端企业排放出的污染物,恰好是第一个企业的原料之一,那么它就是一个封闭的生态产业链,此时,系统宛如一个生态圈,有序而协调地向前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要发展农业,可以农业→面粉、食品加工企业(麦麸等)→畜牧业(肉)→食品加工业(饺子馅);而畜牧业(粪便)→农业(有机肥);农业(稻草)→畜牧业(饲料)。这样一个封闭式的产业链不仅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的优势(粮食大省),还可以安排大量的就业人员,实现有机农业、粮食增产丰收的目标,当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环境。
网状共生则是更高层次上的清洁生产。生态产业链中,考虑的是每个企业末端输出只有一种污染物,在客观实际中,往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污染物。这时,会有多条生态产业链,而且每条生态产业链会再有分支,就像树干有树枝一样,这些链互相交织形成网,故称为生态产业网,它也可以看作生态产业链的广义概念。
在产业共生网络中构建起物质交换生态链、能量梯级利用生态链和污水、垃圾综合处理网络,从而形成一个类似封闭的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环境负荷,甚至是零排放。此外,整体的绿化和景观设计也能增加园区的生态服务价值,使产业共生网络能够表现出良好的环境绩效。
(三)构建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保障体系
针对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所受到的多种因素的影响,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的顺利进行,可从制度保障、经济措施、技术支撑等方面来构建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保障体系。
1、制定促进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配套法规。
2、促进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产业技术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财政、金融、外贸政策、押金制度等。
3、规定对废物管理的手段首先是尽量避免产生,同时要求对已经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使用和最终资源化的处置。
4、环境资源保护的思想要从娃娃抓起,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这样一种思想要让人们身体力行,得有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做到。